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李元洛:亲近经典

阅读李元洛:亲近经典

阅读李元洛:亲近经典一、新旧兼爱·文心“飞”龙李元洛先以诗论诗评名,著有《诗美学》、《歌鼓湘灵——楚诗词艺术欣赏》、《写给缪斯的情书——台港与海外新诗欣赏》等著作,赢得海内外的赞誉。

不料他“移情别恋”(李氏自语),“半途出家”(余光中语)也就是“半百出家”,五十岁后抛却诗论诗评的旧缪斯,爱上了写作散文的新缪斯,散文集在《凤凰游》后,一本接着一本,《书院清池》、《唐诗之旅》(又名《怅望千秋——唐诗之旅》)、《宋词之旅》、《绝唱千秋》先后出版,长销不衰。

后三本集子的散文,更冠名为“文化大散文”。

我向来阅读且悦读李元洛的作品,发觉他表面上“贪新弃旧”,实际上是“爱新怀旧”,或者说新旧兼爱。

三本关于诗、词的“文化大散文”不说,《凤凰游》和《书院清池》两本散文集里,多的是古今诗歌的风雅韵事、名章隽句。

李元洛兄是湖南长沙人,明年届七旬之龄。

湘子多情,多的是诗情;七十而从心所欲,他所爱欲的一直是诗的缪斯。

笔者这里选了李元洛四篇散文来阅读、解说。

四篇是:《夜读岳飞》、《一勺灵泉》、《月光奏鸣曲》、《汩罗江之祭》。

题目的“经典”一词,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是:用《文心雕龙》这本文学批评经典的理论来解说、析评李元洛这四篇散文;读者阅读我这篇析评李元洛散文的文章,除了可加深对李氏散文的认识之外,还亲近或重温了《文心雕龙》这本经典。

“经典”的第二、第三重意义将在下文道出。

中华学者深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从二十世纪之首的马克思主义,到世纪末的后殖民主义,都以西方的马首是瞻。

在从事实际批评时,我个人也深获西方文论之益,却慨叹不少同行无视或轻视东方的“龙头”:以《文心雕龙》为重镇为高峰的中国文学理论。

《文心》极高明而道中庸,体大虑周,在中国文论于国际“失语”的今天,我们应让其发声,让“雕龙”成为飞龙。

国人应从自重《文心》开始。

笔者对《文心》的“六观”法特别珍惜,下文的论述,即用此法。

《文心雕龙·知音》提倡“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批评态度,为此,刘勰提出批评时要注意的六个方面如下:“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他认为用这六观法去析评作品,就能看出作品的特色,并分别其高下——“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为了方便讨论,且看起来更为合理,笔者大胆地把“六观”的先后次序,加以调整,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六观说:第一观位体,就是观作品的主题、体裁、形式、结构、整体风格;第二观事义,就是观作品的题材,所写的人事物等种种内容,包括用事用典等;第三观置辞,就是观作品的用字修辞;第四观宫商,就是观作品的音乐性,如声调、押韵、节奏等;第五观奇正,就是通过与其他作品的比较,以观该作品的整体手法和风格,是正统的,还是新奇的;第六观通变,就是通过与其他作品的比较,以观该作品的整体表现,如何继承与创新。

《知音》篇对于六观,只举出名称,而不加解释。

不过,在《文心雕龙》其他篇章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与六观有关的文字:(一)《情采》篇论及情,即主题;《熔裁》、《附会》、《章句》诸篇论及结构;《定势》论及整体风格;此外《文心雕龙》全书有二十篇左右论及各种诗文体裁。

(二)《事类》篇论及用典、用事。

(三)《章句》、《丽辞》、《比兴》、《夸饰》、《练字》、《隐秀》、《指瑕》论及用字修辞。

(四)《声律》篇论及音乐性。

(五)《定势》、《辨骚》篇论及正统与新奇。

(六)《通变》、《物色》、《辨骚》篇论及继承与创新。

以上所举篇名,只就其重要者而言,实际上不止这些。

此外要说明的是,第二、三、四观,可合成一大项目,以与第一观对照。

这个大项目就是局部、组成部分、局部肌理(local texture),以与第一观的全体、整体大观、逻辑结构(logical structure)对照。

刘勰论文,非常重视局部细节与整体全部的有机性配合;事实上,“置辞”与“事义”息息相关,而此二者,加上“宫商”,乃构成整篇作品的“位体”。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位体”决定了“事义”、“置辞”和“宫商”。

第一至第四观,乃就作品本身立论;第五观奇正,第六观通变,则通过比较来评论该作品,用的是文学史或比较文学的角度了。

向来解释“奇正”的,多不能使人惬意。

“奇正”与“通变”二者,分辨起来,又颇不容易。

也许我们大可不必强为划分,就把它们当作用比较、用透视的方法来衡量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成就好了。

二、《夜读岳飞》析评一观位体。

独坐书房,夜读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抚今追昔,对这两位古人——特别是精忠报国的岳飞——有无限的敬意。

这就是《夜读岳飞》的“情”、它的主题。

《文心雕龙·神思》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作者灯下沉思,文史中名人故事与作品,自己拜谒名人故址的经历,都奔来眼底、笔下;他描写景物、叙述往事,抒敬慕岳飞之情,论天下太平之理,散文的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诸种功能都发挥了。

在结构上,则情与事开阖铺叙,意与境首尾呼应,相当紧凑。

《文心雕龙·体性》论述文学的八种风格,包括“典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与“显附”(“辞直义畅,切理厌心”);《夜读岳飞》是一篇文笔“典雅”、表达“显附”、具凛然正气的劝世、益世散文。

