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
“良好课堂气氛能够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
”可见,良好课堂气氛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也是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最佳时机。
一、穿插引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
二、独具匠心,“激活”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激发”学生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核心。
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
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那课堂上必然如一潭死水,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
最后要多鼓励、少批评。
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学习成绩持续提升;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用鼓励性词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喜人的局面。
三、“激活”教师是调动课堂气氛的关键。
1、语文教师应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
天才型的语文教师凤毛鳞角,人的性格也各有差异。
但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辞、表情呆板的老师,怎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呢?相反,一个充满朝气、言语风趣、表情丰富的老师,学生们一定很乐意听他的课。
可见,教师应尽力克服自己性格中与本学科不适宜的地方,尽量使自己的性格开朗乐观,以求更好的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2、语文教师应具有渊博知识及多方面的才能。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除了应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还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及多方面的才能。
3、语文教师还应具有全新的现代教育观点和育人的才能。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现代教育概念,这些全新的现代教育观点包括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会主动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到回归生活等方面内容。
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这些全新的现代教育观点,才敢于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改革语文课堂结构,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授学生以“渔”,从而促使学生自身的发展。
因而,教师应具有更多的育人才能,了解新的教育观点,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科学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来说之,要教好语文并不容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若想让语文课堂成为令人向往的场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
学生及教师,使这三个要素都“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课堂气氛,使语文课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