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大学生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大学生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各项建设日趋完善,新时代的大学逐渐向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发展。
当前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高校及其周边环境不安全因素也正在逐渐增加,这可能给学生的人身、财产带来损失并影响其身心健康。
当前,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高校在安全防范教育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要遵循一定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
大学校园里的偷盗,诈骗事件屡见不鲜,通过对大学生中一些常见案件分析上看,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因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
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思想麻痹,财物保管不当等导致的。
要知道,这些坏习惯一方面可以诱发犯罪,另一方面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
另外,相当一部分诈骗案件的发生,是作案人利用个别大学生容易动恻隐、怜悯之心,利用学生们的同情心骗取财物。
还有一些学生在勤工助学或毕业求职中急于求成,不通过合法机构求职,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使之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据统计表明发生在大学生中失窃和上当受骗案件占学生中发生治安案件的75%以上。
其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真实的感受社会生活的残酷与艰难。
目前,尽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走出校园,提前进入社会锻炼,但大多还是大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
现在各高等院校有不少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校方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增加阅历,增强判别是非的能力。
然而不少大学生却不愿参加或家长不允许参加,理由是怕耽误学习。
因此一些大学生只懂埋头读书而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造成社会实践能力的匮乏,一旦步入社会便无所适从,甚至上了犯罪分子的当。
另外,各高校对于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也并不全面、系统,没有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很少在学校进行安全防范教育,通常只不过是贴贴海报、宣传标语了事。
高校应当长期系统深入地开展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性,如果不是专业学习法律的学生,应当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开《法律基础》课程等方式,传授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校园教育管理职能,为广大的在校生提供一个安全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切实加强防范能力。
大学生的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验不多,思想较为单纯,对社会的阴暗面和复杂性知之甚少,因此,大学生对自身安全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要做一个善于自我保护的有心人。
第二,切勿因为一时的好奇心或义气之说而自我暴露。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
远离了父母,远离了昔日的师长同学,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这使他们即怀念昔日的亲情、友谊,又渴望新的友谊。
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增加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
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自我保护意识是指一方面对他人要真诚,要自尊、自爱,另一方面是要看清所交往对象的真面目。
好奇和金钱一样,永远得不到满足。
第三,要增强法律意识。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良好的法律意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缺乏法律知识,有的学生是在无意中触犯了法律,像同学间的纠纷,有的学生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往往采取一些过激的,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的则是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第四,要提高应变能力。
特别的女生,女生大都身单力薄,在社会上是弱势群体,很容易成为不法伤害的对象。
遇到歹徒侵害时,女大学生往往孤立无援,而对方身强力壮,人多势众,这时若一味硬拼,不仅难以脱离险境,而且会危及生命安全,最好的方法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与之周旋,用智慧摆脱坏人,避免不法伤害。
据《法制日报》报道,北京某大学一女学生面对一身高体壮的外国人的伤害,机智地与之周旋,终将歹徒的舌头咬断,保护了自己,并为警方破案提供了证据。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是人成长的重要环节,谁能保证不被形形色色的骗术诱导呢?谁能保证能避免时时存在的隐患呢?谁又能保证能永远抵抗网络陷阱呢?谁又能时时保证良好心理状态呢?作为大学生,拥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是自己安身立命高招,形势不容缓;也是立足于人生的考验,正视一切困难的必须。
而这需要自己、家长、学校包括社会多方配合,更需要自己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
希望大学生们在满腔热情地投入大学生活时,也能够提高警惕,平安快乐的度过大学生活。
篇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元旦刚过,许多同学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
可我们也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跨年之夜,上海外滩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36个年轻的生命在新年到来的钟声敲响之前划上了句号。
事故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
