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患者健康教育

儿科患者健康教育

儿科患者健康教育新生儿疾病健康教育新生儿黄疸住院健康指导1、心理指导向患儿家属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解释病情,让家长能认识到新生儿黄疸形成的原因,告知家长经过蓝光照射等治疗,绝大部分患儿不会留下后遗症,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家长能积极配合治疗。

2、光疗指导(1)解释使用黄疸治疗箱的重要性,利用蓝光光谱进行体外照射治疗的目的、作用及蓝光箱的使用方法。

间接胆红素在蓝光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然后从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而退黄,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2)在使用治疗箱时,患儿需裸体放在蓝光箱内,注意戴好眼罩及穿好尿裤防止滑脱,家属要将墨镜戴好,防止损伤眼睛。

(3)光疗时需适当补充水分及钙剂。

(4)副作用:可出现发热、腹泻和皮疹,但多不严重,可继续光疗,光疗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即青铜症,此时应停止光疗,青铜症可自行消退。

3、喂养指导(1)向家长宣教正确的喂奶姿势和含接姿势,指导正确的挤奶手法及如何保持泌乳,鼓励产妇耐心喂哺新生儿。

(2)指导家长早喂养,多次少量喂奶,因为早喂奶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喂养而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排泄,减少黄疸光疗机会,另外还有增加喂奶次数,如果喂奶次数少,肠蠕动减慢,胎粪排除延迟,胆红素会吸收增加。

(3)指导家长添加糖水,如出生24小时后测得黄疸指数>9mmol/L,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添加葡萄糖水以增加新生儿小便次数,利于小便中胆红素的排泄。

(4)对母乳性黄疸患儿,可根据患儿病情,暂停母乳,改为人工喂养,停母乳期间要注意维持泌乳及排空乳房。

4、疾病指导(1)指导家长识别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2)指导家长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部位,程度,判断黄疸进展情况,以便协助医护人员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黄疸观察方法:①在白天日光或白色日光下观察: 用手指压眉心、胸骨、鼻尖、肚脐旁或双腿,一般正常皮肤压下去后方可呈白色,若有黄疸时,手指放开皮肤会转黄,继而恢复原来肤色。

(3)指导家长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脐部是否有分泌物,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4)指导家长行新生儿游泳及抚触1)新生儿游泳促进胃肠道激素和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食欲增加,而且游泳时活动消耗量较多,肠蠕动加强,排便多,有利于胎粪的尽早排出,从而降低新生儿黄疸。

2)新生儿抚触促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多,增加婴儿的喂哺量,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促进胎粪排泄。

同时,腹部抚触本身对胃肠道也是一种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使日排便次数及排便量明显增加,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出院健康指导1、指导家长观察皮肤黄染情况,防止复发。

2、按医嘱继续观察并口服退黄中药。

3、坚持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添加辅食要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注意合理喂养。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尿布、玩具、奶瓶的消毒工作,以防交叉感染。

5、注意气候变化,按时添减衣服,避免过热和受寒。

6、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并定期复查。

新生儿脐炎住院健康指导1、心理指导婴儿住院,就会阻断与母亲建立的信任感,便容易因住院而缺乏外界有益的刺激,感知觉、动作、情绪、注意和记忆方面的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要给予患儿身体上的接触,如搂抱、抚摸等,要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如床周边环境。

2、用药指导注意不可使用甲紫、红汞等有颜色的药物涂擦脐部,因为药物的颜色可影响脐部的观察,也不要用松花粉、爽身粉等粉状药物,因粉状异物的刺激可引起脐部慢性炎症而形成肉芽肿,不易愈合。

3、疾病指导(1)在脐残端脱落前后,要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排泄物污染。

每天可用75%乙醇溶液涂擦脐残端和周围2~3次。

擦时从脐根部呈螺旋动作向周围擦拭,不可来回擦拭,以免把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入脐根部,再盖上消毒纱布,并将纱布固定好。

