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中医病名参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
西医病名ICD-10编码为M51.202。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特色与优势指南》(罗云坚、孙塑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是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3)直腿提高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神经引起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肌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
(5)与临床检查一致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静卧痛不减,日轻夜重,受寒及阴雨疼痛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胖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弦紧或弦缓。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治疗方案2.1 针灸治疗采用辩证循经取穴的原则主穴:肾俞、关元俞、小肠俞、腰夹脊、阿是穴循经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后外侧配秩边、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随证配穴: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腰阳关;血瘀气滞证者配血海;肝肾亏虚证配三阴交、太溪。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急性期以泻法为主;缓解期及康复期以补法泻法相互结合。
针刺要求:腰夹脊、肾俞、关元俞为直刺并微斜向椎体,深1.5-2寸,使腰部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秩边穴、环跳穴直刺,深3-4寸,使局部酸胀并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然后在腰部和臀腿部分别用 G 6 8 0 5型电针仪各接1对电极,采用连续波,频率40HZ,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留针:急性期20-30分钟,缓解期、康复期留针30-40分钟,TDP照射。
2.2 拔罐治疗:拔罐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对腰背肩臂颈项疼痛效果良好。
2.3 针刀松解取穴部位及手法操作同刃针操作,适应症主要是局部有明显压痛或反射痛,施术部位主要在压痛点阿是穴处。
2.4 刃针治疗:同针刀操作2.5 手法治疗2.5.1松解类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松解类手法要求:均匀,持久,有力,柔和,深透,要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2.5.2整复类手法:包括俯卧拔伸法,斜板腰椎法,牵引按压法,腰椎旋扳法等适用于缓解期及康复期。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耐受性组合各类整复手法。
伴腰椎滑脱的患者,在推拿手法上禁忌在腰部滑脱部位重手法按压。
建议采用龙氏整脊手法:分推按压治疗。
急性期可根据医师的经验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整复类手法。
注意事项:中央型突出较大者,有明显的骨质疏松者,突出物有钙化者,伴有严重的椎管狭窄者、椎弓根骨折或伴有脊椎滑脱症者、脊柱有器质性病变者禁用此法。
2.6中医辨证治疗2.6.1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腰痛1号方(协定方):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制川乌、制草乌,炮姜,当归,熟地黄,鸡血藤,川芎,茯苓,细辛,防风,秦艽等。
中成药:小活络丹等。
2.6.2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腰痛2号方(协定方):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乳香,没药,生地,香附,细辛,郁金,三七、鸡血藤、蜈蚣。
合并肝肾亏损:加续断、熟地、枸杞子。
中成药:七厘胶囊,腰痹通胶囊等。
2.6.3湿热痹阻证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腰痛3号方(协定方):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
中成药:二妙散等。
2.6.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腰痛4号方(协定方):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杜仲,牛膝,川芎,伸筋草,鸡血藤,甘草等。
合并血瘀症加:当归、桃仁,红花。
中成药:右归丸、左归丸或虎潜丸。
2.7 骨盆牵引牵引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保守疗法之一,通过牵引可放松和缓解椎旁肌肉的紧张及痉挛,使腰椎间隙加宽,降低神经根的张力,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
操作:患者俯卧位或仰卧位,采用三维多功能颈腰椎牵引床,或普通牵引床,分别固定骨盆和胸廓作对抗牵引,重量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为体重的40%一60%以不产生疼痛为宜,每次30 min;年龄较大者重量可适当减轻。
2.8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舒经通络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脉络宁针剂、丹参针剂。
2.9 物理因子治疗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低周波、中频、超短波、蜡疗,红外线照射等,可根据患者情况每日予以单项或者多项选择性治疗。
2.10 运动治疗运动疗法可明显增强患者腰腹肌肌力和腰部协调性,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有利于维持各种治疗的疗效。
急性期过后,即可指导患者开始腰背肌运动疗法,主要有:(1)仰卧架桥:仰卧位,双手叉腰,双膝屈曲致90°,双足掌平放床上,挺起躯干,以头后枕部及双肘支撑上半身,双足支撑下半身,呈半拱桥形,当挺起躯干架桥时,双膝稍向两侧分开。
每日两次,每次重复10-20次。
(2)飞燕式”:患者俯卧。
依次以下动作;(1)两腿交替向后做过伸动作(2)两腿同时做伸动作(3)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4)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5)还原,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2.11中药薰药治疗:通过协定处方将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药物放入中药薰药机中,然后将薰药包用毛巾裹好后热敷于腰部,以加速血液循环,解除局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
2.12增加新技术新项目:督脉灸疗法,主要是对于寒湿痹阻,以及慢性疼痛,反复发作患者加用。
2.13 其他对症治疗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如甘露醇、地塞米松、甲强龙、弥可保等)。
2.14 护理1.急性期的护理:(1)告知患者急性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弯腰等动作。
(2)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治疗后,向病人讲解各种治疗的注意事项:①腰椎牵引后患者宜平卧20分钟再翻身活动;②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受凉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诱因,防止受凉可给予腰部热敷和频谱仪照射。
(4)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时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建立战胜腰痛病的信心。
2.缓解期及康复期的护理:(1)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下床方法:病人宜先滚向床的一侧,抬高床头,将腿放于床的一侧,用胳膊支撑自己起来,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侧,把脚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顺序回到床上。
(2)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3)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持之以恒。
(4)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5)病人应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恢复慢,病人应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疾病。
三、疗效评价3、1评价标准:3.1.1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疼痛轻重情况,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极痛,分值越高,疼痛越明显。
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分一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3.1.2参照JOA腰腿痛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评价方法见表:3.2疗效标准:临床痊愈:VAS分值0-1,JOA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
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4、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4.1 难点分析1: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患者,由于压迫的神经根及其周围软组织水肿明显,常常针灸、推拿、牵引后症状不见减轻,甚至加重。
解决方案:(1)针灸治疗方面刺激量要轻,腰部夹脊穴不加用电针,以免加重神经根周围的水肿。
(2)推拿方面,腰部避免强刺激手法。
(3)牵引方面,牵引力度要轻,或者不予牵引。
(4)骶管药物注射。
(5)西药消炎止痛药及脱水剂的应用。
4.2 难点分析2: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椎管狭窄症或腰椎滑脱的患者,往往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
解决方案:(1)规范针灸处方及推拿操作手法,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譬如腰椎滑脱的患者,在推拿手法上禁忌腰部滑脱部位重手法按压。
(2)合并有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常常是老年人多见,治疗上中药多用补益肝肾以及活血化瘀药物,特别是加用虫类药物应用,以加强期活血化瘀之功。
4.3 难点分析3: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间较长,反复发作,腰椎有变形,侧弯的患者,治疗上往往比较棘手。
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开发,我科开展的督脉灸技术又称铺灸、长蛇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