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灾难自救的意识
1、随时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
2、保持理智和清醒。
3、正确判断,果断决策。
4、忍痛坚持自救。
(二)暴力、意外事故的规避意识
1、与人为善
2、防止树大招风
3、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4、加强居住安全
5、注意夜间安全
6、警惕周围情况
7、熟悉相关生活常识
(三)建立日常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或是情感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
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带来的。
它来自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
引导学生积累社会知识,特别是社会复杂性和阴暗面的了解。
掌握基本生活常识。
坦然面对生活的挑战、遇惊不乱、急中生智、减少无谓的烦恼。
(四)提高中小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是人生之本”、“善待生命,珍惜健康”。
生命教育的实施,我们要在总体上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性和人文性相融合。
生命是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既需要作科学的研究,也需要作人文的解读。
2、认识与体验相结合。
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3、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
生命教育既有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性目标,也有防止禁止毒品、防止性传播疾病、防止自杀和各类事故等的预防性目标,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
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4、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相整合。
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要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
学校在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要通过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积极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互动互补效应,为整体推进生命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