惨剧再次警醒我们,安全意识必须从学生时代就要注意培养。
校园安全与我们每个师生密切相关,它关系到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也关系到我们的老师能否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教书育人。
因此,我们必须酒醒地认识到“安全无小事”,“隐患就是事故”,必须时刻牢记。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现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希望各班级,各位同学认真做好1、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认真学习相关的安全自护自救知识,切实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要注意课间休息文明,不大声喧哗,不追赶打闹,出进教室不奔跑,不嬉戏,不在班门口玩耍。
3、要注意运动安全。
上体育课前要作好准备活动,运动时要遵照老师的要求,不剧烈碰撞,不违规运动。
防止运动器材伤人。
4、要注意用电安全。
不乱动教室内的电源开关和插座,不要用湿布擦电器开关。
5、要注意食品安全。
不到小摊小贩购买食物,不吃不洁食物,不食过期食品。
6、注意交通安全现在的交通发展比较快,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非常多,我们更有必要提醒我们的同学们在上、放学途中要注意交通安全,也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醒爸爸妈妈注意交通安全。
我们提醒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不在马路上踢球,不在马路中间行走,要走人行道,过马路看两边,先左边后右边,注意来往车辆;在十字路口,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不足年岁不骑车上街,骑车不带人,不在公路上骑飞车、不扒车,不拦截撞打车辆,乖车时不向窗外探头招手。
乘车时须抓紧扶手,车上拥挤时注意锐利物品,车停稳后再下车。
在校园内注意避让车辆,不要埋头不看路,更不要在校园大道追逐打闹。
7、不玩火,爱护消防设施。
要懂得一些防火知识,遇到险情时,能正确避险。
{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8、要加强行为自控能力。
同学之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脚代替说理,给同学和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
9、同学们应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不浏览不健康网站,不玩网络游戏。
严禁进入游戏机室、网吧、录相歌舞厅。
10、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再街上逗留,不与陌生人交往,不接受陌生人馈赠礼物,受到不法侵害时及时打急救电话或110得到帮助。
老师们、同学们,祝愿我们每天平平安安到校,高高兴兴回家。
祝愿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工作的乐园。
谢谢大家。
篇三:《“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防火、防暴演练圆满成功为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精神,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支行员工关心和支持支行安全工作的新局面,在支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季度防火、防暴演练于2010年3月25日如期举行。
一、防暴演练为了确保这次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支行成立了由行长毋炳玉为组长的演练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班子安全工作专题会议部署演练工作。
对员工重点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演练假设了利用“爆炸物、持械”实施暴力抢劫与“失火”逃生二种处置预案。
并组织员工开展预想活动,力求群治群防,完善预案,做到人人清楚预案内容,熟悉自己的分工,准确实施处置措施。
在演练过程中,导演组除按照预设情况推演外,还临时增设意外环节,以检验临柜员和个人处置突发事件规定动作的准确性和应变能力。
演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支行反抢防爆意识,提高了临柜人员驾驭处置应急事件的能力。
支行领导对这次演练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目前形势下反抢防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防火演练火灾给人们的生活、生命带来巨大的危害。
为了使支行员工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和自救技能,熟练撑握如何进行自救、如何逃生、如何拨打119电话。
在紧急情况下让员工不慌张、沉着冷静。
支行进行了一场模拟“失火”逃生训练,“嘟嘟嘟”,随着行内警报声响起,支行员工按照演练预案,弯着腰分别有序疏散,并按要求路线采取正确的措施迅速逃离现场。
演练前,支行全体员工学习了消防知识,通过此次消防演习活动,提高了员工安全消防知识,熟悉了逃生通道,进一步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紧急疏散的能力,提高了自护自救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我行以这次“防火、防暴”演练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假设更多突发应急案例,在支行开展反抢、防爆应对突发事件教育活动,为支行发展创造安全、有序的工作环境,确保全年工作安全运行。
篇四:《大学生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各项建设日趋完善,新时代的大学逐渐向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发展。
当前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高校及其周边环境不安全因素也正在逐渐增加,这可能给学生的人身、财产带来损失并影响其身心健康。
当前,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高校在安全防范教育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要遵循一定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
大学校园里的偷盗,诈骗事件屡见不鲜,通过对大学生中一些常见案件分析上看,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因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
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思想麻痹,财物保管不当等导致的。
要知道,这些坏习惯一方面可以诱发犯罪,另一方面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
另外,相当一部分诈骗案件的发生,是作案人利用个别大学生容易动恻隐、怜悯之心,利用学生们的同情心骗取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