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问答题
1.含碳有机物分解转化特点
2.纤维素分解微生物有哪些
3.参与淀粉向乙醇转化中的微生物
4.木质素降解微生物主要类型
5.硝化、氨化、反硝化、固氮作用
6.硫化、反硫化作用
7.硫循环与水体黑臭、管道腐蚀的关系
8.自然界磷化氢形成机制
9.水管铁锈形成机制
10.甲基汞的形成机制
11.污水微生物处理的形式
12.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体组成,菌胶团细菌优势类型
13.活性污泥对有机物处理的3个步骤
14.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15.好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类型及其功能
16.好氧生物膜对有机物的净化过程
17.有机物厌氧降解为甲烷的三价段四类群理论
18.污水生物脱氮及其类型
19.聚磷菌特性及污水生物除磷过程机制
1、含碳有机物分解转化特点
答:微生物对含碳有机物的分解转化特点
1)纤维素、淀粉、脂肪等:易降解;分解微生物类型多样,自然界广泛存在;分解速率快,循环速率快
2)木质素:较难降解;分解微生物类型以真菌为主;分解速率较慢,循环速率慢
3)石油烃、芳香烃:难降解;分解微生物种类单一,需特别驯化;分解速率很慢,循环速率非常慢
2、纤维素分解微生物有哪些
答:1)细菌:
A、好氧纤维素分解菌中,黏细菌最多,有生孢食纤维菌、食纤维菌及堆囊黏菌。
革兰氏阴性菌,生孢食纤维菌中的球形生孢食纤维菌和椭圆形生孢食纤维菌较常见;
B、镰状纤维菌和纤维弧菌。
;
C、厌氧的有产纤维二糖芽孢梭菌(Clostridium cellobioparum)、无芽孢厌氧分解菌及嗜热纤维芽孢梭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是专性厌氧菌。
2)真菌:青霉菌、曲霉、镰刀霉、木霉及毛霉。
3)放线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3、参与淀粉向乙醇转化中的微生物
答:根霉和曲霉是糖化菌,先转化为葡萄糖,接着由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4、木质素降解微生物主要类型
答: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主要是:
1)担子菌纲中的干朽菌(Merulius)、多孔菌(Polyporus)、伞菌(Agaricus)等的一些种。
厚孢毛霉(Mucor chlamydosporus)、松栓菌(Trametes pini)。
2)假单胞菌的个别种也能分解木质素
5、硝化、氨化、反硝化、固氮作用
答:1)硝化: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称为硝化作用。
分两步进行:
2NH3+3O22HNO2+2H2O+619kJ
2HNO2+O22HNO3+201kJ
亚硝化:亚硝化单胞菌属、亚硝化球菌属、亚硝化螺菌属、亚硝化叶菌属及亚硝化弧菌
硝化:硝化杆菌属、硝化球菌属。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都是专性好氧菌,中性和偏碱性环境中生长,不需要有机营养,能利用乙酸盐缓慢生长。
土壤、水体广泛存在
生长速率低于有机碳氧化菌
2)反硝化:硝酸盐作为氮源,通过硝酸还原酶将硝酸还原成氮气或氨,称为反硝化作用。
水体、土壤中广泛存在
是水中氮脱除重要生物途径
使土壤氮肥肥效降低的主要原因
反硝化菌
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脱氮假单胞菌(Ps.denitrificans)
荧光假单胞菌(Ps.fluorescens)
色杆菌属中的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脱氮色杆菌(Chrom.denitrificans)
3)氨化:
6、硫化、反硫化作用
7、硫循环与水体黑臭、管道腐蚀的关系
答:1)河流、海岸港口码头钢桩、输水金属管道的腐蚀是硫酸盐和硫化氢腐蚀的结果2)在建造码头前,要测表面水、中部水和底部泥层中每mL水或每g土含硫酸盐还原菌的个数,判定硫酸盐污染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防腐蚀措施。
3)一般是通电提高氧化还原电位,达到防腐蚀
8、自然界磷化氢形成机制
9、水管铁锈形成机制
10、甲基汞的形成机制
11、污水微生物处理的形式
答:生物处理潜力: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转化,
生物处理方式:根据微生物与氧的关系;根据微生物在构筑物中形态
