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诗经》中战争诗的两种基调——兼与《荷马史诗》比较
《诗经》中战争诗的两种基调——兼与《荷马史诗》比较
《 诗经》 中便少有这样的描写。 周朝的统治者还加强了礼的建设。商代的礼只是祭祀 礼节, 而周代的礼则包含政治制度、 典礼仪式、 伦理规范等 多种内涵。札的终极目的是确立等级制度, 礼和德相结合 的道德伦理意识成为维护家族和国家稳定的政治工具, 于 是形成“ 家天下” 的统治关系, 君臣关系有如父子关系。而 战争作为政治的工具, 也就成为道德伦理的工具。因而《 诗 经》 中的主人公, 无论是喜还是悲, 总带着理性的克制, 不但 《 诗经》 容不下阿基琉斯式的英雄, 整部中国史也难以容下, 项羽的结局便是最好的例证。 战争一直是人类不可避免的活动和话题。战争是民族 文化的聚焦点, 文化的定势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汉唐时对匈 奴、 突厥的战争, 宋明时对蒙古、 女真的战争, 直到 1 世纪 9 的鸦片战争, 族的战争几乎都在保家护国。历史又同 汉民 样证明, 从战争文学中梳理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左右 了整个文化发展的走向。汉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在遥 远的战争年代便有了雏形, 中国的伦理道德意识, 中国人中 庸而理性的性格仍然左右着现代的中国。 〔 考 文 献〕 参 l 先秦诗鉴赏辞典【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 〕 M〕 1998
2008 年第 1 期
( 总 第 10 7期)
肚丹江教育学比学报
J O U RN AL 0 F MU DAN IANG C0 LLEG E O F EDU CA T I0 N J
No. 1 , 2008
反 r al N o 10 7 i ’
《 经》 诗 中战争诗 的两种基调
— 兼与《 荷马史诗》 比较
灿, 有如赫菲斯托斯的永不熄灭的火焰。又如:赫克托尔思 虑等待, 阿基琉斯来到近前, 如同埃倪阿利奥斯, 头盔颇动 的战士, 那支佩利昂产的拌木枪在他的右肩骇人地晃动, 浑 身铜装光辉闪灿, 如同一团烈火或初升的太阳的辉光。 闭这 些激动人心的文字使史诗充满了激昂的情调。 相比之下,诗经》 《 中的战争诗也有着激昂的基调, 上述 四类战争诗中, 凡是歌颂胜利的诗歌都能让人感受到激昂 的气氛。但是, 我们在这些充满激昂的胜利之情的诗歌中 看不到类似《 荷马史诗》 的激动人心的杀戮和战斗场面, 只 能见到盛大的军容, 威严的阵势。如“ 王旅惮哗, 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具冀” 气《 一 大雅 常武”产戎车既安, 如轻如轩. 四牡既估, 既估且闲. 薄伐 狡犹, 至于大原。文武吉甫, 万邦为宪” ” 一 “小雅 。 六
月) ) 。
《 荷马史诗》 的主角是神和人相结合的英雄。 期] [ 作者简介」 陈静(197 一) , 福建福州人, 3 女, 格建对外经济! 易 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丈学硕士。
. l
战场上无畏生死, 用鲜血浇铸英名。神谕曾告知阿基琉斯: 要么在家里安度长寿的一生, 要么上战场上获得巨大的荣 誉, 因此英年早逝。阿基琉斯毅然选择了后者。诗歌的主 角是阿基琉斯式的 英雄, 而不是那些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 喜怒哀乐、 优点缺点的神。史诗中的神虽然有无边的法力 和漂亮的形体, 但却没有高尚的品格和完美的个性。 《 诗经》 的战争诗中没有阿基琉斯式的英雄, 歌颂的对 象大多是贤主、 明君、 勇将。他们受天命所佑, 顺应天命, 具 有英武威严、 智勇双全的理想品格。诗歌中的神即天, 天是 权力和道德的完美化身, 天愈左右人命. 诗中充满着君权神 授、 恭诚敬天、 唯德是从的色彩。诗歌咏颂对象的个人功绩 与魅力并不完全来自于个体, 他们的力量来自 于天, 他们本 身是道德的布施者, 天命、 神权、 德政集于一身, 因此, 他们 才能取得万民歌咏的伟绩二
