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公开课)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公开课)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 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 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 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 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关 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各国互相尊重,合作发展, 寻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
问题探究:
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政 策及不同结果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历 史认识?
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 的坚强后盾
中国是“酣睡的巨人”,一旦醒来,它将震撼全世 界。 ——拿破仑 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 过程中,中国可以发挥主导作用。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 比 世界上最能干的10亿人所具有的潜力必然会使中 国成为经济巨人和军事巨人。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思考:求同存异的方针中,“求同”是指什么?“存异”是指什么?
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同 时希望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 存异指各国可采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策。
万 隆 精 神
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4月24日印尼亚非峰会上 发表的讲话中指出: “50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 伟大创举。” “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 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 了重要基础。”
《南京条约》 《黄埔条约》
《望厦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
《二十一条》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
1 苏联 1949.10.3. 10 1949.10.4. 印度 1950.4.1. 2 保加利亚 3 罗马尼亚 4 5 6 匈牙利 朝鲜 波兰 11 印度尼西亚 1950.4.13.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1950.5.9. 1950.5.11. 1950.6.8. 1950.9.14.
1949.10.5. 12 1949.10.6. 13 1949.10.6. 14 1949.10.7. 15
7
蒙古
1949.10.16. 16 列支敦士登 1950.9.14. 芬兰 1950.10.28.
8 阿尔巴尼亚 1949.11.23. 17 9 越南 1950.1.18.
和
平
共
核心 基础
B、中国代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国际关系相对缓和 D、亚非国家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分歧
?
真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 在国际交往中 “一边倒” 主义阵营一边 不致孤立
“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
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
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
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
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毛泽东
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真棒!
练 习 反 馈
3、“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A、站在亚非拉被压迫民族一边 B、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C、站在苏联一边 D、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4、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A、亚非会议时 ( (
?
)
真棒!
B、周总理访问印度时
?
)
C、周总理访问缅甸时
D、周总理接见印度访华代表团时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 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国 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并且冷战局 面,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 盟,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3.态度与情感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中国人民在国际外 交舞台上站立起来的标志。 2.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 的新局面。这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国民族的自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这项原则被公认为 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典范
阅读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了新 的格局。首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了。除美国外的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创伤;其次,社会主义越 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 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第三,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 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 ——《中国近现代史》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最突出特点)
国 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 际 怎么办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目的: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
家的孤立和封锁,与重多的国家建立 外交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社 阵会 营主 对义 立与 和资 激本 烈主 斗义 争两 大 独 立 自 主 的 和 平 外 交 方 针
“另起炉灶”
同苏联等国建交 提出和平共处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一边倒”
参加万隆会议
内容
含义
意义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 “另起炉灶” 交关系,而在新的 民地的地位,在国 基础上另建新的平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等外交关系 先清除帝国主义 “打扫干净 在华势力和一切 特权,再考虑与 屋子再请客”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奠定了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 基础。
OK!
练 习 反 馈
5、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出席了日内瓦国际会 议,并在其间成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是指 ( )
?
A、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大多数与会国的赞同 B、促使会议采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真棒!
C、推动会议达成《关于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D、促成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6、亚非会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 ) A、中国代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49——1955
课 标 要 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 面的意义。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 面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分析针对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背景,新中国应采 取什么样的外交方针。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历史意义。
练 习 反 馈
1、不论国际局势怎样纷繁变幻,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是( A、互相尊重 C、和平共处 B、互助互利 D、独立自主
?
)
真棒!
)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阵营
?
C、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保证 条件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处
归宿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中国政府代表团
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 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 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 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