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3期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5月No13,2009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M ay,2009论曹操诗歌的悲凉感化晓方 【摘要】曹操血脉中流淌着代表汉人理想风貌的热血,他性格积极乐观、豪迈纵横;但另一方面,他的内心悲凉孤独、感情复杂。
因此体现于诗歌多有悲凉之句。
其悲凉感表现在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戎旅生涯艰苦生活的抒发,以及对岁月易逝、人才不得、功业难成的忧虑和尊崇汉室却被疑心的孤独。
“烈士多悲心”,曹操诗歌的悲凉特点使他的诗歌风格更为阔大悲壮,显示了他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追求。
【关键词】曹操;诗歌;悲凉;英雄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9)03—0089—04 曹操作为千古豪杰,集狡诈、霸气、多情、坦率等种种特点于一身,可谓历史上最复杂人物之一。
政治风云中的他,东征西讨,披坚执锐,打荆州、破袁绍、征乌丸,多谋善断,志满意得。
文学创作中他独领建安文坛,开创一代建安诗风。
唐代张说在《邺都引》中评价曹操“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虽生在末世,曹操血脉中却流淌着代表汉人理想风貌的热血。
然而曹操的霸气、乐观积极只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将悲凉苍莽、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可奈何之感发于诗歌,体现了他英雄气质的另一面。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在哲学、艺术、政治上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无不具有孤独而忧郁的气质。
”曹操也不例外,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王世贞评“曹公莽莽,古直悲凉”,都指出了曹操诗歌所具有的悲凉特征。
一曹操自20岁举孝廉,先后为郎、洛阳北部尉、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议郎等,后南征北战,统一北方,身为丞相,“人臣之贵以极”。
但其内心却有着很深的悲凉感,这种悲凉之感被自身所处的地位和与生俱来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遮掩,但发为诗篇,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枭雄的寂寞与悲凉。
首先是人民的流离失所、天下大乱的现实使他悯时伤乱,诗以言志,吐为诗歌,自有悲凉之气。
曹操生活在汉魏交替的最黑暗时代,满目疮痍的四境给人们的直接感受是“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是“心常叹怨,戚戚多悲”[1],曹操在诗歌中流露了他的忧愁,他是[2]逯钦立1汉魏六朝文学论集[C]1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1478—4791[3]许学夷1诗源辨体[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871[4]陆侃如1古典文学论文集[C]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361[5]社科院文研所编著1中国文学史[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141[6]游国恩等编写1中国文学史[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001[7]刘大杰1中国文学发展史[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841[8][9]余冠英1汉魏六朝诗选[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1、1511[10]袁行霈主编1中国文学史[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11【作者简介】 王丽珍,女,青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文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个有着雄伟理想和壮阔襟怀的人,渴望建功立业,希冀理想的太平社会。
他的《对酒》一诗,叙述了他理想中的太平之世:“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良臣。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然而现实却与之相反,汉王朝传世二十余世的帝业骤然破败,小人做乱,民生多艰。
理想与现实间巨大的差异及社会尖锐的矛盾,发为诗歌不可避免地带有悲凉慷慨之气。
在《薤露行》中,他写道:“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瞻彼洛城郭,微子为感伤。
”董卓之乱后,洛阳被洗劫一空,宫室长满野草,曹操途径洛阳,想到了殷朝微子将朝周,过殷之故都所起的禾黍之悲。
首句感叹“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到末句的禾黍之叹,融入了曹操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汉代百年基业顷刻颠覆到底原因何在?由于用人不良,导致政治腐败,奸臣得势,以致宗庙燔丧。
想及此,曹操悲慨填胸。
方东树评价此诗:“咏丧亡之哀,足当挽歌也”;又说:“此诗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恣直朴。
一起雄直高大,收悲痛哀远。
”[2]在天下大乱之际,各路兵马起兵只为争权夺势,而无匡扶汉室的决心和行动。
而曹操起兵,却为匡扶汉室,恢复天下安定。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恨声无秩,满腔的忧愁与不平指向现实。
然而英雄毕竟有不同于凡人之处,即使在落寞之中,也会不失豪情。
