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探险家的故事

关于探险家的故事

(一)魏格纳的故事(二)马可·波罗的故事马可·波罗出身于旅行世家。

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

他俩于13世纪60年代因经商到了中国。

1271年,两人再度出访,并带年轻的马可一起前往。

他们到了中国,进宫觐见蒙古族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

他们在中国逗留了24年,经商发了大财。

马可·波罗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远行中国各地,并到过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等地。

附:马可·波罗的故事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一集):魔币被窃故事发生在七百多年前,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即将卸任回国,中国古城香都国王忽必烈汗召见宰相福林,命他去宝库取一枚魔力金币,准备赠予马可,不料早有叛意的福林窃走了那枚金币,逃之夭夭。

忽必烈汗遂将胸前的另一枚金币一掰为二,将半枚交给马可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二集):家族秘密若干年后的一个夜晚,爷爷发现东方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新星,便决意将家族的秘密告诉年轻的马可,交给他珍藏的半枚金币,嘱咐他准备远航去中国香都,探索那半枚魔力金币的奥秘。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三集):叛臣逼婚福林篡夺了香都的王位,狂喜不已。

他滥施淫威,逼迫荷花公主与他成婚,这样他才能成为合法的君王。

然而公主坚贞不屈。

她仰望星空,盼望救星的到来。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四集):海上风暴福林恼羞成怒将荷花公主关进了塔楼。

又借助火神的威力在海上掀起了狂风巨浪,把马可的帆船沉入海底。

海鸥瑞杰愤怒呵斥:“你以大欺小算什么本事!”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五集):身陷海盗爷爷的嘱咐唤醒了马可,他顽强地与海浪搏斗,被一艘大船救起。

不料这是一艘被海盗侵占的战舰,马可在船上沦为苦力,而海盗船长垂涎的却是马可脖子上挂着的半枚金币。

(三)麦哲伦的故事(四)哥伦布的故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港,14岁时就到海上生活。

他通过对地图和书本的学习和研究后确信,向西横越大西洋航行能到达亚洲。

弗里德持乔夫·南森是挪威的一位北极探险家、动物学家和政治家。

他由于1888年跋涉格棱兰冰盖和1893-1896年乘“弗雷姆”号横跨北冰洋的航行而在科学界出名。

南森还因为从西伯利亚、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遣返50万名战俘的工作和直接援救俄国遭受饥饿的人民(1921-1923)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金(1921-1922)。

南森是一位律师的儿子。

他于1861年10月10日出生在挪威奥斯陆(克里斯蒂安尼亚)附近的一个富有家庭里。

1880年南森进入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攻读动物学。

1882年,他乘船到格棱兰水域去作调查研究。

这次海上调查激起了他对研究北冰洋的强烈爱好。

返回挪威之后,他成为卑尔根博物馆负责动物学采集的管理人员。

1888年他从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887年,南森提出用雪橇进行横跨格棱兰冰盖的考察规划。

但是挪威政府拒绝提供资金。

后来他从一个丹麦人那里获得了财政支援,于是便开始执行他的计划。

1888年5月,南森在5个同伴的伴随下离开挪威。

由于冰的状况考察组在靠岸之后退到了相当大的困难。

8月16日他们开始由东向西艰苦地行进。

10月上旬,南森到达格棱兰西海岸上的戈德撤泊村。

但是因为最后的一班轮船已经启航,所以他们不得不在那里过冬。

而那个冬天却给了南森研究爱斯基摩人的一个机会。

最后他写成一本名叫《爱斯基摩生活》的书并于1891年出版。

格棱兰考察成功之后,使南森为他下一次探险--利用浮冰群漂浮横跨北冰洋所进行的筹款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大为减少。

南森利用那些大部分是私人捐助的资金建造了一艘船。

并给该船取名为“弗雷姆”。

这艘船的最大特色是其外壳呈圆形。

这样可以使船易于挤进大冰群并拱在其上面。

1893年6月24日,南森带着12个同伴启程向北冰洋进发。

9月22日,“弗雷姆”号到达切柳斯金角东北方向的北纬78°50′,东经133°31′的冰区。

在漂浮过程中,南森通过计算发现这条路不能使该船跨过北极。

因此,在1895年春天南森带着一个同伴离船乘雪橇向北极前进。

冰况使行进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

所以他们于4月8日返回到离那里1126.5公里远的弗朗兹-约瑟夫-兰德。

根据记录,他们曾到达过北纬86°14′的地方。

在南森回到挪威8天之后,“弗雷姆”号也返回挪威。

南森回到挪威以后,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任动物学教授。

但是,他的兴趣却转向物理海洋学。

后来,在1908年他转为海洋学教授。

从1896年至1917年,南森致力于科学研究。

他参与了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的创建工作,并参加了“迈克尔·萨斯”号到挪威海的调查(1900)、“弗里德持乔夫”号穿过北大西洋中部的调查(1910)、“维斯列莫伊”号到斯匹次卑尔根海区的调查(1912)和“阿尔马乌尔·汉森”号到亚速尔群岛及B.赫兰德-汉森区的调查(1914)。

在1893年(此处原文为1939年,显然有误。

据分析可能是1893年。

--译注),南森还曾通过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到达叶尼塞河,后来经西伯利亚返回。

上述这些调查研究的成果,最后出版了许多文献。

其中很多出版物上都有南森亲自作的图解说明。

另外,南森还在海洋学仪器的设计,风生洋流的解释和北方水域水层形成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了贡献。

(七)徐霞客的故事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

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

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

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

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

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

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

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

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

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

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

怎么能因为我在,就像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

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

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从此,直到五十五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徐弘祖照片(17张)、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

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

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

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

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

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

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

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

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

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

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

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

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

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

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

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

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

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

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

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

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六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

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这部书二百六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八)斯文赫定的故事(九)刘雨田的故事刘雨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

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省长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

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人。

之后,他又徒步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沿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旅行,试登珠穆朗玛,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等中国五大沙漠。

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

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港台及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台报道了他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

风风雨雨!近十年来,他只身闯大漠,走戈壁,攀险山,涉大河,用自己的血水、泪水和汗水为祖国填补了一个以一个的探险空白。

生生死死!他用自己的双手拍摄了一万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写下了两百多万字的探险日记,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地理、文学、哲学、艺术和考古等多种领域。

他的几部作品已陆续发表,曾多次获得全国大奖,有的还作为爱国主义教材选进初中课本,待出的书目是《长城漫记》、《丝路纪行》、《神秘的罗布泊》、《穿越死亡之海》、《世界第三极探险记》、《探险生涯》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