(2)如果有结痂形成,涂擦乙醇时应将结痂掀起,从内向外涂擦,才能真正起到消毒的作用。

(3)每天要观察脐部,若脐部有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红,表示感染加重,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如果形成脓肿,需及时切开引流换药。

出院健康指导1、教育家长掌握新生儿脐部护理正确操作,不用脐粉,避免异物刺激,形成脐部肉芽肿。

清洗脐部可用3%过氧化氢、2%碘酊或75%乙醇溶液消毒处理,每日2~3次,仅消毒表面是不够的,必须从脐的根部由内向外,环形彻底清洗消毒。

有创面是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2、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避免大小便污染,最好使用吸水、透气性能好的消毒尿布,孩子哭闹时,要检查尿布有无潮湿,及时更换。

3、洗澡时,注意不要洗湿脐部,洗澡完毕,用消毒干棉签吸干脐窝水分,并用75%乙醇消毒,保持局部干燥。

4、若发现脐部有渗出物或脓性分泌物,应及时来医院就诊。

5、监测患儿体温、精神状态、吃奶、体重及各种反射等,若有异常,及时就医。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住院健康指导1、心理指导因孩子比较小,生病后,严重扰乱患儿及家属的正常生活,故对家属应及时说明病情和各项检查、治疗的目的,消除疑虑、恐惧心理,取得患儿家属的合作,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饮食指导充足与合理的营养一方面是保证小儿体格和精神健康发育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1)母乳喂养:以少量多次为主,一次不能太饱,以防腹胀或呕吐。

喂奶后,竖抱起患儿,轻拍背部,让吃进胃里的空气排出。

(2)混合喂养:母乳不足需添加牛乳、羊乳或其他代乳品,称混合喂养,一般每次母乳后加喂一定量的牛乳或羊乳等。

(3)人工喂养:常见的牛奶制品有全脂奶粉、蒸发乳、酸乳、婴儿配方奶粉。

配制按体积奶粉与水的比例为 1 :4。

3、用药指导(1)应用表面活性物质:目前用于临床的表面活性物质制剂有三种:天然制作、人工制剂、和混合制剂。

天然制剂从人羊水或牛、猪肺灌洗液中提取,效果好,使用时制剂溶于生理盐水中,然后从气管中滴入。

(2)维持酸碱平衡:呼吸性酸中毒以改善通气为主,代谢性酸中毒常用5%碳酸氢钠溶液治疗,剂量根据酸中毒情况而定。

(3)防止肺部感染:应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4、疾病指导(1)告知家长保持呼吸道通畅及供氧重要性,氧气吸入浓度一般以40%为宜,以消除青紫症状为准,青紫消失,立刻停止吸氧,因为吸氧浓度过高,时间过长,可导致眼晶体后纤维增生症而失明。

(2)及时清除口、鼻、咽不分泌物,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后协助排痰。

(3)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以降低呼吸道分泌物的粘稠度和减少呼吸道水分丢失,注意保暖,使患儿体温保持在36~37℃(4)患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呼气时肺泡萎缩,影响气体交换,缺氧,因此要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其哭闹,尽量少动。

(5)给予患儿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滴入前彻底吸静气道内分泌物,于患儿吸气时滴入并转动患儿体位,从仰卧位转至右侧卧位再转至左侧卧位,使药物均匀进入各肺叶。

(6)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通风,保持皮肤干燥。

出院健康指导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2、供给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维持水合电解质平衡。

3、继而增强小儿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随年龄增长循序渐进。

新生儿窒息住院指导1、心理指导在抢救过程中,随时将病情告知家属,让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消除顾虑,争得家属的理解,以取得最佳配合。

2、饮食指导暂禁食,病情稳定后根据具体情况喂哺。

3、用药指导(1)肾上腺素:使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使血管收缩,血压增高,若心率≥100次/分,提示效果良好。