二观事义。

《夜读岳飞》的人、事、物等题材,以及相关的情思义理,都与其主题相应。

岳飞为本篇的主角,与他相关的事物如手书《出师表》及其跋,如岳母刺字,如谈论时局警世之言“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作者李元洛都选用了,成为本篇的“骨髓”(《文心雕龙·附会》说“事义为骨髓”,“髓”一作“骾”)。

本篇的第二主角诸葛亮的相关事物,如成都武侯祠及其碑刻《出师表》,如陆游颂赞《出师表》的诗句,也成为本篇的“事义”。

作者在湖南浏阳——谭嗣同的家乡——某书店买到《岳飞书前后出师表》,此物正是《夜读岳飞》的读物,而谭嗣同为国殉难,和岳飞一样正气浩然,当然也是值得纳入本篇的重要配角。

本篇对“滚滚红尘”、“钱潮动地、欲浪拍天”的概括描写,则为了和岳飞的清廉俭朴对比,为批判当前社会现实应有之义。

三观置辞。

《文心雕龙·附会》说:“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刘勰极为重视辞采的妥贴、有机(organic)、新颖运用;在情不寡不伪、采不滥不诡的前提下,刘勰提倡辞采的精妙美丽(见《情采》篇)。

而美辞丽采,离不开比喻、夸张、对偶、用典这几种技法。

《文心》的《比兴》、《夸饰》、《丽辞》、《事类》论的正是这些。

《夜读岳飞》最明显的比喻出现在首段:在春雨的夜晚,作者“独坐书房,像独守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真是一士谔谔。

其他如“流行音乐卡拉OK泛滥新潮”、“钱潮动地、欲浪拍天”、“商品狂潮的惊涛拍岸”,也是比喻,且带有夸张的成份。

比喻可使作品灵动生辉、活泼有趣,是作者想像力的表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极言比喻难得,说创造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今人沃罗丝姬(Shira Wolosky)在其近著《诗歌艺术》(The Art of Poetry)中说比喻是“诗歌的烟花”,美矣哉!这和中国古今诗人评家所见相同。

宋人陈騤曰:“文之作也,可无喻乎?”诗、文都用比喻。

对偶和近似对偶的句子则有:“钱潮动地,欲浪拍天。

”“谭嗣同是封建末世的奇男子,岳飞是名标青史的伟丈夫”。

“一位,少年时母亲就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的叮咛;一位,在危急存亡之秋向历史和苍生作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白。

”“穷乡僻壤仍然饥肠辘辘,酒楼宾馆有的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

”对偶句源于《丽辞》篇说的“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的原理。

对偶使意与辞都整齐对称,形成气象,用排比则更具气势了。

《夜读岳飞》以“我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锵然收结,可为文中“岳飞是名标青史的伟丈夫”一语增效(reinforce)、背书(endorse)。

古代的诗文,一般讲求精约;只用寥寥的片言一语,就可达到引用前人语句和故事的目的。

现代的作品,特别是散文,篇幅少受限制,因而用典、用事往往变成引用前人诗文名句、讲述前人故事。

《夜读岳飞》即如此。

此文提到的古代诗文颇多,计有诸葛亮的《出师表》、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病起书怀》;讲述的古人故事主要是岳飞与文人学士议论时局时“不爱钱”“不怕死”的警世发言。

此文引述的诗文句子甚多,引述时或用括号,或不用。

前者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仔细看”;“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以及近百字的岳飞书于《出师表》后的《跋》。

引述时不用括号的有如:“丞相祠堂何处寻”;“潇潇雨歇”;“泪下如雨”“坐以待旦”“挥涕走笔”等。

大量引用诗文——特别是诗词——名句,是李元洛散文的特色,其得失将于下文讨论。

李元洛运用比喻、夸张、对偶、引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其作品俊健多姿、文采飞扬。

本文有一句子,混集上述诸法,特征引如下:那遒劲奔放的行草,喷自一管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凌云健笔,涌自一位英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烈壮怀。

这是广义的对偶句,不必多说。

“喷”“涌”属于夸张法,“凌云健笔”属于比喻兼夸张法,殆无疑义。

“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激烈壮怀”(岳飞《满江红》原文作“壮怀激烈”)则为不加括号的引用。

四观宫商。

宫商即音乐性,诗词由于有格律的约束,其音乐性较为容易说明。

散文不容易。

散文的“散”与骈文的“骈”相对,散文的句子长短参差,节奏不齐一。

倾向于风格典雅的散文,则参差之中,有其对偶式和四字成语式的整齐;李元洛的散文属之,《夜读岳飞》是一个例子。

现代散文的篇幅虽然长短不一,毕竟不是只得数十言的绝句、律诗,要仔细讨论其声调、押韵、节奏,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对散文而言,宫商的精细分析,似乎没有必要。

中外的批评家,无论是怎样提倡“细读”(close reading)的,也很少对散文作逐字逐句的音乐性考察。

文章的结尾部分十分重要,往往是作者特别用心所在。

《夜读岳飞》首尾两段都有“雨”有“潮”。

尾段重现首段的意象,其结构有如奏鸣曲式(sonata form)末章的“重现”(recapitulate)首章。

这可说就是《夜读岳飞》的一种音乐性吧。

文末的排比句“我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在文意上固然肃整有力,句末“梁”“气”“碑”三个字分别是平仄平,而不是平平平或仄仄仄之类的安排,声调上有抑扬而充沛(最末二字为平声的“丰碑”)之美。

不过这只是笔者的解读,作者是否曾刻意在声调上这样设计,则要由他“自道”了。

五观奇正,六观通变。

这两观留后解说。

三、《一勺灵泉》析评一观位体。

在深山清泉之旁有一小木瓢,谁放的?作者取瓢饮泉,赞美放瓢人的小小善行。

扬善,兼斥恶,就是《一勺灵泉》的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