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金融机构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 ,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成为 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 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 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22
四、对冲基金
(二)特点:
(1)私募性质:股东人数较少,一般不超过100名,且均为高收入者。 而且一般是封闭型的。
由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以参股合资或合作的方式组成一个机构或团 体来从事特定国际银行业务的组织方式。
9
一、跨国银行
2.海外分支机构的主要形式
(1)代表处:不直接经营银行业务 (2)经理处:业务与代理行类似 (3)分行:母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 (4)附属行与联属行:由跨国银行与东道国有关机构共同出资设立或
对当地银行兼并、收购而成立的,跨国银行因持股关系而承担有 限责任,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可以经营的业务种类比分行多。 (5)爱治法公司(Edge Act Corporation):美国跨国银行根据1919年 修订的联邦储备法允许设立的最为重要的、经营国际银行业务的 海外分支机构形式 (6) 财团银行:银行家银行
17
三、共同基金(Mutual Fund)
(一)内涵
是指通过信托、契约或公司的形式,通过公开发行基金证券将众多 的、零散的社会闲置资金募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由 专业人员进行投资操作,并按出资比例分担损益的投资机构。
共同基金其实就是一类投资公司。作为公司,每一个共同基金都有各自的 经理、员工、运作方式和目标等等。基金的投资目标反映出它之所以成立和 存在的理由。简而言之,共同基金集合了一部分委托人的资金,并代表他们 的利益进行有预设目的投资。每个基金公司都会雇佣投资专业人士来管理基 金的投资组合,通常称他们为投资组合管理者。共同基金是把大量投资者和 雇员的钱集中在一起,从而购买各个厂商的股票。以一组投资者的名义购买 并由专业投资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管理的股票、债券和其他资产的组合。
(4)跨国银行的战略制定具有全球性
5
一、跨国银行
(二)产生与发展
1. 萌芽产生阶段(15世纪至20世纪初)
最为典型的意大利的麦迪西银行(Medici Bank)以佛罗伦萨为总部,在西 欧8大城市设有分行。16世纪以来,德国、荷兰、英国的国际银行业依次各
领风骚。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标准渣打银行
2. 逐步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
(2)有限合伙人制。管理活性很强。 (4)高杠杆性:运用高杠杆的投资手段,可以实现数倍于基金规模的
投资,从而获取高收益。 (5)高“破坏性”:对冲基金往往抓住新兴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漏洞加
以冲击,获取高额收益,并通过“羊群效应”可能引发金融风暴, 造成巨大破坏。 (6)收益分配机制更具激励性:除管理费用外,还有投资收益提成。
2
本章主要内容
各种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业务经营及机构设
置的营利性金融组织。
1.跨国银行
2. 跨国投资银行
3. 共同基金 4. 对冲基金
非银行跨国金融机构
5. 其他跨国金融机构
3
一、跨国银行
(一)内涵
1. 定义: 跨国银行是指以国内银行为基础,同时在海外拥
有或控制着分支机构,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从事多种 多样的国际业务,实现其全球性经营战略目标的超级 银行。
21
四、对冲基金
(一)定义 :
对冲基金 (Hedge Fund),又称套头基金、套利基金和避险基金,意 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20世纪5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其操作的宗 旨就是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 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证券投 资风险。
电子资金转账、支票存款、信用证电子签发;ATMs、借记卡 、电话票据支付等 网络银行业务的拓展,纯粹网络银行如美国维尔斯银行
7
一、跨国银行
(三)发展的原因
1.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造就一批具有优势的跨国银行主体 2.全球跨国公司的扩张要求银行跟随到海外继续提供服务 3.各国对银行业的政策激励银行开展跨国经营 4.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跨国银行业务拓展开辟了新天地
的金融机构。
跨国投资银行就是指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跨国界从事
投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英国:商人银行(Merchant Bank)
日本:证券公司(Security Firms)
法国:实业银行
澳大利亚:货币市场公司
香港:有限制牌照银行
印度尼西亚:投资金融公司
13
二、跨国投资银行
(二)投行的业务特点:
项目 本源业务 融资功能
银行间兼并风潮向巨型化发展;银行内部机制调整及业务创新
6
一、跨国银行
(二)产生与发展
5. 创新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1)国际银行业的购并重组愈演愈烈:强强联合、跨业购并
