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2019年中考模拟试题

成都市2019年中考模拟试题

初三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A卷和B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A卷(共100分)第Ι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瞥.见(piē) 顷.刻(qīng) 报帖(tiě) 伤痕累累..(léi)B.腈.纶(jīng)带挈.(qiè) 拾.级(shè) 威风凛凛..(lǐn)C.搓捻.(niǎn)狭隘.(yì)骈.进(pián)拈.轻怕重(niān)D.称.职(chèng)告罄.(qìng)稽.首(qǐ)怏怏..不乐(yàng)选出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B.读书时不可以存心劫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彰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C.这三种情感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频临绝望的边缘。

D.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成都文殊坊,一个喝茶休闲的好去处,每逢节假日,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参差不齐....,着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B.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上的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其设计自出心裁....。

C.成都人文荟萃、名胜云集,地域文化丰厚,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前去旅游观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D.成都地域色彩文化是成都地域显性的自然人文景观色彩和隐性的地域色彩文化基本精神的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女强人过去往往遭“白眼”,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白眼”与“青睐”之间,她们体会到了社会对妇女的鄙视。

B.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C.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A.往之女.家女:女儿 B.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C.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D.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闻之.于宋君B.以.顺为正者以.君为长者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入则.无法家拂士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7.对画线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A.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取得的事。

B.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地活着。

C.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D.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地活着。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三段短文都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三段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C.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乙文中所说的“贤者”和丙文中所说的“是人”是同类人,他们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勇往直前。

D.三段短文都是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第II卷(其他类型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9.(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三句都写只改前两句。

)(3分)①,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②,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2)请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任选一首默写,请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4分)题目: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宋春光①在近日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中,古诗词相关的图书、分享会、谈话活动等都备受读者青睐,这也是近年来古诗词热的一个缩影。

而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正展现了人们对古诗词文化的热情。

但若要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使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读者的心灵,把握古诗词文化普及的方向并作有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②古诗词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所谓“普及”究竟指向何处?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

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则并非真正的普及。

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

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性。

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感。

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

③其次,我们也应认识到,诗词中的这些“意味”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理解与体认中被不断丰富,从而不断生成利于社会发展的、深契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意味”。

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与典故,所承载的都是人们的情感积淀与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吟诵古诗词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这些“意味”产生情感认同和审美体认的过程,将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诸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词,它们各自虽有其不同的风格与历史文化语境,却往往蕴含着相似的主题: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本真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珍视。

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选择具有跨越古今的普遍性意义。

因此,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古诗词文化普及所指向的,应是每位读者道德和情感的自觉能力的提升,而每一个个体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为我们民族走向未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途径,以记诵为评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层面“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

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9年12日)10.选文第①段从“刚结束的上海书展”和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说起,有什么作用?(2分)1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针对“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见解。

(3分)12.下面两则材料哪些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并说明理由。

(5分)【材料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边是边关功业,一边是亲情、友情,两难选择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诗的魅力由此氤氲开来,人们沉浸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和选择不断进行着发现、认识和确认,心灵也在不断成长。

【材料二】江西某知府欲砍掉一棵百年的古树。

有位路过行人得知,觉得甚是可惜,于是在树上题诗一首:“遥知此去作栋材,无复清阴覆绿苔。

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岁鹤归来。

”知府读了后,为古树感伤、可惜,于是撤销了砍树的命令。

五、作文(60 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里,那菊花正如母爱般灿烂浓烈;鲁迅的《藤野先生》中,那先生身上诸多可贵的品质闪耀着灿烂的光华;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里,那段童年往事也成为作者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灿烂经历……人生的旅途中,“灿烂”无处不在:或人,或事,或物……请以“那灿烂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④字迹工整、书面整洁;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4分)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简要分析首句“秋风起兮木叶飞”在全诗中的作用。

(2分)2.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12分)景公筑路寝①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长庲②之役,二年未息;又为邹之长途。

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公曰:“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

”对曰:“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

昔者楚灵王作顷宫③,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台,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

灵王死于乾溪,而民不与君归。

今君不遵明君之义,而循灵王之迹,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

”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

”于是令勿委坏,余财勿收,斩板④而去之。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有删改)【注释】①路寝:台名。

②长庲(lái):台名。

③顷宫:占地一顷的大宫殿。

④斩板:指斩断绳子,撤除夹板,表示停止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