类最普遍的意识。商文化就是把这种意识转来维护统治者 的权威和统治秩序, 成为最初的因而也是相当简陋的国家
意识形态。 s 到了周代, 呱 J 统治者借鉴了夏商两代的历史经 验和教训, 对前代的政治制度在因袭的前提下取其长, 补其 短, 并修正天命观, 提出“ 天命无常, 唯德是从”即敬德重民 , 的思想。因此, 诗经》 神明是权力和道德的完美化 在《 中, 身, 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 他们只要敬德、 奉德、 明德、 用德, 就是英明的统治者和人们歌颂的对象。在这种社会氛围 中, 血腥屠杀当然不是人们乐于见到和提到的场面, 因此
〔 关锐词〕 诗经, 战争诗, 敬德。 重礼
[ 中圈分类号] 1 07. 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9一2523(2005)01一0001一02
结盟日 恤病, “ 讨贰” (帮助弱国, 讨伐叛国) , 后陈国依附楚, 宋依盟约讨伐陈, 卫却违约救陈, 引起卫与宋、 晋之间的混 战。《 风 ‘ J第 击鼓》 便反映了这几个诸侯国间的混战给戍卒 带来的长期戍守征战之苦。 ( 四) 周王朝、 诸侯国与四夷之间的战争 周民族主要聚居于黄河流域, 在周的周围, 西北面有强 大的鬼方、 毅吮、 犬戎, 今山东、 淮河流域有东夷、 淮夷, 南面 有楚, 因此周及诸侯国与四夷之间的战争相当频繁。《 小 雅》 中的《 采截》出车》六月》祈父》瞻彼洛矣》采芭》渐 《 《 《 《 《 《 渐之石》《 ,大雅》 江汉X 常武》 中《 的内容都和周王室与诸侯 间的战争有关。 诸侯国与周边部落的战争在《 诗经》 中也有反映,秦 《 风 无衣》 写秦国反击西戎的战争,会颂 浮水》 《 写到鲁战 胜淮夷的战争。 二、诗经》 《 中战争诗的两种基调及其折射出的文化特
征
西周到春秋时期, 战乱频仍。战争决定了王朝的历史 走向, 也决定了个人的命运, 既创造光荣和骄傲, 又催生痛 苦和优伤, 因此战争文学总弥漫着两种亘古不变的悄感基 调— 激昂与优伤,诗经 》 《 中的战争诗也是这样。这两种 情感基调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将其与几乎同时期的西方 战争诗《 荷马史诗》 相比较, 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 的中国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下面, 笔者对《 诗经》 中的战 争诗及其两种荃调, 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文化特征进行力求 深人的分析和阐述。 一、诗经》 《 中的战争诗 《 诗经》 中的战争诗篇目较多, 内容丰富。从战争的背 景来看, 大致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 一) 与商潮有关的战争片段 ’ 般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 商颂》 《 中的 长发》殷》 《 两篇 都记载了与商朝战争活动有关的内容。其中《 长发》 歌颂商 汤伐夏莱的功绩, 描写殷武伐楚的战役。 《 殷》 ] 1 [ ( 二) 周王朝开拓接土的战争活动 周原是商西部的属国, 文王当政后, 不断征服周围的小 国, 并努力向东方发展, 最终 由武王伐纷取代了商。《 诗 经 大雅》 中便有记录周王朝开拓班土的战争活动的诗歌, 如《 大雅 皇矣》 叙述了周的祖先太王、 太伯、 王季的美德以 及文王伐密伐崇开拓领地的功绩,大雅 大明》 《 写到了武 王在姜太公辅佐下取得灭商的决定性战役— 牧野之战的 胜利。 ( 三) 周王室与诸侯国以及各诸侯 国之间的战争活动 西周初期, 周王室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 不时发动平定 诸侯国叛乱的战争, 如武王驾崩后, 成王年幼, 由周公姬旦 执掌朝政. 封王子武庚拉拢武王弟管叔等人, 联合原商朝 的盟国及部族起兵反叛。周公率师东征, 历时三年, 平定了
