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境内外金融机构转型实践与借鉴(一)境外金融机构转型实践1.贝莱德:科技赋能打造全球领先投资银行(1)转型发展历程贝莱德集团成立于1988年,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集团。
作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2019年管理资产规模为7.4万亿美元。
在众多竞争对手夹击之下,贝莱德用20年的时间快速突围并强势站稳全球资管机构头号交椅,为全球机构及零售客户提供卓越的投资、顾问及风险管理服务。
(2)科技在转型中的作用①借助科技赋能,找到业务发展突破口。
贝莱德结合自身优势,深度思考和研判客户服务领域,将自己的细分优势与客户满意度结合,借助科技赋能,找到业务发展的突破口。
贝莱德代表全球各地的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提供种类繁多的证券、固定收益、现金管理与选择性投资产品。
②科技投资直接带来科技回报。
贝莱德通过金融科技平台阿拉丁等科技产品不断向其他中小资产管理公司/财富管理公司输出金融科技,并进入投资收益阶段。
贝莱德面向数量不断增长的机构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投资系统外包和财务咨询服务,其在金融科技层面的投入已经转变为巨额的科技回报。
(3)科技与业务融合自2000年以来,贝莱德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应用,以科技投资的高度看待科技。
公司将风险技术和数据分析放在公司最重要的位置,科技平台阿拉丁是其核心招牌。
阿拉丁等科技产品已成为公司重要的收益来源。
阿拉丁(Aladdin)是资产(Asset)、负债(Liability)、债务(Debt)、衍生品(Derivative)、投资网络(Investment Network)的缩写,它是基金行业最著名的科技产品之一,被誉为公司的中枢神经系统。
阿拉丁平台管理约15万亿美元的资产(约占全球金融资产的7%),跟踪大约3万个投资组合,服务全球约2.5万名投资人士。
它连接信息、人员和技术来实时管理资金。
阿拉丁平台将复杂的风险分析与全面的投资组合管理、交易和运营工具结合在一个平台上,为投资决策、风险管理、高效交易和运营提供支持。
面对领航、富达等同业压力,贝莱德努力寻找不同竞争方向和突破点。
一方面,与其他两家侧重共同基金不同,贝莱德提供多样化的被动型投资产品并比竞争对手更精通ETF。
另一方面,贝莱德转化为金融科技公司,借力科技助力资产管理。
当前公司已形成阿拉丁(风控及综合业务平台)+FutureAdvisor(ETF分销)+ishares(ETF发行)的新型商业模式。
2.摩根士丹利:科技助力“交易中心”转型“财富管理中心”(1)转型发展历程摩根士丹利成立于1933年,主要面向全球政府机构、当地企业及个人投资者,提供包括证券、资产管理、企业合并重组等多种金融服务。
摩根士丹利对交易领域的技术投入积累使得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股票交易公司。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公司开始向抗周期能力较强的财富管理业务转型。
近几年,摩根士丹利IT预算也重点投向财富管理业务。
自2013年以来,摩根士丹利财富管理客户的资产以5.6%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市场领军企业美银美林同期3.8%的年增长。
与此同时,财富管理利润率从2013年的18.5%提高到了2017年的25.5%。
2018年6 月,摩根士丹利CEO高闻曾表示公司每年将投入40亿美元应用于金融科技,占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的11%。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已经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三大业务之一。
公司抓住了金融科技这一利器,基本实现从“交易中心”到“财富管理”中心的转型,保证了公司中长期相对稳定的收入。
(2)科技在转型中的作用摩根士丹利目前以Next Best Action(NBA)核心平台及Goals Planning System (GPS)系统为主要抓手,搭建了强大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为财富管理部门提供包括在线交易、投资建议、大数据分析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NBA平台有三大主要功能,包括提供投资建议,发出操作预警及帮助投顾处理日常琐碎事务;而GPS系统则聚焦于发现和量化客户的长期投资目标,并进行周期性追踪。
此外,NBA平台及GPS系统还根据客户需求集成了一系列补充软件,力求最大程度提升用户体验及财富管理效率。
智能投顾方面,摩根士丹利以智能算法协助财富顾问为主,直接为客户提供建议及资讯为辅。
顾问端,智能投顾通过精密算法从客户个人偏好及市场变化两个维度进行数据处理,并向财富顾问提供为客户量身定做的投资建议。
客户端,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Access Investing智能投顾平台向投资额度5000美元以上的客户定期发送投资建议、投资组合收益表现、市场最新消息以及公司内部研究报告,并收取0.35% 的固定费用。
(3)科技与业务融合①主动参与构建金融科技生态,服务自身业务发展。
摩根士丹利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峰会,公司主要业务系统的自主掌控力和驾驭能力非常强,平台核心部分自主开发和掌控,其他众多功能通过分解,寻求最适合的技术伙伴,互相成就。
②智能投顾服务辅助人工投资顾问服务。
摩根士丹利没有盲目跟进智能投顾,而是分析了公司自身客户的特点、对客户需求展开调研。
最终确立以投资顾问服务为主,同时兼顾人工智能投顾需求的少数客户。
在整个系统平台,智能投顾更多体现在对人工投顾的辅助。
③将科技发展作为核心战略之一,同时将关键科技系统的使用引入考核机制。
摩根士丹利2019年薪酬计划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将投资顾问使用公司新技术平台作为激励和考核项之一,促进公司整体科技应用水平的提升。
④在财富管理领域设置了首席信息官、首席数字官、首席数据和分析官等,IT预算及信息技术有关岗位设置,体现了公司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和认识高度。
(二)境内金融机构转型实践1.招商银行:以金融科技之名,行零售转型之实(1)转型发展历程:从地方性银行到中国“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以下称“招行”)是我国零售银行的佼佼者。