美国花旗与旅行者的合并
(2)跨国银行向全能化发展
传统的国际结算与汇兑、租赁、信托、保险、咨询等
(3)电子化推动跨国银行的创新:改造传统业务、创造新业务
第四章
跨国金融机构
1
1
跨国金融机构的特殊性
➢ 从广义上来说,属于特殊类型的跨国公司,即金融行业的 跨国公司,因此,也属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
➢ 多数跨国金融机构都是证券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因 此,也属于国际间接投资的主体。
➢ 跨国金融机构还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融资、信息等服务而 发挥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中介作用。
23
五、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
•养老金和保险公司传统上一直是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的重要投资 者,它们控制着相当规模的证券投资。随着养老金和保险公司的 投资组合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它们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间接投资 参与者。
18
三、共同基金
(二)类别
开放式基金
随时可以以净资产价值(NAV)赎回或购买股份,净资产价值 是所持全部证券的市场价格除以发行股数。开放式基金的发行股 数随着投资者购买新股或赎回旧股而每日变动。
封闭式基金
不以NAV赎回或发行股份。封闭式基金的股份和其他普通股一 样通过经纪人进行交易,因此它们的价格不同于净资产价值。
特点:a)代理行多,少有分支机构;b)业务种类单一;c)地区有局限性(欧洲)
2.起步发展阶段(1960~70)
特点:a)海外分支机构多;b)业务综合化和一体化,欧洲债券和欧洲股票业务
3.迅猛发展阶段(1980之后)
特点:a)全球业务网络已建立完善;b)国际业务体系日益完善;c)国际业务规 模急剧扩展;d)国际业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建立负责协调管理全球业务的 专门机构,如美国摩根斯坦利银行的“财务、管理和运行部”、高盛公司 的“全球协调与管理委员会”
欧洲货币市场、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8
一、跨国银行
(四)组织形式
1.母行与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
(1)分支行制:
母行在海外设立和控制各种类型的分支机构,通过这些分支机构来开展跨 国经营活动的组织结构形式。
(2)控股公司制(集团银行制):
银行通过“银行持股公司”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网络。
(3)财团银行制:
国际业务量明显上升,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商业融汇、外汇交易到批发及投
资银行业务。英国巴克莱银行集团、渣打银行;法国印度支那银行
3. 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世界跨国公司迅猛扩张、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美国银行的对外扩张及日本
银行的后来居上。
4. 调整重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10
一、跨国银行
(五)在国际投资中的作用
1.跨国银行是国际直接投资者跨国融资的中介 2.跨国银行是投资者跨国界支付的中介 3.跨国银行是为跨国投资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中介
11
二、跨国投资银行
(一)内涵
投资银行是以证券承销、经纪为业务主体,并可同时从事
兼并与收购策划、咨询顾问、基金管理等金融服务业务
4.近年来的主要创新:
(1)融资多样化;(2)购并业务推陈出新;(3)金融产品创新
15
二、跨国投资银行
(三)发展的原因
1.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 2.跨国投资的大发展 3.国际证券业的发展 4.跨国并购的发展
16
二、跨国投资银行
(四)在国际投资中的作用
1.参与跨国购并 2.提供投资咨询服务 3.国际证券的发行、承销 4.金融产品的创新 5.国际证券买卖和基金管理
4
一、跨国银行
(一)内涵
2. 性质:
(1)跨国银行具有派生性:跨国银行是国内银行对外扩展的产物,因 而它首先具有商业银行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2)跨国银行的机构设置具有超国界性: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认为, 只有在至少5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行或附属机构的银行才能算作是 跨国银行。
(3)跨国银行的国际业务经营具有非本土性:跨国银行从事国际业务 经营,主要通过其海外分支机构直接出现在当地市场或国际市场 上进行,而且业务范围往往包括一些在本国国内被限制的项目。
投资银行
商业银行
证券承销
存贷款
直接融资,且侧重长期融资 间接融资为主,侧重短期融资
主要利润来源 经营方针
保险制度
佣金 在控制风险前提下更注重创 新与开拓 投资银行保险制度
存贷利差 坚持稳健原则,注重收益性、 安全性、流动性的结合 存款保险制度
14
二、跨国投资银行
(二)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960年之前)
19
三、共同基金
(三)共同基金市场的类型
1)北美共同基金市场 2)欧洲共同基金市场 3)以亚太为核心的新兴地区市场
20
三、共同基金
(四)优势
1.多样化:可以有效的分散投资风险。 2.规模化:将社会闲散资金汇聚成大规模的投资资金,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