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货币的发展与政策研究摘要:随着网络货币规模的迅速膨胀,人们开始忧虑这种新生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人民币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冲击?相关部门对它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是否应该对其采取措施?本文首先通过大量实例的考察,对我国网络货币进行了定义与类型划分;其次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货币在当前以及未来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货币;货币职能;经济影响Abstract:With increasing of the scale of the network currency in China, people start to consider how influence this kind of newly emerging things will have to our life? Whether the Renminbi could therefore be under the impingement? What attitude the rel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have towards it? And what policies should be take? In order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the paper firstly, through studying massive cases, gives the definition to our country s network currency, and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typ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economics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nece, broughted by the network currency, on realistic economy in current years and in the future;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proposals to therelative departments.Keyword: network currency;currency s function;influence in economy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充当货币角色的商品总是在不断的演变着,从最初的石子、贝壳到后来的家畜、粮食、布匹和盐;从铜、铁、金、银等贵金属,到最终纸币的出现,无不体现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1]。
社会的进步不会停下脚步,因而货币的演化也不会停止。
今天,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又该轮到谁充当货币的角色呢?候选者已经出现,那就是网络虚拟货币,简称网络货币或虚拟货币。
2007年6月21日,互联网研究和咨询机构易观国际发布了《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监测报告》。
该报告显示,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额总规模在2007年第1季度已达到143.26亿元,其中互联网支付的市场规模达到139.31亿,占整个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的97%,相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16%。
互联网支付具体地又可以分为:银行的电子支付和网络货币支付两种形式。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虚拟货币规模的权威统计数据,也无法确认付费用户中通过网络货币购买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支付比例,但通过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的大小可以对网络虚拟货币市场的规模窥见一斑(因为网络游戏市场是网络货币流通的主要领域),例如,腾讯公司2005年半年财务报表显示,收费互联网增值服务注册用户为940万,半年收入3.18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3%[2]。
腾讯公司的互联网增值服务都是通过其虚拟货币(腾讯Q币)支付购买,而每个Q币与人民币1元等值。
根据艾瑞市场咨询发布的《2006年中国网上支付研究报告》显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将进入爆炸性成长期,到2008年整体市场规模会突破1000亿元,而到2010年则能高达2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0%。
对于网络货币发展得如此之快,人们在惊讶之余也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例如李少尉认为,网络货币带来了三大风险:发行者的无节制发行导致网络货币的迅速贬值,从而给持有者带来风险;在实现网络货币双向兑换之后,会有“挤兑”的危险,从而给金融市场甚至产品市场带来威胁;网络完全问题对网络货币持有者的威胁及其法律空白问题[3]。
PayEx(一家研究网络支付、网关问题的专业机构)认为:除了上述风险之外,还会引发另外一些问题,例如,容易助长网络赌博之风,有可能成为洗钱犯罪的新途径,将导致国家税收流失[4]。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认为:随着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个别虚拟货币成了人民币的“等价物”,从而对人民币产生冲击![5]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例如,冀志罡认为目前的网络货币不过是类似大学食堂饭票的东西,无需害怕[6]。
网络货币如此迅猛的发展是否会对人民币造成冲击?网络货币是否会给其持有者带来风险?一旦某一家“发钞”机构破产是否会引起金融危机?本文在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一、网络货币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目前,关于网络货币的定义尚无定论。
