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国内外形势……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

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

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其要点是:①旧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②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

③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本之上。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1)国际背景: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2)国内形势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新中国外交的目的: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捍卫主权、打破封锁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

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 毛泽东在建国时也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上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

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过渡: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新中国正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设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1954年。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

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

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过渡: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时是什么?(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1.日内瓦会议(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4)内容: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在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一,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日内瓦会议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

(5)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布署。

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处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努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

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

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2)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4)“求同存异”方针万隆会议的29个参加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遭遇存在着巨大差别,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分歧。

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施加各种影响,阴谋破坏会议。

可以想象,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会议要想取得成功是很不容易的。

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

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许多人担心会议发生激烈争论。

走向岔道。

会议将何去何从?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表讲话“中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四)课堂总结,当堂检测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外交工作新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八、板书设计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2.万隆会议九、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以独立自立的崭新面貌出现于世界,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同各国重新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条件。

新中国在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适宜地制定了各时期的外交方针,既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坚定性,又体现了外交方针的灵活性,从而取得这一时期一系列的重大外交成果,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