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5.3 认识方程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5.3 认识方程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5.3 认识方程◆教学内容教材第81-82页“认识方程和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三的相关内容。

◆教材提示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1.在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2.认识方程的特征。

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对应是三点:知识点一: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知识点二: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知识点三:认识什么是方程。

在方程形式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自己从图中获取信息,发现等量关系式,启发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这种等量关系,最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各个量组成等量关系式,从而轻松地完成方程的形式的教学。

在建立方程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各个量的意义,分析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稿纸、笔。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创设情境。

(1)出示一个天平,让学生说一说天平的工作原理。

(2)在天平的左边放2个小苹果,右边放一个大梨子。

使天平平衡。

提问:这里天平平衡了,说明了什么?(两边的物体重量相等)追问: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

板书:2个苹果的重量=一个梨子的重量。

再问:如果用χ表示一个苹果的重量,两个苹果的重量就用什么表示?如果梨子的重量为300克,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2χ=300(3)同学们写出的式子里有什么?它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回答:式子里的χ表示一个苹果的重量,2χ表示两个苹果的重量;而两个苹果的重量与一个梨子的重量相等。

2.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写的等式里,含有一个未知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板书课题:方程设计意图:用操作天平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到等量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形成等量关系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渗透了等式和未知数两个概念,为方程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一天,叔叔到城里买了电视机、电风扇等电器,他买完了电器,高高兴兴地挑着往家走,我们一起去看看叔叔买的电器吧!提问:同学们请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叔叔买的电视机重15千克,担子另一头的大米重20千克)(2)你们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写出等式吗?①学生分析情境图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写出等式。

②小组交流。

各自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写出的等式。

③反馈汇报:板书:电扇重+15=20 20-15=电扇重 20-电扇重=15(3)如果电扇重χ千克,你们还能写出等式吗?试一试。

①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写等式。

②举手汇报自己写出的等式。

板书:χ+15=20 20-15=χ 20-χ=15(4)质疑:想一想刚才写的等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等式有什么区别?①学生观察写出的等式,寻找这些等式的特点,寻找等式的区别之处。

②指名汇报:今天学习的等式中含有未知数χ,而以前的等式没有未知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找出数量关系得到等量关系,并引导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后面的方程的定义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例2(1)课件出示教材81页情境图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

(2)6万元可以买多少张?列出算式:6÷1.2=5(张)(3)提问:你是根据要么等量关系写出这个算式的?学生回答:因为“单价×数量=总价”,所以“总价÷单价=数量”。

追问:如果用y表示买的张数,1张1.2万元,y张是多少元?你能再写出等式吗?汇报:y张是1.2y元,因为是用6万元买了y张,所以可以写出等式为1.2y=6。

3.揭示方程的定义(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像χ+15=20 、1.2y=6……这样的等式,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说一说,在方程“1.2y=6”中,哪些是已知数?哪些是未知数?(3)小结:在列方程的时候,已知数要列入方程中,未知数也要列入方程中,即未知数与已知数一样参与列式。

4.尝试练习(1)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方程,你们能写出哪些不同的方程?请独自写一写。

(2)学生独立写方程,教师巡视。

(3)指名全班汇报。

对学生汇报中的错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犯同样错误。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写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过程中,感知方程的特征,逐步理解方程概念的本质,揭示方程的定义。

(三)巩固新知:1.完成82页“课堂活动”第1题。

(1)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每幅图中小动物的话,分析它们说得对不对。

(2)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后,和同伴交流,说清楚各自的想法。

(3)指名全班汇报。

2. 完成82页“课堂活动”第2题。

(1)请同学们审清每句话,分析各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

(2)学生寻找数量关系,并与同伴交流数量关系。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4)指名全班汇报,学生汇报预测:3.完成82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1)先分析每一个等式,找出方程,再连线。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达标反馈习题;1.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的括号里画“○”,不是方程的式子后面的括号里画“△”。

8+3x( ) 9+x>20( ) 8+3=11( ) 10x=0( ) 2.看图列方程。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

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约32吨,森林公园有x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约7936吨。

等量关系式:列方程:长方形的长是12米,宽是x米,周长是38米。

等量关系式:列方程:答案:1.△△△○ 2.3x=39 4x+4.8=123.32x=7936 (12+x)×2=38(五)课堂小结你这节课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小结:1.认识了方程,知道了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要看它是不是等式,二要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学生通过总结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复习巩固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1. 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2、3题。

2.列方程。

(1)x的3倍减去5等于13。

(2)比x小36的数是70。

(3)20加上x的4倍的和等于30。

(4)x的30.2倍是1.51。

3.看图列方程。

妈妈用去x元。

方程答案:2.3x-5=13 x-36=70 20+4x=30 30.2x=1.513. X+12.5=50◆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方程的认知课,而对本节抽象的方程知识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充分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首先设置了用天平的工作原理,体会相等的关系,从而引出等量的关系,再通过引导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初步感知方程;然后又通过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再次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二、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辨析关系,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要求学生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含未知数的等式相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感知方程的特点,形成方程的概念。

三、对方程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表面趋向本质的渐进过程。

所以在学生了解方程概念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尝试练习、课堂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感知方程是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是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是等量关系。

◆教学资料包(一)教学精彩片段1.故事引入。

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片断(1)提问:曹操要称出大象的重量,而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重量,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引导学生思考:大象的重量等于船上石头的重量,但大象不能分开称,而石头去可以分多次称,所以曹冲用称石头的办法,就可以得出大象的重量。

(2)如果曹冲称得石头的重量是2吨,而大象的重量我们用χ表示,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大象与石头之间的重量关系吗?学生得出:χ=3或3=χ(3)追问:同学们写出的式子里有什么?它表示什么含义?回答:式子里有χ,表示大象的重量不知道;式子里有等号,表示大象的重量与χ相等。

2.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写的等式里,含有一个未知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板书课题:方程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故事情节中渗透了等式和未知数两个概念,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

(二)数学资源1、根据下面两个式子,求A、B。

A+A+A+B+B=17 A+A+B+B+B=18A=()B=()2、有8个鱼缸中放着数量相同的鱼,如果从每个鱼缸中取出5条来,则8个鱼缸中所剩下的鱼的总数正好等于原来3个鱼缸中鱼的总数。

原来每个鱼缸有()条。

答案:1.A=3 B=4 点拔:把两式相加得:5A+5B=5(A+B)=35,所以A+B=7,这里把A+B=7代入1式,得2(A+B)+A=17,解出A=3,再把A=3代入1式,得出B=4。

2.设原来每个鱼缸有X条。

8(X-5)=3X 解得:X=8。

(三)说课设计(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方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算术的学习转向代数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更是初中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

因此,“认识方程”的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学情分析认识方程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知识。

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经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由于学生长时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

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让学生通过算术的方法,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式,一步步引入到代数式,最后形成方程。

(3)教学目标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

由于学生长时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