(2)多巴胺:小剂量可扩张脑、肾、肠系膜和冠状血管,对心脏无明显作用,中等剂量使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大剂量使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3)纳洛酮:降低镇痛效应。

4、疾病指导(1)呼吸道护理:复苏后呼吸道内仍可能有较多吸入物,加上窒息时吸入羊水、胎粪到胃内导致咽下综合征及因喂养不当引起呕吐物阻塞气道,有再次发生窒息的可能。

因此对咽下综合征者插胃管予5%葡萄糖溶液40ml+5%碳酸氢钠溶液10ml洗胃,减轻对胃刺激而引起的呕吐;喂奶后轻拍背部,排出吸入胃内的空气,上半身稍抬高,右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及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2)注意保暖:经复苏后的新生儿全身冰冷、体温不升、面色紫绀或苍白,可加重氧耗量,影响周围循环,并加重病情,应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6~28℃,相对湿度55%~65%,置婴儿暖箱内保暖。

(3)预防感染:注意皮肤、眼睛、空腔、脐部、臀部清洁及护理,奶瓶奶嘴规范消毒,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4)合理喂:窒息后基本状况良好无呕吐者,可按正常喂养,按需喂奶,以母乳为好;重度窒息或不能吸吮者,按医嘱禁食或插胃管鼻饲,鼻饲母乳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一般每次1ml/kg,每次2~3小时,如无腹胀、溢奶,且鼻饲前胃内无残留奶,可增加奶量;禁食者静脉补充营养,确保每天所需的能量供应。

5、指导家长观察了解并发症,以便及早协助医护人员发现病情变化。

(1)吸入性肺炎:由宫内或产时吸入羊水、胎粪和乳汁所致,出生后3天内特别注意观察有无气促、吸气性三凹征、呻吟、持续或间断性青紫、口吐泡沫等情况。

(2)脑损伤:脑是窒息损伤中最主要的脏器,常见脑损伤主要为颅内出血和缺氧缺血性脑病。

如有脑性尖叫、惊厥、前囟隆起、呼吸变慢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应警惕有颅内出血的可能。

(3)消化道出血:窒息时因血管收缩,凝血因子消耗,加上胃肠道缺氧、缺血,导致应激性胃溃疡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因此,要注意观察有无腹胀、呕吐,以及大便的次数、量、性质、颜色。

出院健康指导1、预防新生儿窒息(1)母亲在给婴儿哺乳过程中,不要睡觉,用被子或毛毯包裹孩子时,要将口鼻露出,注意通气;平时为防止孩子从床上跌下来,不要用绳索约束,以免绳索缠着患儿颈部窒息。

(2)给婴儿喂水、喂奶、喂药后,应将小儿抱起,喂毕应轻拍背部,然后取头高侧卧位,防止呕吐或溢奶误吸窒息。

(3)为婴儿选择玩具时,应以大于小儿空腔为宜,防止小儿将玩具放入空腔,不慎滑入气管导致窒息。

2、新生儿窒息需要做早期训练婴儿大脑耗氧量比成人相对高一点,在新生儿出生时氧气不足,可能引起一些脑细胞缺氧性坏死,神经细胞一旦坏死很难恢复,只能通过训练,相应细胞增加功能,来代替这部分受伤细胞功能,如果范围不是很大,其他细胞可以代替受损伤细胞。

如果受损伤细胞面积比较大,将来恢复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因此对脑细胞损伤的患儿要早期训练,如果早期没有充分训练,会越来越明显,智力情况和肢体运动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落后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3、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口腔、脐部、皮肤清洁和干燥,防止病原菌感染加重病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住院健康指导1、心理指导向患儿家属耐心解释有关患儿病情及治疗护理有关问题,以取得理解,与患儿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让父母参与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措施,取得家长的配合,对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患儿生存质量非常有利,早期干预能充分刺激脑细胞发育,对改善患儿的智力状况、挖掘智能潜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