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选读1飞机兄弟教材说明〔解题〕《飞机兄弟》是胡贤鑫、李抒合写的记叙。
记叙了美国莱特兄弟成功研制飞机的过程,赞扬他们勤奋认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
莱特兄弟是现代航空科学的先驱,动力飞机的首创者。
兄,生于1867年,卒于1912年;弟,生于1871年,卒于1948年。
他们于19世纪末开始研究航空,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型风洞进行试验,并和其他人进行过近千次的滑翔飞行。
1903年设计、制造成用内燃机作动力的有人驾驶飞机。
同年12月17日,在吉蒂霍克试飞成功,飞行时间59秒,飞行距离852英尺。
本标题《飞机兄弟》是一个偏正词组。
其意并非指“飞机”有兄有弟,而是指莱特兄弟,莱特兄弟因发明动力飞机而获此雅号。
本用这个偏正词组作标题,表明本内容是写此雅号的历,即动力飞机的研制过程。
〔结构分析〕本是按飞机研制过程记叙的,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莱特兄弟小时候就开始研究人如何飞上天,说明莱特兄弟从小就具有爱幻想、勇于探索的品格。
第二部分(第11~19自然段),写莱特兄弟成功地研制出动力飞机。
这部分是本的重点,可分两层。
第一层,受滑翔机专家奥托利伦撒尔上天失败的启发,研制成功第一架动力飞机。
第二层,不断试验、改进,提高飞机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
第三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美国政府组织的飞行表演,人们称莱特兄弟为“飞机兄弟”。
〔语意理解〕“‘蜻蜓’摇摇晃晃地飞上了天,兄弟俩高兴得手舞足蹈。
‘我们要做个很大很大的风筝,乘着它,飞上天去!’”这两句话描述小时候的莱特兄弟仿照鸟和蜻蜓研制出的风筝飞上天的情形。
前交代莱特兄弟很爱幻想,见到天上飞的鹰,就幻想让人也飞上天。
他们研究鸟的飞翔,又研究蜻蜓的飞翔,悟出个中奥秘,仿制出一个风筝,并成功地飞上天。
这反映莱特兄弟爱动脑思考、善于联想、爱动手创造的性格特征。
模仿、幻想、探究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个性因素,模仿和幻想又是创造的前提。
莱特兄弟的个性为成功研制飞机奠定了基础。
“摇摇晃晃”,形容风筝上天的形态,说明风筝还不完美。
“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我们要做个很大很大的风筝,乘着它,飞上天去!”这是两兄弟的心声。
做风筝不在玩,而是要让它乘人载客,成为人类交通工具,飞上天。
他们很有雄心壮志,做飞机是他们永远的理想。
“德国著名的滑翔机专家奥托利伦撒尔驾驶滑翔机飞上了天,但遇上了狂风,不幸机毁人亡。
这事使他俩认识到,人想要飞上天空是可以办到的,但是没有动力的风筝和滑翔机并不是最理想的工具。
”第1句写奥托利伦撒尔乘滑翔机上天失败。
这项失败的代价惨重———机毁人亡。
凡探索与创造都有风险,因为这是开拓新领域,干前人所未干之事。
第2句写莱特兄弟对奥托利伦撒尔失败的态度。
他们没有被科研失败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而吓倒,而是对失败进行反思,认清行不通的路,从而避开;找到可以行的路,从而再探索下去。
凡创新者都有胆识,随时准备冒险和表明自己的主张。
他们“明知有虎,偏向虎行”,有迎难而上的个性。
他们谨慎地考虑问题,运用智慧和知识去平衡冒险倾向。
这句表明莱特兄弟正是这样的人。
“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秒钟。
”“这次他们取得了飞机在空中飞行12秒、飞行距离为30米的巨大成功。
成功的喜悦大大地鼓舞了兄弟俩,他俩一鼓作气,连续试飞,最后在第四次试飞时取得了飞行9秒、飞行距离为297米的可喜成果。
”这几句话详细地记叙试飞的情形,表现莱特兄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的研究作风。
第一次试飞,事实上已经小获成功———飞上了天,但只飞行4秒钟。
这个事实证明:飞机上天是可行的;这架飞机是不完善的,急需改进。
莱特兄弟与合作者们都在一起寻找设计的不足,对飞机螺旋桨、机翼等部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发动机下大气力研究改进。
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在一次比一次延长,他们已经开创了航空史上的新纪元。
〔写作特点〕1.依人物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记叙。
作者能抓住人物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记叙。
第一部分写莱特兄弟少年时期。
作者把他们写得天真、活泼、充满稚气,但又不乏爱幻想、敢探索,已显露出一个大发明家具备的素质。
第二、三部分写莱特兄弟已长大成人,展现出科学家应有的睿智、机敏、大胆又精细的特点。
2.恰当的省略与数字的妙用。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是人类历史的大事,这个过程极为复杂艰险,完全能写成一部大书。
然而作者却只用不到1500字的篇幅去记叙,使人了解了全貌,感受到莱特兄弟的可贵品格。
省略了大量细节,比如,飞机各项部的研制,莱特兄弟在冷嘲热讽面前的表现,寻找试飞员的过程,试飞后的改进研究等。
另外,作为写科学家的,必须有科学家的特点。
凡科研都注重数据。
本作者很好地运用了确凿的数字,比如试飞的时间、飞行的时间与距离,依次铺列,既看出飞机研制正逐渐科学化、理想化,也反映出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教材说明〔解题〕这是一篇写发明家成长历程的记叙。
写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的几个故事,表现了爱迪生热爱科学的特点,以及好奇、善问、爱动手实践的性格特点,赞扬他勤奋认真、不畏艰险、执著追求的创新精神。
本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故事”。
题目表明本的内容是讲故事的,讲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结构分析〕全共17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爱迪生的自然情况和在发明创造上的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爱迪生探索问题的故事。