( 二) 忧伤的基调
《 荷马史诗》 中也有优伤的情调。战争不断夺走亲人和 朋友, 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创伤和痛苦, 但这些却立即化为复 仇的动力, 成为激发战争热情的精神源泉。如阿基琉斯在 战争的危急时刻退出战争, 作壁上观, 只因主帅阿伽门农强 占了他的女俘布里塞伊斯。后来, 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洛 克罗斯穿上他的盔甲, 带上他的盾牌, 冒充他冲上战场, 不 幸牺牲。好友的鲜血激发了阿基琉斯的斗志, 他重上战场, 刺死了赫克托尔, 为好友报了仇。痛苦和优伤在这里化为 悲债和力盆, 而不是沮丧和绝望。 《 诗经》 中的“ 优伤” 却另有一番表现. 诗歌的主人公抒 发的往往是对战争的厌倦、 对和平的向往, 征夫怨、 思妇哀 构成了优伤的情感基调。这类诗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者, 其艺术表现力也胜过前者。尽管它们的侧重点不在描写战 争, 但却感人至深, 让读者最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 情。 小雅 采旅》幽风 东山》卫风 伯兮》秦风 小 《 《 《 《 戎》 我们都能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无限 中, 优伤。但是, 这类诗歌在优伤的基调之外, 还传递了更为复 杂的情感。《 小雅 祈父》 的主人公不满被征戍, 发出激烈、 直露的质问, 但其所质问的对象也只是调拨人马的官员( 司 马) , 而不是最高统治者, 他所抱怨的理由是“ 予王之爪牙” (我是君王的卫士, 我的职责是在王的身边保卫他) ,有母 “ 之尸要气我的母亲没饭吃) ,忠” 孝” “ 和“ 是其敢于大胆怨恨 的道德防线。 小雅 采截》 《 抒发的是出征毅犹的士兵在归 途中的感受。诗人的情感跌宕起伏:起笔为优伤的思乡之 情, 而后转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最后再转到追今抚昔的哀伤 之情。优伤与激昂同时弥摄在诗中, 但二者并不矛盾, 因为 “ 靡室靡家, 毅犹之故井其怨恨的对象并不是周天子而是人 , 侵的狠犹。末章“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靠 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尤为人称 道, “ 杨柳依依” 西雪霏霏”乐景写哀, 与“ , 哀景也写哀, 战士 们尽管九死一生, 终于归来了, 但战争给心灵留 下的创伤却 让他们丝毫快乐不起来。这也许是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 沉重而真实的优伤。战争带来的痛苦让人无限沮丧和绝 望, 但是作为个体, 对国家的责任, 对群体的关注, 又使这种 优伤多少带着理性的克制。 ( 三) 两种基调所折封的丈化背景和丈化特征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指出:每一民族的 气质中, 都保存着某些为自 然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特点, 这 些可以由于适应社会环境而有几分改变, 但是决不因此完
( 一) 激 吊的基调 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活动, 杀戮是战争 中不可避免的场景。西方战争诗《 荷马史诗》 是描写两个部 落联盟生死决战的史诗。希腊英雄用自己的英勇和鲜血换 取了特洛伊的财富, 诗人对杀戮场面的吟咏中充满了对胜 者和英雄的歌颂。如: 赫克托尔大喊着冲过前线, 铜装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