12、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体组成,菌胶团细菌优势类型
13、活性污泥对有机物处理的3个步骤
答:好氧活性污泥处理有机物的过程分三步:
第1步在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
第2步水解性细菌水解大分子有机物为小分子有机物吸收进体内或直接吸收溶解性小分子有机物,有机物部分氧化分解为无机物,部分转化为细胞组成物质。
第3步是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吸收或吞食未分解彻底的有机物及游离细菌。
14、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论述)
15、好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类型及其功能
答:1)由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黏附在相对固定载体上形成一层带黏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厚度约2~3㎜,能够净化污(废)水
2)微生物种群及其功能
3)A、生物膜生物是以菌胶团为主要组分,辅以浮游球衣菌、藻类等。
它们起净化和稳定污(废)水水质的功能。
B、生物膜面生物是固着型纤毛虫(例如钟虫、累枝虫、独缩虫等)及游泳型纤毛虫(例如楯纤虫、斜管虫、尖毛虫、豆形虫等,它们起促进滤池净化速率,提高滤池整体的处理效率的功能。
C、滤池扫除生物有轮虫、线虫、寡毛类的沙蚕、顠体虫等,它们起去除滤池内的污泥、防止污泥积聚和堵塞的功能。
16、好氧生物膜对有机物的净化过程
答:好氧生物膜的净化作用如图9-8所示。
生物膜在滤池中是分层的。
1)上层生物膜中的生物膜生物和生物膜面生物吸附污(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将其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同时吸收溶解性有机物和经水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进入体内,并将其氧化分解,微生物利用吸收的营养构建自身细胞。
2)上一层生物膜的代谢产物流向下层,被下一层生物膜生物吸收,进一步被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老化的生物膜和游离细菌被滤池扫除生物(轮虫、线虫、顠体虫等)吞食。
通过以上微生物的化学与吞食作用,污(废)水得到净化
17、有机物厌氧降解为甲烷的三价段四类群理论
答:三阶段:1)水解、发酵阶段:2)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菌,将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转化为乙酸、H2/CO2;3)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利用乙酸和H2、CO2产生CH4;4)一般认为,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约有70%的CH4产自乙酸的分解,其余的则产自H2和CO2。
四类群理论:1)发酵细菌、产氢产乙酸菌、产甲烷细菌、同型产乙酸菌;2)同型产乙酸菌:将H2/CO2合成为乙酸;3)实际上这一部分乙酸的量较少,只占全部乙酸的5%;4)三阶段、四类群是目前认为的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
18、污水生物脱氮及其类型
答:1)污水生物脱氮:污水中各种形式氮经过微生物的作用最终转变为氮气溢出的过程,2)传统生物脱氮:好氧的硝化作用,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NH3转化为NO2--N和NO3--N。
再利用缺氧段经反硝化细菌将NO2--N(经反亚硝化)和NO3--N(经反硝化)还原为氮气(N2)。
3)厌氧氨氧化脱氮:利用硝化、亚硝化作用将氨部分氧化,利用生成的亚硝酸或硝酸将氨氧化生成氮气,或利用硫酸盐将氨氧化成氮气
19、聚磷菌特性及污水生物除磷过程机制
答:污水利用聚磷菌特性除磷过程
1)厌氧条件下聚磷菌细胞不增殖,大量释放磷酸盐并吸收乙酸等小分子有机物
2)好氧条件下,分解机体内的聚?-羟基丁酸盐和外源基质,聚磷菌大量增殖,并过量吸收磷酸盐
3)过量吸收磷酸盐聚磷菌细胞小部分返回到厌氧条件释放磷,大部分以剩余污泥形式排放掉,将磷从污水中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