这部分先写爱迪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再追溯其原因在于他爱提问,激怒了老师,只好回家自学。
这部分讲的是爱迪生个性特征的一个方面:好奇爱问。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写爱迪生做科学实验的故事。
这部分写了4个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模仿母鸡孵蛋的故事,表现他大胆设想并敢于亲自尝试的特点。
第二个小故事,让人飞天的故事。
第三个小故事,在火车上试验的故事。
第四个小故事,硫酸溅脸的故事。
后3个故事都是写他惹祸,险些酿成大灾的险事,表现他不怕危险,不怕挫折的品格。
这一部分讲了爱迪生个性特征的又一方面:敢于动手实践。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写爱迪生坚持不断创新探索,取得巨大成功。
这部分表现爱迪生个性特征的第三个方面:持之以恒。
〔语意理解〕“爱迪生的刨根问底激怒了老师。
老师认为他是故意捣乱,每次考试、测验,都给他打最低的分数,使他老是倒数第一名。
老师还当众骂他是傻瓜。
爱迪生受不了,跑回家哭着告诉妈妈。
妈妈一气之下,再也不让他上学了。
”这段话解释爱迪生学历太低的原因,其实是在赞扬他是个好奇心强、爱动脑、爱发问的孩子。
第1、2、3句写爱迪生的爱发问惹怒了老师。
这个老师没有科学的育人观念,喜欢安分守己的学生,因此不喜欢爱刨根问底的孩子。
他感到心烦,回答不出丢丑。
第4、5句写妈妈不让他上学了。
爱迪生的妈妈也当过小学教师,有很高的育人艺术。
她从爱迪生的“爱问”,看到爱迪生品格中闪亮的火花———强烈的好奇心。
妈妈懂得,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是创造的前提;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
她领爱迪生回家自己辅导,她要刻意发展爱迪生的好奇心。
“爱迪生离开了学校,可是并没有离开学习。
他读了很多书,而且读得很认真。
更重要的是:无论什么事情他总想亲自动手试一试。
”这两句话是下的总领句,概括了爱迪生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的原因,即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第1句写他认真学习。
第2句,进一步指出爱迪生的又一个性:爱亲自动手试验。
这两句讲明,书本学习必须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快速增长才干。
“接二连三的打击,都没有能影响爱迪生许多新想法的不断产生和继续搞试验的决心。
”“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连续不断。
“接二连三的打击”,概括了前讲的动手试验而出的许多乱子。
这些乱子破坏性大,伤害身心健康,甚至会闹出人命。
一般人可能“吃一堑长一智”,消极地面对教训,从此安分守己,不再冒险了。
而爱迪生毫不畏惧,这些“都没有能影响”他不断产生“新想法”,“继续搞试验的决心”。
爱迪生确实有科学家的素养:具有为了实现理想敢冒风险,坚韧不拔与不懈探究的精神。
这是他成功的“秘诀”。
〔写作特点〕1.用两组故事表现主人公的品格。
不直说爱迪生的优秀品格,而是通过故事表现,而且是组织了两组故事。
第一组只一个故事,表现他好奇爱问的个性。
他竟然把老师给问怒了,足见问的问题多而范围广。
第二组写4个故事,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肯动脑又大胆的顽童形象,赞美了他敢于实践、敢于探究的品格。
这种组织材料的方式使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爱迪生的品格全貌。
2.排比与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表达效果。
一开头便把排比与设问综合起使用,“当你晚上……当你和同学……你可知道……?”接着自答:“它们都是一个名叫爱迪生的美国人发明的”。
第2、3自然段设问“这个大发明家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呢?”自答:“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
”设问合乎常理,自答却出人预料,于是创造了一个悬念,变得曲折生动,扣人心弦。
3盲童的画教材说明〔解题〕《盲童的画》是钟子芒写的一篇观画随笔。
写“我”在观看少年儿童画展时看到一幅盲童画的画儿,透过画面,触到了盲童的心。
中表达了作者对盲童的深切理解: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也赞颂了祖国对残疾儿童的关爱。
随笔是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散。
一般都短小精悍。
本就是作者在观看少年儿童画展时,为盲童的画打动,产生奔腾的情感后写就的。
题《盲童的画》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是“画”。
作者就画引申,借盲童的“画”,抒发观“画”之所感,颂扬祖国及热爱生活的盲童。
“盲童”,失去视力的儿童。
〔结构分析〕这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在少年儿童画展上看到一幅盲童画的画。
第1自然段写看到盲童的画。
第2自然段写盲童画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观画的随想。
先写“我”透过画面触摸到盲童的内心,想到盲童作画时的情形。
再抒发强烈的情感,盛赞盲童的品格与祖国对盲童的人关怀。
〔语意理解〕“从这里走过的人,都会仔细地看看这张没着色彩的极简单的画,有的人还凝视很久。
”这句话描述了人们对盲童画的关注。
“凝视”,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地看。
作者在“画”前加两个修饰成分,一是“没有色彩”,一是线条“极简单”。
这是在强调画技艺并不高明。
但就是这样的画却让所有人“凝视”,足见其画之特殊。
这句话是总领句。
一句话引出下的两种“随想”。
“可是,她心灵上的色彩,她感觉到的声音,怎么画得出呢!她是个盲童啊,她只能画这样一幅简单的画。
”这两句是抒发作者情感的话。
赞叹她这个盲人竟然也能画出画,用画表达自己的心声。
“怎么画得出”,这是反问形式的感叹,是说她能画出,她已用简单的画面表达了对生活的爱,对祖国的感激。
“心灵”,指一个人的内心、精神、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