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地保护的意义及我国湿地退化的原因与对策

湿地保护的意义及我国湿地退化的原因与对策

湿地保护的意义及我国湿地退化的原因与对策
王丽学1,李学森2,窦孝鹏3,刘 冀1,石志强1
(1.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2.辽宁省水利厅汤河水库管理局,辽宁辽阳111000;
3.沈阳市水利局浑蒲灌区管理处,辽宁沈阳110141)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退化;原因;对策
[摘 要]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而又独特的环境功能,蕴含着多样性的生物资源。

近年来,在我国由于盲目开垦湿地资源,不合理修建水利工程,以及天气持续高温、干旱等,导致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与功能下降。

要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广泛参与的湿地保护机制,加强生态水利建设,强化法律监督,积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使湿地资源永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03)07-0008-02
湿地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湿地保护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1971年国际社会在伊朗的拉姆萨尔召开国际湿地保护会议,发布了著名的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简称 湿地公约 ),又称 拉姆萨尔公约 。

中国于1992年加入该公约。

1 湿地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处于水域与陆地过渡地段的特殊生态系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它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科学家们称之为 自然之肾 [1]。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为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2]。

根据 湿地公约 ,全世界的湿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 4%。

我国大约有湿地总面积50万km2,其中沼泽11万km2,湖泊12万km2(自然的及人工的)和滩涂、盐沼地2 1万km2,潜育化、沼泽化水田以及水库、池塘等25万km2。

我国湿地面积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有192块湿地被列入亚洲湿地名录[3]。

1.1 湿地具有重要而又独特的环境功能
湿地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具有很大的发展畜牧业的潜能[4]。

调查研究表明,每平方米湿地年均可生产2kg左右的有机物质,仅次于热带雨林的生产能力。

湿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基因库;能净化污水,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含有大量的持水性较好的泥炭和植物,可为人类提供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其特殊景观可供人们游览;能阻止和延缓洪水,调控水流、水量,贮蓄水源,调节气候,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

1.2 湿地蕴含着多样性的生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证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重要内容[4]。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湿地的特殊生境为各种徙禽、游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造了避敌的良好条件。

据统计,亚洲57种濒危鸟类,在中国湿地的有31种,占54%;全世界共有雁鸭类166种,在中国湿地的有46种,占26%;全世界有鹤类15种,在中国湿地的有9种,占60%。

湿地植物中有些是我国起源或特有种类,如西藏嵩草、藏北嵩草等。

我国主要沼泽类型有泥炭沼泽、潜育沼泽和沿湖沿海滩涂,泥炭沼泽和沿湖沿海滩涂都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境类型。

因此,我国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不仅有大量的濒危、渐危和稀有物种,还有许多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重要经济意义的类群。

湿地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经济价值较高的乔木有水松。

纤维植物分布很广,数量可观,如芦苇、毛果苔草、乌拉苔草、小叶樟等。

饲料植物亦很丰富,如西藏嵩草、藏北嵩草、大漂、凤眼莲。

湿地中尚有很多食用植物亟待开发,如笃斯越桔、兰锭果忍冬、兴安悬钩子等,还有200余种药用植物。

2 我国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的退化,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与功能持续下降[5]。

其主要原因有:
8
中国水土保持SW CC 2003年第7期
盲目开垦湿地资源,迅速发展农业,同时,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日益增加,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湿地水大量补给地下水; 由于持续高温、干旱,一些地区的地表水水面面积锐减,多数泡沼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处于枯水状态,以致湿地矿物质富集,水的矿化度增高,形成很多盐碱化湿地,恶化河流、泡沼的水质; 修建的一些控制性水利工程,如防洪大堤和水库等,人为地切断了下游泡沼湿地汛期洪水的补给,破坏了湿地水文过程,出现盐碱化甚至干涸的现象。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引起的,因此组织推动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的活动应成为湿地保护的基本内容。

3 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鉴于目前我国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3.1 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利用展览馆、博物馆进行图片、标本、实物陈列展览,对公民进行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懂得湿地保护是造福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从而增强公众保护湿地的自觉性。

3.2 建立广泛参与的湿地保护机制
湿地保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参与,不仅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如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海洋、土地等,而且需要科研、教育以及各类群众团体的广泛参与。

各有关部门应团结合作,建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湿地保护工作机制。

3.3 加强生态水利建设,保证湿地补水量和水质
加强生态水利建设,保证充足的水量和水质来维持湿地的存在,已成当务之急。

生态水利建设就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治水之路,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突出抓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首先是充分利用客水资源。

以资源水利和环境水利为指导,兴建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拦蓄地表径流。

其次是合理布置水利工程。

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合理布置水利工程,有效地利用洪水。

如为保护向海湿地,在一些河流上可修建分洪向海工程和分水闸工程;一些河流上不再修筑堤防工程,以有利于下游冲洗盐碱,补充地下水,保护湿地。

再次是科学开发地下水资源。

最后是大力建设节水灌溉工程。

3.4 强化湿地保护的法律监督
我国为环境保护和湿地保护已发布了一批法律法规,目前应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着重加大执法力度,将湿地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大检查之中,依法处理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对湿地的环境监督管理,今后凡以湿地为对象的各类开发活动和开发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未经批准的不许上马;禁止在河源区和上游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干旱区、国家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分布区,以及对区域生态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的湿地进行破坏性的开发活动;对于因地制宜利用湿地资源的开发项目,也要严格管理,把开发利用的强度限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限度之内,并做好资源的养护增殖,使其得以持续利用。

3.5 积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
我国湿地面积大,情况复杂,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当前,应重点做好有关湿地的类型、结构、功能的调查,湿地污染现状、原因与发展趋势的分析,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湿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湿地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保护规划。

选择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重要影响的湿地和已遭到严重破坏或丧失了功能的重要湿地,开展恢复重建的可行性研究和恢复建设示范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启舜.泥沙淤积与保护湿地及生物多样性[J].中国水利,2000
(8):67~68.
[2]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指南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赵魁义.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与持续利用[A].中国湿地保护
与持续利用研究[C].北京: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94.12~13. [4]杨朝飞.中国湿地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中国环境科学,1995,15
(6):407~411.
[5]章光新,邓伟,宋新山.吉林省西部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略探讨
[J].环境保护,2001(1):31~32.
[作者简介]王丽学(1964-),女,辽宁兴城市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利工程管理等方
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02-12-15
(责任编辑 李西民)
9
第7期 王丽学等:湿地保护的意义及我国湿地退化的原因与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