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最新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自我评价,指主体3
对其自身的意识。

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4
育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5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6
要二十余年。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大约在一至三岁7
是以儿童学会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第二次飞跃是在初中阶段。

8
国外有人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期9
(8个月~3岁)。

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与10
外界事物的区别。

婴儿经常吸吮自己的手指,而且津津有味,只因他把母亲当11
作自己的一部分。

这时,他还生活在主体与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到了八12
个月左右的时候,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

到了一岁左13
右,儿童开始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对象区别开来,能够初步的意识到自己是动14
作的主体。

一周岁后,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15
感觉,但还只是把自己的当作客体来认识。

大约到了两岁左右,儿童逐步学会16
用“我”来代表自己。

三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呈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7
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自立的18
要求;出现羞愧感和疑虑感。

做错事时,他会感到羞愧;碰到问题或矛盾时,19
他会感到疑虑;产生占有欲和嫉妒感。

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食物、玩具、20
衣物等)时,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共享。

应该说三岁儿童21
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行为的中心仍然是自我,他们按照自己22
的想法去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23
第二阶段为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个体社会化最深的时期,24
也是学习角色与获得社会自我的重要时期。

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邻里
25
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26
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然而这一时期27
能够引起他们注意的还是外部世界。

对于自己的内在心理状态,他们并不了解。

28
他们并不明白情绪是一种主观感觉,而常以为是由某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也不29
太善于用自己的视角去解释事物、认识社会,更多的是参考甚至模拟成人的相30
关观点。

31
第三阶段为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

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进32
入心理自我,个性逐渐形成。

从青春期到成年约十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33
成熟,并逐渐获得心理自我。

34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很容易发生问题的,如自我认识失实、35
自我调节失控等。

那么,如何促使儿童拥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呢?
36
1.鼓励儿童多参与各种活动,多与同龄伙伴交往。

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37
儿童要必须放弃“自我中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
38
他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宽容忍让,重新认识、评价自己,调整自己的言行,39
否则,他们很难处理好同伴之间的关系。

儿童的自我意识正是借助于一次次的40
误会、争吵、和好、共享而得到不断改进的。

41
2.让儿童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无论儿童对或错、进42
步或退步,都可以让他自己做出反思,从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43
3.培养儿童积极的及我一时。

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尤其44
是父母的评价。

成人对孩子的评价要有分寸,尽量少用“最”字,以免孩子产45
生自满或自卑心理;批评和表扬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而不是笼统地对人,使儿46
童可通过具体的反思加以改进。

经常指责孩子”很懒、很笨“,只能使孩子形47
成消极的自我意识。

48
4.提高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是衡量自我意识水平高低的主
49
要标尺。

如何调整情绪,如何合理把握某一项活动的进程,并有意识地对活动50
结果的偏差进行自我矫正等,都需要重点指导。

51
总之,要从行为、自我意识方面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培养,保证52
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