学术界经常引用的一个定义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电子货币所作出的界定:电子货币是指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机制。
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和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而预付机制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由多组二进制数据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但上述定义针对的是更广泛的电子货币,它既包括了以专业网络为基础的传统货币的电子支付形式,也包括了基于公用互联网的网络货币。
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后者。
目前,在我国的网站之中被称之为“货币”的东西有很多,表1列出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货币(见表1)。
此外,还有大量的专业论坛也在发行着各种不同名称的“货币”。
虽然它们都被称为“网络货币”,但它们在本质上并不相同,大多数还算不上货币。
根据获得方式的不同,上述“网络货币”可以分为三大类①。
(一)消费卡(充值卡)型的网络货币1.产生原因消费卡型网络货币是网络货币最初的原型。
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这类网络货币与现实世界中由商场(或其他企业)发行的消费卡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也有人将其类比为食堂的饭票。
首先,二者都是用现实货币去购买另外一个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某些货币职能的货币替代品(稍有不同的是,商场的消费卡在使用上常常具有一定的期限)。
其次,二者都是一种预付制度。
为了对比研究,本文先对消费卡的运行方式加以概括,见图1(虚线代表货币替代品的流通过程)。
br> 由图1不难发现,对现实世界中的商场而言,发行消费卡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即使是没有消费卡,上述流通过程也会正常运转。
而在网络世界中,情况就复杂一些,具体而言有两种运作方式:第一种:网上的第三方支付。
这种运作方式与图1的过程完全相同。
只不过将现实中的商场搬到了网上。
例如,Paypal、淘宝网、网上书店等等。
由于这种运营模式仍需使用现实中的货币进行交易,而不是网络虚拟货币,因此在本文中不予讨论。
本文讨论的是第二种情况。
第二种:自产自销模式。
在该模式中,“商场”与“厂商”是合二为一的,见图2。
也就是说,厂商既要销售自己的产品,同时又要提供一种支付手段,即网络货币。
为什么在网络世界中,“产品提供者(厂商)”要与“支付手段提供者”合而为一呢?其原因是“交易成本”问题。
具体而言,在网络上进行消费通常具有“次数多、每次交易的数额较小”等特点,例如花1元钱下载一首歌曲、花0.5元钱下载一个彩铃、花5元钱下载一篇文章等等。
对于这类交易,虽然可以用银行卡进行支付,但在操作上比较繁琐,而且由于对网络安全的考虑,消费者通常不愿意在网上进行诸如“请输入您的银行卡卡号”这类操作。
对厂商而言,同样也有麻烦,即到账时间慢。
而对银行而言,同样不愿意频繁地进行小额交易。
所以通过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进行交易的路就被逐渐堵死了。
本来用手机支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好办法,但是这种支付方法也有一些不利的地方:对消费者而言这种交款方式也有风险,例如有可能泄漏自己的电话号码,或者担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行订阅各种广告、信息,因此人们逐渐地对手机支付的方式也变得谨慎了;同时,对支付金额较大的交易(例如购买游戏的装备,动辄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手机支付显然不太合适。
对厂商而言,由于使用电信运营商则需要支付高达20%—30%的代收手续费,所以也有所顾忌;而对电信运营商而言,它也要面临一定的风险,因为经营网上交易的厂商良莠不齐,一旦出现信誉问题,消费者往往找不到厂商就去找电信运营商。
所以,电信运营商往往不敢贸然代理代收费用服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货币应运而生了。
它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因而极大的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发展,而其本身的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
2.特点首先,该类型网络货币是依附于现实货币而存在的。
不能脱离现实货币而独立存在,它的发行量(或者说是规模)取决于有多少人购买,购买量有多大。
其次,发行单位不负责兑付现金。
即网络货币在被购买后不能通过“官方”渠道还原为现实中的货币。
原因有两点:一是该类货币的发行在本质上仍然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销售,是企业实现利润的手段,因此企业不会将到手的钱退回去。
二是如果发行者承诺负责兑付现金,那么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消费者不愿意再继续持有该货币时,就会出现“挤兑”,从而使企业迅速破产(注: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出现过可兑换回现金的消费卡型网络货币,但时间不长都纷纷倒闭了,例如benze 豆豆。
)。
由上述这两个特点可以看出,“消费卡型”网络货币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最后,发行该类型货币没有任何成本,且发行单位可以也愿意无限量地发行这种所谓的网络货币,而实际发行的货币量(或者说规模的扩张)则完全依赖于消费者的购买数量。
所以,如果网络货币仅仅是单纯的“消费卡”型货币,那么这种货币将很容易贬值(因为企业的“官方定价”通常不是市场出清的价格)。
这也就是为什么针对该种类型的货币会自发地出现很多可兑换为现金的“黑市”。
而且很显然,在“黑市”上网络货币只可能贬值。
(二)真正的网络货币1.产生原因就在消费卡型网络货币铺天盖地、叱咤风云的时候,另一种网络货币在悄悄地生长着。
与前者不同,它的出现最初并不是为了解决支付问题,而仅仅是为了增加点击率、增加浏览量,以及增加参与人数而实施的一种鼓励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