目睹所谓关东义士的畏前怕后、百姓的尸骨横陈,激起了他不平之气,为了维护王朝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他不惜变卖家产,迎战董卓。
虽然最后失败,但仍不愧为失败的英雄。
《三国志》注引《魏书》说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本人是乐府诗创作的巨匠,他爱好音乐,现存的二十五首诗歌也都是乐府诗,而乐府诗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曹操不同于其他军阀,他目光长远,以安平天下为己任,他以敏感睿智的内心体验到时代、社会的悲剧,并借助乐府诗歌的形式直写其心,质朴古直,不造作不矫饰,这使他的诗歌具有悲凉特质的内涵。
鲁迅欣赏曹操,是第一个站出为曹操翻案的人,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3]鲁迅一向敬仰敢于奋斗进取的国人,哪怕失败,哪怕落后,他曾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曹操借献刀刺杀董卓,率先迎战董卓,都先后归于失败,虽落寞悲凉,但不愧是失败的英雄。
二对丰功伟业的追求和实现统一中国远大抱负的不易,使性格复杂的曹操有着比凡人更多的经历和感悟,这是他的诗歌具有悲凉之气的又一因素。
曹操生于宦官家庭,宦官声誉在东汉末年极为恶劣,所以陈琳在《讨曹檄文》中拿曹操的出身大做文章,骂曹操是“赘阉遗丑”,辱及三世。
虽然出身宦官家庭让曹操缺少岩穴之士的名望,但曹操的家世也是较显赫的。
曾祖父曹节,字元伟,有很高的德行,《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司马彪《续汉书》:“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
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
由是乡党喟叹焉。
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
腾字季兴。
”季兴就是曹腾,也就是曹操的祖父。
史载曹腾在朝中30多年,前后侍奉过四位皇帝,却从没有过失误,而且善于给朝廷推荐贤能之士,所以众人对他评价非常高。
他所推荐的人,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都位至公卿,有所作为。
这样的宦官家庭出身一方面使曹操底气不足,“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看重外界的评价,希望得到声誉。
他去拜访许邵,要求评价自己,许邵是当时的名士,以“识人”闻名。
许邵不语,经曹操再三要求后评价道“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操大喜而去”。
曹操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在他看来“能臣”也罢“奸雄”也好,都是豪杰。
曹操不介意奸雄的评价,也有出身宦官家庭形成他通脱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曹操祖父、父亲皆为亲重之任,三世见信于汉庭,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曹操也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对忠义之士仰慕敬重。
对于乐毅、蒙恬之忠心,曹操也深受感动,渴望踵武前贤,他说“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身世的复杂,使他比别人更积极务实,能包容人才。
他曾三下求贤诏求举人才,对于贤能之士他甚至像知己般对待。
谋士郭嘉与曹操惺惺相惜,曹操言“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郭嘉叹赏:“真吾主也。
”[4]可惜他早逝,曹操后多次表达怀念之情。
《三国志》记载曹操知人善察,“拔于禁于行伍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
曹操一生都在求贤,为得不到贤才而忧伤,《短歌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饮宴当歌之际,“忧从中来”,思慕贤才之情至深至真,如明月一般不可辍绝。
曹操即使写“忧”,也有一种悲凉之气充溢其间,强者之忧愁非常人的闲愁,陈祚明评此诗“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采菽堂古诗选》卷五),谭元春在《古诗归》中评此诗“热肠余情,含吐纸上”。
曹操带兵常年征战,战争的胜负、人命的生死存亡常常就在一瞬。
作为军事指挥者,每一场战争他都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压力重大。
但生性豪迈、面对现实始终具有顽强精神和积极人生态度的曹操不愿流露出感伤、犹豫、迷茫之情,但这些往往存在于他的内心意识之中,他内心的忧愁之感比常人更甚,曹操的愁却带着强烈的曹操特色。
建安十一年,曹操征伐高干,途经太行山,正值冰雪连天的寒冬,军队行军异常艰难。
《苦寒行》一诗记录了冰雪中行军之艰辛:“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雪地行军,北风呼啸,虎豹出没,水深桥断,人困马饥,征伐高干的行军路上充满艰险,完成统一中国的远大抱负更为不易,曹操想到了周公东征胜利而归,自己却欲归不能,想及此,生出悠悠悲哀之感。
曹操内心彷徨,见之于诗却无颓唐之感。
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评价此诗:“此苦实过《东山》,哪得不悲?此诗极写苦寒,原是收拾军士之心,却把自己平生心事写出。
”曹操北征乌桓,写下《步出夏门行》:“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他在这此诗中直言自己因大水受阻,途经碣石,面对东海,内心充满忧伤惆怅。
一片坦诚,情真意切,语言朴质,格调却高古悠远。
建安十三年,曹操征伐乌桓返回,途经邺县,由于袁绍的残酷统治,连年战争使这里田地荒芜,民不聊生。
曹操目睹当地情景,压抑不住愤怒之情,写下《土不同》这首诗:“乡土不同,河朔隆寒。
流斯浮漂,舟船行难。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曹操忍不住屡屡将“悲”、“哀”、“惆怅”等字直接抒发于诗歌,但却难掩其诗歌的干云豪气,并因其情感真挚又所写皆事实,后人评价其诗歌是“汉末实录”。
真正的英雄豪杰,亦有悱恻心肠。
曹操久戍在外,也产生伤羁旅、思念故乡之情。
《却出东西门行》云:“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