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概念与评价标准随着全球经济的转型,教育的变革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专家的重视。
而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特别是在中小学专职的校长甚至决定了学校的基础教育质量等关键因素。
校长胜任力是指在学校管理中能将高绩效、表现优秀的校长与一般校长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特征,可以用胜任力模型加以体现。
中小学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关键时期,我国对于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暂,当前的校长培训面临实效性差的困境,胜任力理论为校长培训摆脱困境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途径。
本概述将从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的概述、胜任力的模型、特征、养成与促进和小结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概述(一)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1973年,麦克利兰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首次提出胜任力概念。
他指出,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
之后,胜任力的概念和相关形成的理论模型在欧美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在教育领域也逐渐派生出胜任力的类别和概念,关于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谢笠、郑玉莲认为中小学校长能力的体现是对学校内外部等几方面工作的领导及综合管理协调能力。
余奇、黄葳提出的校长职业能力中就包含了学校教学、经营、危机管理和学校科研等方面的能力。
沈扬东所论述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概念的突出体现就是包括了他们的外在人格魅力、内在的自身修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马宪平对于中小学的胜任力的相关认识更多的是强调他们的办学能力,主要能力的体现是在学校内部的教育和教学领导上。
不同学者对于有关校长专业能力的探讨,多数来源于研究者个人的实践经验与理性归纳,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共同的认知。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本文将这些共同点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特点来描述评价校长的胜任力,以校长的不同身份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这样的划分不仅是校长所履行职责的取向,也是反映了研究的取向。
(1)教育者校长作为一个出色的教师还需要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向,老师的教学内容。
余奇,黄巍在《论校长的职业能力》中认为校长要懂得教学,知道教师教学,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很多研究也表明现在校长教育角色缺失,其中素质观认为校长应具有教育素质,拥有广泛的教育基础。
中小学校长要在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及学生成长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引领学校课程改革。
这要求校长以专业视野关注课程均衡设置,领导教师共同参与开发校本课程,与师生一起研究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框架。
课程改革必定带动教学的改革。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校长应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是教学状况最真实的体现,校长要重视课堂、深入课堂,并制订明确的评课指标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定。
校长还要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为落脚点,引领教师参与。
(2)管理者校长是一校之长,负责管理整个学校。
要做一个优秀的校长,他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林天伦,陈思在《我国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研究述评》中提出了通用观,认为校长和其他管理者一样都应具备管理的能力。
张茂聪,候洁在《中小学校长能力建设问题探析》中认为校长应具有管理、协调的能力。
他们都认为校长和其他管理者一样都应具备管理的能力,并且认为管理、协调的能力是中小学校长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除此之外,校长还要有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妥善经营学校的日常事务。
中小学校长要能够从国家相关教育要求科学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以培养适应社会的需要的优秀人才为宗旨,让学生和老师在学校校长的指导下可以得到共同进步,建立学校共同愿望,并监督落实到发展的具体行动。
伴随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国家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必将被打破,这要求校长能够有创新思维与时代的意识,能够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来进行学校发展定位。
在规划好学校发展的同时,校长也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打造独具人文学术氛围吸引力教学基地。
在《校长专业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校长要重视新时代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强调隐性课程的德育以及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
(3)领导者校长同时还是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的领导者,负责领导整个学校发展的宏观方向,指导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向,关注学校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在国内,清华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的王继华教授在提出校长职业化之后,对职业校长的能力提出了国内普遍认可的校长职业标准和规范,其中的能力标准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基本准,它从决策、经营、管理三个逻辑维度上对校长的职业素质做了高度概括。
所以,校长也如企业的高管一样,在工作职责上负责整个企业监督管理并在重要关键时刻决策的重要领导者的角色。
二、研究方法多元化因为现在对校长胜任力研究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各种胜任力模型的不断提出,针对不同的校长胜任力方面、不同地区以及所在中小学是否为示范性学校等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要求。
现阶段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按照整体分析思路和分步分析思路来说主要由以下构成。
(一)行为事件访谈法戴瑜对宁波24名中小学校长的深度调查研究中就采用了访谈法,它是对校长胜任力研究的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源于绩效考核中的关键事件法,并结合“主题统觉测验”,最早是心理学家用以进行心理测评的方法,把管理者按绩效分为优秀者和一般者,并分别对他们进行访谈。
在校长能力方面的研究则把校长当做企业的管理者来看待,考察他们的绩效是否符合优秀的标准。
行为事件访谈法要求被考察的校长列出他们在工作中发生的成功和不成功的各三件关键事件,并且让校长详细描述整件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时间、相关人物、涉及的范围以及影响层面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要求被访者描述自己当时的想法或感想、想要在某种情况下完成什么任务。
通过这种考察方法可以有更多的材料对校长能力做更深入的分析,得出优秀校长与能力一般校长分别所具有的一般性的特征,最终得出胜任力的概念模型。
(二)问卷调查法陈艳对苏北地区中小学校长的能力特征进行的相关的研究中就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通过校长以往研究的相关分析文献、结合对校长的访谈内容编制调查问卷,对足够大的样本进行调查,再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确切的解释。
问卷按施测对象分,包括他评式问卷和自填式问卷。
他评式问卷是由别人来评价研究对象,测的是别人对研究对象的看法,如对校长进行研究,一般他评式问卷就由教师来完成。
自填式问卷则是研究对象自己回答问卷上的问题,测的是研究对象自己的行为能力。
除了这几项主要的研究方法外,关键事件法、工作分析法和专家小组法也根据具体的研究需要在校长胜任力的研究中广泛采用。
三、校长胜任力评价标准的评价在校长胜任力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对校长的胜任力评估是以绩效为关键标杆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重视校长职业能力提升的培训。
有针对性地对校长胜任力缺口进行学习,可以获得高绩效的能力并储备适应未来教育环境不断变革的胜任能力。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胜任力评价标准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我国现在对于校长胜任力的评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的形式进行,但是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受现在在实际培训中主要从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面分别针对课程满意度、学习成效、在工作中的具体行为改变、工作绩效的提高进行相关的分析。
用问卷调查法让被培训者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主观性较强,缺少必要的客观证据的支持,不能体现培训的有效性。
其次,培训后所获得的认证合格颁发的资格证书,是对这些分析结果的具体体现,所以它现阶段也是校长胜任力最好的书面证明。
但是资格证书本身也是有一定的欠缺的,这体现在它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标准更多是干部岗位条例,没有注重校长的专业发展的要求和职责的变化。
最后,校长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就评价标准而言也比较笼统。
校长评价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体现得还不够,以后对校长能力的发展也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管理。
四、发展与展望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未来方向的领导者,校长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教育的优劣,所以校长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是十分重要而且有意义的。
现阶段,校长能力的相关概念日益明确,伴随着胜任力模型的更加完善,研究方法的采用更趋于多样化,但在具体的研究中对单批被试的研究分析方法还是比较单一,往往局限在一种方法上,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在人力物力效率都兼顾的条件下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共同协作可以使研究的效度、信度都得到提高,对于胜任力概念的进一步明确也提供了更好的佐证。
现在,在对校长胜任力有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国家、学校可以针对校长方面能力的提高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所以校长胜任力的培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校长培训普及和发展的同时,它的评价标准不是完善、制度的制定方面的欠缺也日益显现了出来,这阻碍了培训制度的以后的进步。
所以在校长胜任力培训评价标准还需结合国内外的优秀经验加以优化,在传统的评价标准下更加合理化和法制化,让校长培训真正让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1]刘维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小学校长基准模式和卓越模式研究[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2(01)[2]刘国胜,曾珍香. 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9(22)[3]林天伦,陈思. 我国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