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监管资本、经济资本先关概念

监管资本、经济资本先关概念

在巴塞尔协议Ⅲ中,监管资本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其中,一级资本又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

1.核心一级资本是指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无条件用来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具有永久性、清偿顺序排在所有其他融资工具之后的特征。

核心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可计入部分、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2.其他一级资本是非累积性的、永久性的、不带有利率跳升及其他赎回条款,本金和收益都应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参与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

其他一级资本包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如优先股及其溢价)、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3.二级资本是指在破产清算条件下可以用于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二级资本的受偿顺序列在普通股之前、在一般债权人之后,不带赎回机制,不允许设定利率跳升条款,收益不具有信用敏感性特征,必须含有减计或转股条款。

二级资本包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部分、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相比巴塞尔协议II,巴塞尔协议III突出表现在:
1.重新界定监管资本的构成,恢复普通股在监管资本中的核心地位,严格各类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从严确定资本扣除项目,强化监管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

2.改进风险权重计量方法,大幅度增加高风险业务的资本要求。

3.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机制,提升银行体系应对信贷周期转换的能力,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循环。

4.显著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通常情况下普通商业银行的普通股充足率应达到7%,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5%,同时进一步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须计提1%-3.5%的附加资本要求。

需要正确认识的是,已经推出的各版本巴塞尔协议从根本上来说只是银行的外部监管要求,并不能代表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操作。

二级资本是银行的次等资本,包括未披露准备金、一般损失准备金、从属有期债务、(债权/股权)混合资本工具和次级长期债券等等。

次级债券计入附属资
本的条件是不超过核心资本的50%,原始发行期限5年以上。

次级长期债券兼有债务和股权的特征,可用来补充资本金。

次级债券,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债务形式。

次级债里的“次级”,与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里的“次级贷款”中的“次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次级债券里的“次级”仅指其求偿权“次级”,并不代表其信用等级一定“次级”;而五级分类法里的“次级”则是与“可疑”、“损失”一并划归为不良贷款的范围。

优先股是相对于普通股 (common share)而言的。

主要指在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方面,优先于普通股。

优先股股东没有选举及被选举权,一般来说对公司的经营没有参与权,优先股股东不能退股,只能通过优先股的赎回条款被公司赎回,但是能稳定分红的股份。

[1]
累积优先股(Cumulative preferred shares):是指当公司在某个时期内所盈利不足以支付优先股股息时,则累计到次年或以后某一年盈利时,在普通股的红利发放之前,连同本年优先股的股息一并发放。

重估储备,指商业银行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时,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正差额部分·若中国银监会认为重估作价是审慎的,这类重估储备可以列入附属资本,但计入附属资本的部分不超过重估储备的70%。

二级资本又有分为高档二级和低档二级,高档二级包括一般储备金、永久性累积优先股和重估储备;低档二级包括次级债券和定期、可累积优先股等。

作为银行的二级资本,附属资本也能在一定程度发挥吸收损失,抵御风险的作用,《巴塞尔协议》规定二级资本在银行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达到50%;《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的二级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

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极低,资本结构中核心资本所占比重较大,国有商业银行甚至超过90%,上市银行一般也在70%左右。

二级资本在商业银行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远没有达到50%的监管限制,商业银行还有很大的空间来增加二级资本。

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内部用以缓冲风险损失的权益资本,是应该拥有的资本水平;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的资本水平,是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通过监管资本及其倍数,监管当局为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及表外承诺设置的最高限额。

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都是用于风险缓冲,但经济资本是由商业银行管理者从内部来认定和安排缓冲,反映股东价值最大化对商业银行管理的要求;监管资本是由监管当局从外部来认定这种缓冲,反映了监管当局对股东的资本要求,体现为股东
的资本费用。

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用处不同,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通过资本充足率测算监管和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内部通过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抵御来控制风险。

经济资本在数额上与监管资本也可能不一致。

监管资本是根据资本充足率监管口径计算的、实际有的可用于弥补预期损失的资本(权益资本是其中的一部分)。

为充分抵御风险,银行的监管资本应该超过经济资本,或经济资本小于监管资本(最经济的形式是两者相等)。

如果经济资本超过监管资本,说明银行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超过了资本承受能力,风险的资本支持不足。

如果经济资本增加,为了保持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降低,监管资本至少应等额增加。

如果经济资本增加而监管资本不增加,则资本充足率水平会下降。

经济资本与实际资本
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是会计意义上的资本,又称为所有者权益,是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后的净值。

包括投入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

实际资本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水平。

经济资本也不是实际资本,更不是实际资本的分配。

而是内部的一种虚拟的资源分配方式,但是其与实际资本的增长应该相对应的。

这可以理解为,资本的总量全部集中在总行,总行向各分行分配资本的使用额度(但不实际分配),各分行再将额度分摊到各项业务(资产)的损失风险上。

通过这样一种虚拟的分配方式,可以使各分行、各项业务的经济资本问题与总行监管资本的总量相一致,确保资产有足够的风险缓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