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一、课外阅读。
登黄山记(节选)一线天真正是名副其实。
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
这一团光明就召唤着我们,奋勇前进,我们也就真地一个个精神抖擞,鼓足了余勇,爬了上去。
低头从我们两条腿中间向后看去,还可以看到悬挂在天都峰上的那一条白练似的蹬道。
过了一线天,再向右一拐就走上了玉屏楼,这里是从温泉到北海去的必由之路。
一般人都是在这里过夜的。
徐霞客时代,这里叫玉屏风,他在《游记》里写道:“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可见徐霞客对此处评价之高。
这里有什么特点呢?这里是万山丛中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好像天造地设,就是一个理想的中途休息的地方。
一转过山角、就能看到峭壁上长着一棵松树。
提起此松,真是大大地有名。
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那一幅叫做“迎客松”的照片,就是它。
这棵松树的大名就叫做“迎客松”。
你看它伸出双臂,其实是不知道多少臂,仿佛想同来游的人握手、拥抱。
它那青翠的枝头仿佛能说出欢迎的语言。
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征。
你若问它的高寿,那就很难说。
它干并不粗,也不特别高,看样子它至多也不过几十年至百年,然而据人说,它挺立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山高风劲,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却至今巍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
1.“名副其实”的意思是__________,说“一线天”名副其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给句子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不改变句子意思。
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训练“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休息)时,他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盼望看望)爸爸。
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裁载栽)了好些花籽,不久,就回国去了。
后来,鲜花盛开了。
高尔基看着(zháo zhuó zhe)窗前怒(lù nù)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信是这样写的:要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么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那时侯,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须)要你。
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是啊,“给”永远比“拿”愉快!1.根据上下文,在括号里划去不正确的音、字、词。
2.短文中“怒放”这个词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3.在第3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4.“‘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中“给”的意思是________ _;“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 。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爬山虎的脚①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②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城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捧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③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圈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⑤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类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圈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国,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动,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________②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绿得很新鲜,非常引人注意。
________③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上。
________④“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意思是说你的手指不用费劲,就可以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________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作者观察认真细致,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细微的变化:先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__,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________ ,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后变成的________,颜色开始是________,后来变成________。
3.你觉得选文第⑤自然段中“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一句中,“逐渐”一词可以去掉吗?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要概括第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片段)①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②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技术。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③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来形容。
1.阅读选文,完成下列练习问题清单:(1)按照课文内容补充第三自然段的诗句开说说引用此诗句的好处。
(2)你认为“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分别指现代生活中的哪些发明?(3)现代科学技术给你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举一个例子)答案梳理:(1)课文引用此诗句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科学技术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图“问题清单”中3个问题提问的不同角度连线。
问题清单提问角度问题1:引用诗句的好处?联系生活提问问题2“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分别指什么?针对写法提问问题3:现代科学技术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针对内容提问3.读完全文,你也来提一个问题(不能与上面的问题重复),并请说明提问角度,在选项前打“√”。
问题:提问角度:A内容 B写法 C联系生活五、课外阅读。
有趣的小刺猬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
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
刺猬的四(肢枝)很短,跑起来很快。
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
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
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quán juǎn)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
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保卫)自己,还用它来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bēi bèi)着瓜溜走了。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用“√”画出来。
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3.我来露一手:根据短文填空。
刺猬的头________,眼睛和耳朵________,牙齿________,门牙________。
它们的四条腿________,跑起来很快。
爪子________、________。
浑身长满了________。
4.选一选:下列句子中哪个是打比方的?在括号里打“√”。
(1)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 )(2)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
( )5.想一想:仔细读读短文,看看刺猬的硬刺有哪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简述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话应用()的语气朗读。
A.平淡无奇B.疑惑不解C.无奈、愤怒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外国人能霸占一块地方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感悟台湾竹我爱台湾竹,爱它那新绿的生命,爱它那修长的姿态,爱它那谦逊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