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出口商品归类

进出口商品归类

进出口商品归类实务考核试题
一.名词解释:(20%)
1.线分类法
线分类法又称垂直分类法或者层级分类法,将分类的商品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志逐项分成若干层级,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表现为大类、中类、小类、品类。

2.商品条形码
商品条形码简称条形码或者条码,是商品的一种代表符号,是一种利用光电扫描设备阅读并实现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特殊代号,是由一组粗细不同、黑色(彩色)相同的“条”、“空”符号及对应字符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的商品标志。

3.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简称《协调制度》或者HS,是一部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

它广泛应用于海关税则、国际贸易统计、国际贸易运输、国际贸易谈判、贸易管制、原产地规则等多种领域,截至2011年,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采用了《协调制度》,国际贸易总量98%以上的货物是以《协调制度》分类体系进行分类的,所以《协调制度》成为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标准语言”。

4.品目条文
品目编码所对应的商品名称栏目称为品目条文,品目条文是限定品目商品范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依据,在品目归类时居于优先使用的地位。

5.预归类制度
在海关注册登记的进出口货物经营单位(以下简称申请人),可以在货物实际出口的45日前,向直属海关申请就其拟进出口的货物预先进行商品归类(以下简称预归类)。

二.简答题:(80%)
1.商品学研究的整体内容有哪些?
(1)自然属性(2)固有属性(3)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4)对质量的评价、管理和保护方法
(5)使用价值的实现
(6)大类商品
2.简述影响商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1)市场:了解顾客的需求,研究市场的信息,商品的供求情况(2)设计:是商品质量的前提
(3)原料:商品的原材料的质量水平决定商品的质量水平
(4)生产工艺和设备:对原材料的加工制作就可以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5)管理检验和人的素质
(6)信息
(7)流通过程(包装、运输、装卸、储存、保养、售后服务)(8)使用的范围与条件、方法和维护保养
3.什么是标准?它有哪些种类?什么是标准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形式?
标准是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的规定。

商品标准是对商品的质量以及与质量有关的各个方面如品种、规格、用途、实验的方法、检验的规则、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所作的统一的技术规定是评定监督和维护商品质量的准则和依据。

(1)按表达形式分:文件标准、实物标准
(2)按对象特征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3)按约束力分: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4)按熟练程度分:正式标准、试行标准
商品标准化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制定发布以及实施的商品标准的活动。

(1)简化:多样化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商品的种类(2)统一化:把商品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表现形式统一到一起
(3)系列化:把一类商品分成几组
(4)通用化:使商品具有互换性
(5)组合化:制造出通用性较强的单元组合成不同用途的商品
4.商品检验的形式有哪些?
(1)按目的不同分:生产检验(卖方检验)、验收检验(第二方检验、买方检验)、第三方检验(法定/公正检验)
(2)按检验对象的流向分:内销商品检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定检验、鉴定检验、监督管理检验)
(3)按检验有无破坏性分:破坏性检验(在什么情况下检验)、非破坏性检验(在什么情况下正常使用)
(4)按检验的相对数量分:全数检验、抽样检验、免于检验
5.我国的内销商品检验与进出口商品检验有何不同?
内销商品检验:是指国内的商品经营者、用户及其商品质量管理机构与委托的检验机构或国家质检总局及其所属的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与其认可的检验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或合同对内销商品所进行的检验活动。

进出口商品检验:是指由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合同规定、技术标准、国际贸易惯例与公约等,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的法定检验、公正鉴定和监督管理检验。

6.你认为应如何掌握进出口商品归类技能
(1)了解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归类的依据和进出口货物的商品归类应遵循客观、准确、统一的原则
(2)了解进出口商品的预归类制度
(3)了解商品归类的修改规定
(4)熟悉进出口商品归类的申报要求
(5)熟悉商品归类争议的磋商程序
7.简述类,章,分章标题的作用
类、章、分章的标题仅为查找方便而设,不能作为归类的依据。

标题是对类、章、分章商品范围的高度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类、章、分章的主要商品范围,从而可以帮助快速定位,但不能简单地根据标题进行归类。

8.简述商品归类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品目
分析影响商品章归类的特征——查阅类、章标题——列出可能归入的章标题——查阅相应章中品条文和注释,如有明确规定则确定品目——如无规定运用归类总则二~五确定品目。

第二步,确定子母
确定子目应由上至下,即按照一级子目——二级子目——三级子目——四级子目的顺序进行,不能擅自跳过某一级子目,除非这级子目没有,而且子目的比较只能在同一数级上进行。

9.未制成品,不完整品及成套散件应如何归类?
根据规则二(一)有条件的将不完整品、未制成品、未组装件或拆散件包括在完整品或制成品所在品目之内,但仅适用于第七类至第二十一类,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1)报验时具有完整品或制成品基本特征的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应按完整品或制成品归入相应品目。

(2)完整品或制成品在报验时的未组装件或拆散件,应按已组装货品归入完整品或制成品所在的品目。

(3)报验时具有完整品或制成品基本特征的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的未组装件或拆散件,也应按已组装货品归入完整品或制成品所在的品目。

10.简述商品归类总规则
规则一规定了品目归类时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依据及其使用顺序: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依据是品目条文、类注、章注和总规则二至
五,不是标题;各归类依据的使用顺序是先品目条文、类注、章注后总规则二至五。

规则二主要是为扩大品目商品范围而设的,由两条分规则组成,适用于品目条文、类注、章注无其他规定的场合。

规则三仅适用于货品看起来可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目,运用品目条文、有关注释及规则二仍无法解决归类的场合。

规则四适用于不能按规则一至规则三归类的货品,这些货品应归入与其最相类似的货品的品目中。

规则五是关于包装材料和包装容器归类的专门条款,由两条分规则构成。

规则六是专门针对子目归类的规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