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当时的盛况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意义
第一,严格区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对民 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 赎买。 第二,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 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 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本家的改 造结合起来,逐步把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 动者。
至此,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在我国便消失了„„
现在我国存在的经济形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 济体制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 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在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已位于世界第二。随 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也在不断 完善,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要求。 在发展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不会发生改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必 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历史印记
这是毛主席接 见各商界代表 的情况
第三阶段高潮阶段
• 1955年10月加快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步伐 制定和平改造和赎买政策 • 11月定息制度 • 1956年国务院规定,根据企业合营时清产 核资所确定的私股股额每年付给资本家以 固定息率
• 上述的决定和政策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高潮的到来 • 1956年1月,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首先从北 京开始。许多私营工商业者敲锣打鼓,放 鞭炮,送申请书,要求公私合营。 • 1956年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各 地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影响到市场的供应和国家经济计划的实现
• 最后的结论: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解决 这些矛盾的唯一途径
于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国家在党的领 导下进行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 建国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对私人资本主 义采取利用、限制的方针。从1950年起,我国各 地创造和实行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收购、 公私合营等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绝大部分 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由人民政府管理,并同社 会主义经济联系紧密,受工人监督。到1952年, 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已占私营工商业的61%, 遍布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行业和主要工厂。
成功施行和平赎买方式的前提
1.民族资产具有两面性 2.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 一战线的关系 3.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专政 4.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 资本主义中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
•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弊端:
1、三对矛盾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国家有计划的经济 建设 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工人与资本家 2、两个不良影响 影响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让我们一起来看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史
• 组员:叶鹏,陈世兵,齐淑媛,郑增权, 洪华立,郑高周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的依据: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用国家资本主义对资 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的构想和中国当前的 国情。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改造阶段
• 1953年6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利用、限 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干问题(修 改稿)》,随后提出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方针是:“利用、限制、改造”;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方针是“团结、教育、 改造。”
进入了全面实施改造阶段
•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谈话, 肯定了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办法。 对私营工业,采取公私合营、加工订货、收购产 品三种形式。 • 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利润的分配,采取“四马分肥” 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的盈余, 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的福利奖金、 企业股东股息红利四个方面分配,各占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