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问答题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试比较G+和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答:2.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理学意义?答:(1)荚膜:a,抗吞噬作用,荚膜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的作用,增强细菌的侵袭力,因而荚膜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鞭毛: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根据细菌能否运动(有无动力),鞭毛的数量。
部位和特异的抗原性,可用于鉴定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
(3)菌毛: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密切关系,主要是细菌的黏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如淋球菌。
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质粒。
(4)芽胞:细菌的芽胞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胞是否将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根据芽胞大小,位置和数目鉴别细菌。
3.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答:(1)与染色有关:G+菌的细胞壁致密、肽聚糖含量高,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入;G-菌的细胞壁疏松、肽聚糖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含量极高,酒精容易透入。
细胞内结合染液中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2)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主要结构基础是肽聚糖。
G+菌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与甘氨酸5联桥之间的联结,而干扰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杀菌机理是水解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
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护,对化学药物有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用效果差。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菌的细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类A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4)与抗原性有关:G-菌细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属于O 抗原,依其可对细菌进行分群、分型。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1.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答:(1)充足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2)适宜的酸碱度。
(3)合适的温度--37℃(4)必要的气体环境—氧气(依据是否需要氧)2.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几个时期?简述各期特点?答:分为四个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迟缓期:该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2)对数期:又称指数期。
细菌在该期生长迅速,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生长曲线图上细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达到顶峰状态。
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
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3)稳定期:该期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亡数逐渐增加,细菌形态,染色性和生理性状常有改变。
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4)衰亡期:稳定期后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数越来越多,并超过活菌数。
该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难以辨认;生理代谢活动也趋于停滞。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答:答: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衍,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包括黏附素,荚膜,侵入性物质和细菌生物被膜等,主要涉及菌体的表面结构和释放的侵袭蛋白和酶类。
A.黏附素中细菌的黏附作用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
B.荚膜具有抗宿主吞噬细胞核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致病菌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和扩散。
C.侵袭性物质包括侵袭素和侵袭性酶类,侵袭性酶类有利于病原菌的抗吞噬作用并向周围组织扩散,包括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
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2类。
外毒素主要由格兰阳性菌和少数格兰阴性菌合成及分泌的毒性蛋白质产物。
内毒素是格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其分子结构由O特异性多糖,非非特异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
在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
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全身反应。
3.致病菌感染人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全身中毒症状?答:有毒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A.毒血症是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B.菌血症是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C.内毒素血症是指格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格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D.败血症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E.脓毒血症是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第八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 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答:第九章球菌1.简述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的疾病有哪些?答:致病物质 1.凝固酶,多数致病菌株能产生凝固酶,该酶使加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可作为鉴定致病性葡萄糖球菌的重要指标。
凝固酶有两种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游离凝固酶是分泌至细菌体外的蛋白质,可被人或兔血浆中的协同因子激活,称为凝血酶样物质,从而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导致血浆凝固。
2.葡萄球菌溶素3.杀白细胞素 4.肠毒素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称为食物中毒。
5.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症6.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1)皮肤化脓性感染常见临床表现:脓汁金黄而粘稠,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
(2)各种器官的化脓性感染(3)全身感染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1)食物中毒(2)烫伤样皮肤综合症(3)毒性休克综合症2.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答:(1)能产生金黄色色素(2)有溶血性(3)凝固酶试验阳性(4)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5)能分解甘露醇产酸3. 简述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的疾病有哪些?答:致病物质胞壁成分A.黏附素B.M蛋白C.肽聚糖外毒素类A.致热外毒素B.链球菌溶素侵袭酶类A.透明质酸酶B.链激酶C.链道酶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如淋巴管炎,扁桃体炎(2)中毒性疾病如猩红热(3)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4. 葡萄球菌、链球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有何特点?为什么?答:细菌脓汁病灶特征原因葡萄球菌粘稠容易局限化,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脓汁黄而粘稠,具有迁徒性血浆凝固酶:1.容易在菌体周围形成纤维蛋白,具抗吞噬作用2.容易形成菌栓,不扩散,阻塞血管,形成纤维壁3.如病灶受外界压力或过早停药,造成菌栓迁徒链球菌稀薄容易扩散,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脓汁稀薄、带血色,边缘不清1.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促进细菌扩散2.链激酶: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促细菌扩散3.链道酶:溶解脓汁中DNA,降低其粘稠度,促细菌扩散第二十九章肝炎病毒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答:主要检测2对半,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1)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由HBV的S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存在于HBV的外层衣壳上,小球型颗粒,管型颗粒及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表面也可有HBsAg存在,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主要指针。
HBsAg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保护性抗—HBs,也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HBcAg为衣壳蛋白,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衣壳表面,不易从感染者的血中检出。
HBcAg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HBc,但这种抗体为非保护性抗体。
(3)HBeAg:e抗原。
HBeAg是前C基因编码,为可溶性蛋白质,游离存在于血循环中,可作为HBV复制及具有强传染性的指标之一。
HBeA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e。
阳”)+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 —+ 乙型肝炎恢复期—————+ 既往感染——+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HBsAg是机体感染HBV后最先出现的血清学指标,HBsAg阳性见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是HBV感染的指标之一,是筛选献血员的必检指标。
抗—HBs是HBV的特异性中和抗体,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HBV感染者或接种HBV 疫苗后。
抗—HBs的出现表示机体对乙型肝炎有免疫力。
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
抗—HBe阳性表示HBV复制能力较弱,传染性降低。
HBcAg阳性表示病毒颗粒存在,具有传染性,但由于其仅存于肝细胞内,不易在血清中检出。
抗—HBc IgM阳性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的感染性。
抗—HBc IgG在血中持续时间较长,是感染过HBV的标志,检出低滴度的抗—HBc IgG提示既往感染,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