招行在2004年年报中提出发展零售业务、中小企业和中间业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境内同业的业务结构与经营特色。
在2013年年报中进一步提出以“一体两翼”(零售金融为体,公司金融和同业金融为翼)为策略打造“轻型银行”。
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招行形成了独特的业务结构,盈利能力出色,资产质量较优,堪称中国银行业“零售之王”。
截至2019年末,其零售贷款占比52.61%,活期存款占比59.10%。
较高的贷款收益率及较低的存款成本造就招行强劲的盈利能力。
2019年,招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经历连续三年提升,达到16.84%,处于业内较高水平。
(2)“科技+转型”:三十年如一日的“因您而变”从最初打造鲜明的“零售银行”特色,到向“轻型银行”二次转型,在招行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因您而变”、因势而变的经营理念。
客户需求和市场形势的变化是驱动转型的关键动力,金融科技是实现转型的重要利器。
1995年,招行凭借科技赋能,率先推出“一卡通”业务这一面向社会大众的个人理财基本账户,集定活期、多储种、多币种、多功能于一卡。
此后,招行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体系,创造了个人理财的新概念。
为继续引领中国零售银行业转型,进一步挖深零售护城河,招行寄希望于金融科技,明确“金融科技银行”定位,把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作为转型下半场的核心动力。
零售金融方面,坚持“移动优先”战略,集中力量打造“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两大App,率先实现“卡时代向App时代”经营转变。
自2010年首次上线以来,招行App版本迭代经历了从1.0阶段的工具时代,把线下交易往线上牵引,到4.0 阶段的平台模式,把交易平台转变为经营平台,涉及存款、理财、借贷等金融需求,再到8.0阶段的生态构建,与合作伙伴共建多元化生活场景,构建“金融+生活” 生态圈。
截至2019年末,招商银行累计零售客户1.34亿户,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数1.14亿户,借记卡数字化获客占比24.96%;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达9 126万户,信用卡数字化占比达64.32%。
公司和同业金融方面,对标零售业务,上线全新“企业App”,强化对公业务能力。
招行“企业App”在国内率先实现对公移动端全场景免KEY交易,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建设开放的云服务平台,提升客户体验。
截至2019年末,招行企业App客户数100.0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7.45%,其中,月活跃客户数42.6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6.68%。
(3)“金融+科技”:对标金融科技公司,挖深竞争护城河招行在资金投入、管理模式、理念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对标金融科技公司,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金融与科技融合。
资金投入方面,每年的金融科技整体预算投入不低于上一年度营收的3.5%,其中投入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的预算额度不低于营业收入的1%,并写进公司章程。
招行2018和2019年信息科技投入分别为65.02亿元和93.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7% 和43.97%,分别是营业收入的2.78%和3.72%。
管理模式方面,深度调整组织架构,按业务类型和服务客群高配数字资源。
一是采用公司化模式运作。
2016年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招银云创”,定位是将招行IT成熟解决方案对金融同业开放。
截至2019年,招银金融云支撑了超过1 000万MAU (月活跃用户),支撑了上百家行外客户。
二是调整总行组织架构。
对零售条线进行“三部合一”的组织架构调整,从体制机制上改变以往分支行分散经营的做法,打造零售经营数据化支撑平台。
三是细化信息技术架构。
将“一部三中心”改为“一部六中心”,总行层面首设金融科技办公室,强化中台职能,确保数据资产的有效发掘和运用。
理念文化方面,从金融科技的思维和文化入手,引入“容错文化”。
从具体措施来看,一是成立了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投入预算不低于上年营业收入的1%,且不考虑短期投入产出比;二是建立了金融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为创新项目提供全面孵化支持;三是举行创新大赛,员工可跨地区跨部门跨条线自由组合参赛,获胜者将得到金融科技创新基金支持。
2.华泰证券:金融科技助推财富管理转型(1)转型发展历程:从通道服务向全面财富管理业务和综合金融服务转型华泰证券(下称“华泰”)成立于1990年,华泰将自身定位于“科技驱动型证券集团”,明确了财富管理与机构服务“双轮驱动”战略,形成了“科技赋能、创新进取”的企业文化特色。
截至2019年末,华泰证券净资产1 257亿,同比增长20%。
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249亿,同比增长54%,净利润90亿元,同比增长79%。
(2)“科技+转型”:对齐公司战略,把握市场时机华泰的科技发展之路始终对齐公司战略,并精准把握市场成熟时机。
20世纪90 年代,华泰推出了首家网上交易;2005年,华泰建设集中交易系统,提升通道报盘速度;2008年,华泰提出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引入企业级CRM,建立客户全资产视图;2016年,华泰确定了“以渠道为核心,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自研交易平台,进行分布式试点;凭借多年积累的数据资源,开发资讯中心、大数据量化平台、行情中心和信评中心,尝试AI投资;2019年开始,华泰将数字化中台建设提上日程,旨在用技术手段实现业务和运营的流程化、标准化,最终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