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5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县(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提纲1 总则1.1 编制目的结合区域具体情况,明确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明确预案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条例、规定,以及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等编制依据。

1.3 编制原则明确预案编制原则。

1.4 适用范围结合区域具体情况提出预案适用范围。

2 基本情况2.1 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简要描述该区域地理位置,所属山系、水系,以及区域东西长度、南北宽度,国土面积、山丘区面积及比例等。

2.1.2 河流水系简要描述所处流域、水系名称及流域面积、所占面积比例等。

反映小流域概况,包括小流域分布、数量、面积等。

2.1.3 气象、水文及暴雨洪水特性简要描述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及最小年降水量、汛期及主汛期降雨情况及洪水特性等。

2.1.4 地形地质简要描述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底层岩性、水土流失等情况。

2.2 经济社会情况2.2.1 行政区划简述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2.2.2 经济社会情况简述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等,填写区域社会经济情况表。

2.3 山洪灾害概况2.3.1 历史山洪灾害及损失简述历史山洪灾害情况,描述典型场次山洪灾害发生及损失情况,填写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

2.3.2 山洪灾害概况(1)山洪灾害类型简述区域内山洪灾害类型。

(2)山洪灾害成因及特点简述各类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3)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简述本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

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2.4.1 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简述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防灾知识宣传、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搬迁避让、政策法规、防灾演练等。

2.4.2 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简述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

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3.1 划分原则明确山洪灾害危险区及安全区的划分原则。

3.2 “两区”基本情况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未来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确定危险区、安全区。

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绘制山洪灾害危险区图,标明危险区、安全区。

收集、整理危险区经济社会资料,填写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4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4.1 组织指挥机构明确各级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4.2 职责与分工(1)明确各成员单位分工和职责。

(2)明确各工作组工作职责。

(3)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包括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人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及抢险人员等,形成责任人联系表。

5 监测预警5.1 监测5.1.1 监测系统的设立根据现状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现状,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测站或简易测量设施,制定适合本区域的监测预警系统。

明确各监测点与危险区、防汛责任人的关联关系,填写监测站点与预警对象关联表。

5.1.2 监测制定雨量、水位监测制度,明确自动监测站点的报汛要求,包括报汛方式、标准、流程等。

5.2 预报预警5.2.1 预报明确预报内容和预报发布单位。

5.2.2 预警(1)预警指标及预警级别预警指标是指触发山洪灾害的雨、水量临界值,包括临界雨量和成灾水位(流量),预警指标按小流域或乡村确定。

根据临界雨量和成灾水位(流量)确定预警级别。

预警级别分为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两级,相应预警指标分两级。

(2)预警启用时机明确预警启用时机。

(3)预警发布及程序按照确定的预警指标,根据实时降雨、洪水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明确一般情况和紧急情况下的预警程序。

5.2.3 预警方式明确预警方式。

6 人员转移6.1 转移人员明确危险来临时各危险区需要转移的人员。

6.2 转移安置原则明确人员转移安置原则。

6.3 转移安置方案制定人员转移方案,明确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点、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

制定转移安置过程中遇特殊情况的应急措施。

根据拟定的转移方案绘制人员转移安置图,并填写人员转移表。

6.4 转移安置纪律建立人员转移责任制,明确人员转移纪律。

7 抢险救灾7.1 抢险救灾准备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知识。

(2)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救灾方案。

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抢险救灾装备及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3)抢险救灾准备。

抢险救灾准备包括装备、资金、物资准备等。

7.2 抢险、救灾(1)明确抢险、救灾工作实施程序,灾情处置方案等。

(2)明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应急保障及治安、卫生防疫、灾后救助等应急保障方案。

8 保障措施8.1 汛前检查明确汛前检查要素,并落实相应的处理措施。

8.2 宣传教育及演练明确宣传教育及演练的方式、内容及目的等。

8.3 纪律明确预案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纪律。

8.4 其他保障制定通信、交通运输、电力、医疗卫生、治安、物资、资金、技术等保障措施,明确相关单位、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9 附则9.1 预案管理与更新明确预案修订年限、审批程序。

9.2 奖励与责任追究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执行过程中相关奖励与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

9.3 预案解释部门明确预案解释部门。

9.4 预案实施时间明确预案实施时间。

10 附图和附表10.1 附图图1 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基本信息包括:区域内的水系分布情况,水利工程,区域地形,城区、乡(镇)、村庄分布情况等,比例尺1:1万~1:5万。

