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1. 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B.人口众多C.矿产资源丰富D.商品经济较发达2.《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据以上史料,完成下题。
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B.为了繁衍后代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3.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A.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C.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该地理环境影响D.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4.“逢集”就是我们这里每月5天一逢的集市,也称“古集”,一直沿袭到今天。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该段文字描述了集市的哪些特点( )①自发性②传统性③周期性④地域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乡村集市具有的功能有( )①引导农业生产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③服务城市居民生活④扩大商品流通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5.阅读下面描述乡村聚落的文字,完成1、2题。
①上古之土,人民少而禽兽众,……,筑木为巢,以避群害。
②黎族同胞……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榔树间。
③……,阳光从竹林的顶端照进洞里,……,洞中人家一家挨一家分居在洞身前的两边基本不用顶盖,岩洞就是一个天然遮风挡雨又蔽日的大屋顶。
④穿石曲蹬十数里,忽开村落两三家。
幽深麝过芳草动,小巷鸡鸣塞日斜。
1.描写巢居时期乡村聚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文字③描述的村落主要分布在( )A.平原 B.滨湖C.山区 D.三角洲6. 10世纪末期,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
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领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形成了城市。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10世纪欧洲城市的职能逐渐演变为城市()A.政治 B.军事 C.宗教 D.工商业2.10世纪欧洲的城市( )A.形成大城市带 B.有标志着自治的市民广场C.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D.城内用地按功能区分7.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2)城市与乡村相比,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原因有( )①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②通信便捷③城市面积广大④管理水平较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8.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发展速度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②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较快③东部地区城镇发展滞后④中西部中小城市发展滞后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9.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到与乡村连接起来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是由乡村发展而来10.《毛诗正义》曰:“……始建城,使民得安处。
始建市,使民得交易。
”据此回答下题。
1.根据该段文字的描述,城市的主要职能是( )①行政②防御③交通④贸易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从城市的发展过程看( )①人口和产业一直向城市集中②城市对于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加强③城市经济持续集聚④交通网络日益完善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参考答案:1.答案: B A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附近,西安位于黄河流域。
农村聚落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早期,乡村聚落多形成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答案: A解析:聚落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乡村聚落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形成。
3.答案: A解析: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落。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
由于当时的耕作方式比较落后,一旦地力衰竭,村落就需搬迁。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
4.答案: DC解析:第1题,“每月5天一逢的集市”体现了集市的周期性;“一直沿袭到今天”体现了集市的传统性。
第2题,乡村集市主要服务于农民生活;乡村集市是农村定期进行商品交换的市场,不是文化娱乐的场所。
5.答案: AC解析:第1题,文字①~④中的关键词依次是“筑木为巢”、“低矮的茅草房”、“岩洞就是……大屋顶”和“穿石曲蹬”,说明它们依次描述的是巢居时期、原始村落时期、穴居时期和山村聚落。
第2题,“洞”是关键词,说明它位于山区。
6.答案: DB解析:第1题,文字描述城市的形成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集聚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说明欧洲已经进入中世纪时期;军事、政治和宗教主要是早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第2题,逆城市化和大城市带主要出现在后工业化时期;城内用地按功能区分出现在工业化时期。
7.答案: 1-2DD解析:第1题,注意题干要求。
第2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通信便捷,管理水平高,因而较农村能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8.答案: D9.答案: D C C D解析:与乡村聚落相比,密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
城市是一个人口、建筑、生产、交通高度密集的聚落,其功能多样、景观复杂、基础设施完善度高、人口相对密集、规模较大、文化背景复杂。
农业技术进步导致剩余产品出现,从而出现商品交换,慢慢形成城市,故乡村为城市的母体。
10.答案: C C解析:材料中“安民”意指“防御”,“交易”意指“商贸”。
在城市发展的后期,将出现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的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因而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扩散趋势。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练习新人教版1.从城市选址角度看,上海、伦敦、纽约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A.位于海岸、河口或运河的沿岸 B.临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C.居于灌溉便利的大河冲积平原中央 D.位于当地物质贸易汇集的军事要冲2.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是( )①城市数量多,乡村数量少②城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三产业为主③城市与乡村相比经济收益高④城市具有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城市形成于( )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D.第四次社会大分工3.《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据以上史料完成1~2题。
1.在人类聚落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B.生产力C.战争D.自然资源2.在古代城市表现出数量不多、城市职能以军事和行政管理为主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B.发展历史较长C.当时人口不愿居住在城市D.社会制度的阻碍4.《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
”我国古代文献对于城的解释为,“城”的本义为城墙,后引申出城池、城市等概念。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我国古代文献对城的解释,黄帝筑的“城”的主要功能是( )A.防御B.经济C.政治D.宗教2.黄帝时期,城市( )A.兴衰变化大B.出现标志自治的市民广场C.城市内部用地按功能区分D.出现多中心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聚居地要成为完全的城市社区,它必须在贸易商业关系中占有优势,至少享有部分的公民自治权。
材料2: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年提出的“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现在,有人用“这里是天堂,这里也是地狱”描述这些巨型城市。
(1)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城市的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城市最可能出现于欧洲的________________时期。
(2)说巨型城市是“地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下列不属于世界最古老城市起源地的是( )A.两河流域 B.黄河流域C.亚马孙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7.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年西部大开发的蓄势待发,6年统筹城乡发展的孜孜努力,使成都形成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强劲的产业优势、高效的政府服务优势、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优势,这四大优势勾勒出了成都投资标杆的轮廓。
而成都紧紧把握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带动四川全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是为支撑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使成都成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
(1)成都成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该城市的区位优势有哪些?(2)成都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劣势是什么?(3)成渝城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对西部而言,其意义在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