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局限性
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 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
贡献
• 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 上迈进了一大步。 • 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
得重大成果。
• 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节 行为主义
局限 • 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 • 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 • 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 入了机械主义。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二、格塞尔的发展原则 发展方向原则:表现为自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 发展。 相互交织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阶段,由某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 个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通过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把发展引向整 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 机能不对称原则:如优势手、优势眼、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等 个体成熟原则(核心原则):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 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不 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学习成绩不巩固,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 兴趣 自我调节原则:并非直线,而是有波浪起伏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经联系的接通,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物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
点,又称为兴奋灶。 无关刺激: 铃声 定向反射(注视)
非条件刺激:食物
唾液分泌
第三节 行为主义
第三节 行为主义
小阿尔伯特的恐惧情绪 习得实验
第三节 行为主义
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 否认遗传,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 华生指出,情绪是遗传的模式反应(pattern reaction)。出 生乳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怕、怒、爱,它们各有 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和典型表现。
观察学习Leabharlann 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 动机作用过程
第三节 行为主义
• 综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观点,强调儿童的人格是行为、个人认 知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 • • • 认为人的行为与人格是在观察学习中获得的,重视榜样的作用。 强调人的认知和自我调节功能。 其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 认为人的一切人格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观点有片面性。 所强调的认知因素的作用缺乏实验的依据。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 基本理论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一、格塞尔的发展观
格塞尔将个体心理发展看作一个按顺序模式发展的过程,它们按照规定的
顺序有次序地发展。动作、认知技能、人格发展是神经系统自然成熟的结 果。
格塞尔认为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只有当结构与
行为相适应的时候,学习才能发生。在结构得以发展之前,特殊的训练是 没有多少成效的。
就会开始。 • 如果冲突持续下去,或者没有得到完满地解决,自我就会受到损害,因为
它整合了一种消极的品质。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基本观点
心理学不应该研究看不见摸不到的意识,而应该研究可 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其理论目标在于对行为的预测和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 三个部分组成: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conscious):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人能
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preconscious):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 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潜意识(unconscious):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
• 当一个人的结构变得复杂的时候,就有层次地组织起来,构成主体的整个认
知结构体系。
第四节 认知主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 同化、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
--发展了客体永久性(物体存继性)的观念
--出现了因果性的最初观念
第四节 认知主义
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指一种内部认知活动,一种特殊的认知结构类型,是一种内化了的 动作。 具体表现:
--早期的信号功能(表象符号、语言符号)
--自我中心性 --感知的局限性 --缺乏可逆性和守恒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描述了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强调“自我” 不只是调节“本我 ” 冲动与“超我” 要求之间的关系。 • 在每一个阶段,个体都有一项心理社会性任务要完成。直面每一项任务都 会产生冲突,且伴有两种可能的结果。
• 如果冲突得以解决,一种积极的品质就会在个性内置根,更进一步的发展
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
望。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人格中未经过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在个体出生时即存在。 代表饥饿、性、攻击等原始内驱力。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人格中理性与理智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其功能是抑制本能冲动
“自我效能感”(a sense of self-efficacy),即相信自己的能力和
特征有助于自己获得成功。 强调个体可以主动地控制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环 境中发生的一切。
第三节 行为主义
观察学习与替代性强化 观察学习:指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而进行的行为。 替代性强化:当儿童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奖赏,就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 若发现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避免做出同样的行为。
埃里克森(Erikson)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之一,
他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完善自己的 观点,称为“新精神分析理论”代表者之一。
埃里克森相信发展持续人的一生。
--埃里克森强调儿童是积极而有好奇心的探索者,在发展 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积极应对社会现实以求能够成功适应,并展现出正常的发展模式。 --不太重视性冲动,强调文化的影响,个体的发展必须放到其生活的文化情景中 来理解。他认为人格发展是由内在的成熟和外在的社会要求交互作用决定的。
第四节 认知主义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发展观 • 儿童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先天成熟-后天经验),动作的本质是
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
过程(适应)。
• 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一系列整合的知觉、观念和行为在心理上的表征。 • 当图式变得更加复杂的时候,就成为结构。
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器期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贡献
对无意识的研究,扩大了个性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丰富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临床治疗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以维持个体的安全,并帮助个体整合到社会之中。 超我:个体的良心。遵循道德原则,它要求自我运用社会可以接受的手段
满足社会所允许的本我冲动。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或欲力、性本能)(libido)主要投射的部位来划 分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力比多集中投射的身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 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动欲区(ego generous zone)。
制。
华生将行为的公式表述为”S-R ”。 S:外在的刺激; R:对刺激的反应 华生的发展理论与实验 研究了新生儿和情绪反应的条件反射:小阿尔伯特实验
第三节 行为主义
经典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立的条件是无关刺激
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即多次强化。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脑的高级活动,其神经机制是皮层上暂时神
关于儿童行为的方法研究
• 观察法 • 实验法—自然实验和条件反射实验
第三节 行为主义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发现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的反应形式,操作性条件反射。
在斯金纳箱中饥饿的小白鼠 或鸽子无意中碰到按键而得到
食物,其按键行为由于得到食
物而得以强化。这种通过动物 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 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及操 作条件反射。
第三节 行为主义
斯金纳提出了两种影响的行为后果——强化和惩罚 强化会增加行为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惩罚会减弱行为再次出现的可 能性。 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积极强化就是给予奖励,
消极强化是通过拿走令人不快的事来进行奖励。 在运用强化时,如果是紧随在某种行为之后,其效果是最明显的。如 果某种反应不再获得强化,它最后会“消退”(extinguished),也 就是说,回到原来的水平。
第三节 行为主义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对解释人类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强调成人的行为
及其角色的榜样作用。 后来,班杜拉扩展了自己的理论,称之为“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使其包含了认知的作用。
强调个体通过选择自己的环境及希望追求的目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