图2 山洪灾害危险区图危险区范围及居民点、重要设施(工矿企业、学校、医院、敬老院、风景区、交通设施等)等基本信息,比例尺1:1万~1:5万。

图3 人员转移安置图主要标注每个危险区、安全区的位置及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基本信息,比例尺1:1万~1:5万。

转移安置图可根据制图需要拆分成多张图,便于查看、打印。

10.2 附表表1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表2 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表3 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表4 监测站点分布表表5 监测点与预警对象关联表表6 人员转移表表1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表2 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表3 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表4 监测站点分布表表5 监测站点与预警对象关联表表6人员转移表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提纲1 总则1.1 编制目的结合区域具体情况,明确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1、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2、经过批准的国家、省、市、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3、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1.3 编制原则明确预案编制原则。

1.4 适用范围结合区域具体情况提出预案适用范围。

2 基本情况2.1 自然概况简要描述区域地理位置、河流水系、水文气象等基本情况。

2.2 经济社会情况简述区域内村数量及分布和居住人口情况,区域内社会经济情况及主要经济指标等。

2.3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2.3.1 历史山洪灾害简述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及损失情况。

2.3.2 当前山洪灾害防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简要分析区域内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以及当前山洪灾害防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3.1 划分原则明确山洪灾害危险区及安全区的划分原则。

3.2 “两区”基本情况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未来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确定危险区、安全区。

并简述危险区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及分布、农田等)。

4 组织体系4.1 组织指挥机构乡(镇)级防汛指挥机构领导和组织本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乡镇主要领导任指挥长,主管领导任副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4.2 分工与职责防汛指挥机构下设信息监测、调度指挥、人员转移和后勤保障等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明确各工作组职责及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5 预警预警信息由县防汛指挥机构按照确定的预警指标,根据实时降雨、洪水情况通过监测预警平台发布,预警发布程序根据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确定。

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需明确本级预案预警方式。

6 人员转移6.1 转移原则和方法明确人员转移安置原则和方法。

6.2 转移方案根据人员转移安置原则,明确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点、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制定转移方案。

制作乡镇山洪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

7 抢险救灾制定发生险情时的抢险救灾方案。

8 保障措施8.1 汛前检查明确汛前检查要素,并落实相应的处理措施。

8.2 宣传教育及演练明确宣传教育及演练的方式、内容及目的等。

8.3 纪律明确预案实施纪律。

9 附则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执行过程中相关奖励与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山洪灾害预案修订年限要求,山洪灾害预案解释部门或单位;山洪灾害预案的发布和实施时间等管理要求。

10 附图和附表10.1 附图图1 山洪灾害危险区图危险区范围及居民点、重要设施(工矿企业、学校、医院、敬老院、风景区、交通设施等)等基本信息,比例尺1:1万~1:5万。

图2 人员转移安置图主要标注每个危险区、安全区的位置及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基本信息,比例尺1:1万~1:5万。

10.2 附表表1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表2 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表3 人员转移表根据区域具体情况,附表可适当增减。

表1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表2 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表3 人员转移表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提纲1 “两区”基本情况确定危险区、安全区,简述危险区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及分布、农田等)。

2 组织体系成立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明确责任人、工作组成员及监测预警员及其职责。

工作组在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领导下组织开展本村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3 灾害预警灾害预警信息由县防汛指挥机构按照确定的预警指标,根据实时降雨、洪水情况通过监测预警平台发布,预警发布程序根据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确定。

村防御组接到县防办或镇防办发布的预警信息后加强监测巡视,发现险情立即通过锣(号),手摇警报器、高频口哨、电话、对讲机、无线预警广播等形式发出警报信号,通知各户,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镇防办,由镇防办报告县防办,如遇紧急情况直接报告给县防办,由县防办统一指挥。

4 人员转移明确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点、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

明确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专项措施。

5 抢险救灾明确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明确灾情处置方式,包括围困人员解救、伤员抢救等。

6 保障措施制定保障措施,包括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汛前检查、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进行避灾演练等。

7 附图和附表7.1 附图图1 人员转移安置示意图主要标注每个危险区、安全区的位置及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基本信息,比例尺1:1万~1:5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