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情感目标:能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能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一)解题:过:穿过。
万重山:三峡。
漫想:不受拘束的想。
(一)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
⑴夔门(kuí):在奉节县境,扼瞿塘峡,为三峡门户。
⑵耸峙(zhì):形容山峰耸立对峙。
⑶黯然(àn):阴暗的样子。
⑷怯弱(qiè):胆小软弱。
⑸船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条等做成的撑船的工具。
⑹欹侧(qī):倾斜。
⑺坐骑(qí):供人骑的马,泛指供人骑的兽类。
⑻嘁嘁嚓嚓(qī qī chā 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⑼啃噬(shì):一点点地咬、吞。
⑽摧山坼(chè)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
坼,裂开。
⑾胯下(kuà):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⑿抟(tuán):盘旋。
⒀无恙(yuàn):指没有发生疾病,引申指虽然受到了不良侵害,但是没有产生不良影响。
⒁端睨(ní):事情的头绪。
⒂追溯(sù):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
⒃翎毛(líng ):鸟的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⒄燧木(suì):上古时候取火的器具,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⒅船舷(xián):船两侧的边沿。
⒆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
⒇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到。
二、理清思路: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
那么,引起作者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⑴起点在夔门。
⑵终点是船过三峡。
2、请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这是文章思路的起点,由三峡奇景和船过夔门时的独特感受引发联想。
)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这是思路的延伸。
联想“第一个”穿过三峡时的客观条件即穿行时间、穿行使用的交通工具、穿行时的艰险情状等。
)③再想下去。
(这是思路的进一步延伸。
由客观条件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时的主观情绪及精神状态。
作者迁想妙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决然不是第一个”。
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穿行者,但是失败了。
这“许多个”的失败,必然造成种种社会干扰因素。
作者由此引入对“第一个”面对这些社会干扰因素的精神状态。
)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这是思路的发散延伸。
由穿过三峡的“第一个”联想到人类前行的任何领域都曾有“第一个”,任何未知领域都需要“第一个”开拓道路。
)⑤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
(思维的深化)⑥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思维的终点)3、梳理思路:面对三峡万重山奇景,作者神思飞越,思古议今,展望未来,请说说作者是如何产生漫想的?以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会想些什么;接着“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最后回到现实,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
4、从总体上看,这种“神思飞越的漫想”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由点想到面,由古想到今,由今想到以后。
据此,作者漫想到哪些内容?①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②想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无数第一个。
③想到千百年以后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三、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耸峙(zhì)光束(sù)竹篙(gāo)千仞(rèn)B怯弱(qiè)唠叨(dāo)疾风(jī)眺望(tiào)C词藻(zǎo) 啃噬(shì)馄饨(hùn)翎毛(líng)D燧木(suì)脊梁(jǐ)追溯(sù)巴蜀(shǔ) 2、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C )A嘘唏斑烂廖廖可数万刃之颠 B欧歌镣铐耸恃摧山拆地C隧木绚丽走头无路眼花缭乱 D叱咤缀学娇健凝神暇思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C )A 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
B 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C 甲骨文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 “文字”意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余各组“文字”意均为文章。
)D 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
四、拓展文章说:“人类在漫漫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计数的未知领域进军,都有难以计数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想一想,除文中所举的第一个外,还有哪些第一个?《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文章创作意图,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
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学习过程:一、自学检测:1.刘征,著名的、、。
著有寓言诗《老虎贴告示》,杂文集《刘征杂文选粹》。
2.自古以来,三峡被喻长江的珠冠,分别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3、第一部分(1-4):过万重山见到的奇景。
(所见)第二部分(5-13):神思飞越的漫想。
(所想)第三部分(14-16):过山后的喜悦。
(所感)二、研读课文: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作者想了哪几个问题?分别突出了什么?有何作用?⑴想了以下四个问题:①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点明时间之早)②他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点明当时条件之差)③穿过三峡时的“精神负担”是什么?(点明决心之大)④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点明危险之多)⑵作用:表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知难而进的精神。
2、“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在第10段中反复出现,它引领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作者想通过“不知道”与“没有想”来强调什么?⑴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展开。
⑵分别强调的内容是:①“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绝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
②“也没有想”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3、在第二个漫想中,作者想到了哪些内容?①三峡成因。
(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②历史上无数第一个。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③行程是艰险的,但历史永远向前。
4、“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
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⑴比喻。
⑵作用:①运用比喻,将抽象化为具体,形象生动可感。
②从结构上看,说明思路由自然过渡到人类,进入更高层的境界,起到引起无数第一个联想的作用。
明确: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引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
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
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
5、阅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指出下列三峡的含义:①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②他们超越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第一个。
“三峡”指现实中的三峡。
第二个“三峡”指历史发展中的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
)⑵文中的“清谈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徨者、哭泣者”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人的共同点(不超过25个字)。
分别指:①清谈者:指那些对世事不闻不问的人。
②酣睡者: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
③摇头者:指那些失败过的人,也可指反对者。
④叹气者:指那些失败过的人。
⑤彷徨者:指那些对开拓探险观望的人。
⑥哭泣者:指那些害怕变革的人。
共同点:他们都没有真正参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
研读第三部分:1、作者过万重山后,感觉如何?(喜悦)2、根据全文内容,说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分别是什么?⑴“曾经感到的喜悦”:经过自己的奋斗而胜利穿过三峡的喜悦,是战胜艰难险阻后的喜悦。
⑵“未曾感到的喜悦”:今天的人们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喜悦,是伟大的时代才有的喜悦。
4、第15段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描写沙鸥,借物抒情,衬托出作者过山后的喜悦心情。
文章语言有哪些特色?1、语言准确而生动,流畅而富有表现力。
2、联想丰富。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①写高山,“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
(修辞:比喻)②写阳光,“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修辞:比喻)③写作者见到三峡奇景后的思维活动,“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修辞:拟人)④写历史,“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修辞:比喻)4、动词用得多且灵活。
①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②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3段)③耸峙云霄④横枕江面⑤腾空飞起(第2段)⑥疾风牵引(第5段)⑦“巨浪狂扑”⑧船舷攲侧(第7段)⑨“摧山坼地”(第11段)这些动词既准确又生动,很有表现力,能恰如其分地展示作者神思飞越的漫想及三峡景色。
三、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引人入胜、启迪思维的好文章,以夔门为起点,以船过三峡为终点,面对三峡奇景神思飞越,思古议今,展望未来,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排除万难、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全文不是重在写“山”,而是着重写“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也逼近我们的生活,如“信息”“网络”“生物技术”一无不像“三峡”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三峡精神”,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去开拓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大领域。
四、检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D )a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 ____ 间的情景,至今还感到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