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桑梓./莘.莘学子暴戾./风声鹤唳.泥淖./风姿绰.约B.藤蔓./不蔓.不枝记载./载.歌载舞弱冠./沐猴而冠.C.迂.回/长吁.短叹弓弩./驽.马十驾聆.听/高屋建瓴.D.辟.邪/鞭辟.入里咀嚼./咬文嚼.字隽.秀/隽.语箴言2.下列三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虽然不乏批评之声,但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②“表叔”才倒下,“房叔”就出来,这不禁让人发问:到底还有多少个“表叔”“房叔”?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所有官员应当▲,公布财产,接受公众监督。
③许多中介为促成交易,▲,作出迎合买卖双方交易意向的虚假承诺,使得消费者往往缺乏有效的书面证据,不能依法维权。
A.标新立异等量齐观口若悬河B.独树一帜一视同仁口若悬河C.标新立异一视同仁信口开河D.独树一帜等量齐观信口开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标新立异: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
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
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一视同仁指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用于人;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用于事物。
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
口若悬河:言谈有若滔滔流水,源源不绝于口,形容口才敏捷,善于辩解。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列微博语录的四个共性特点。
(4分)面包:渺小时,比较充实;伟大后,觉得空虚。
指南针:立场坚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龙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答:▲4.阅读丰子恺漫画《跌一跤,且坐坐》,回答问题。
(5分)(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
(3分)(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2分)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文言文阅读(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厓门①吊古记[明]方良永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
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
办香敬吊,行与子偕。
”乃具牲帛,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
天未明抵岸。
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
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
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
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
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
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②;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
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
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
追思往事,黯然伤怀。
徘徊间,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观。
”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
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
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
”今石长字没矣。
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
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③,或几乎息。
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
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④,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
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
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
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
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注]①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
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
②扆(yǐ):屏风。
③民彝:人伦。
④摩崖:在山崖上书刻文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僦:租用B.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典:掌管C.谓当宋室播迁.之时迁:贬谪D.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割:划拨【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
B.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C.祭祀后,作者伫立岸边,回想当年战事,不禁内心怆然。
写眼前水鸟飞鸣,渔歌互答,意在以乐景衬哀情。
D.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但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后人怀念景仰。
【小题3】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解说。
(3分)【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3分)(2)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3分)(3)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4分)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试题分析:从原文“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或几乎息。
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
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中分条概括,注意从宋、张弘范、二三公三个方面概括。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于是就和罗知县谈论厓山的史事:认为在南宋王朝流离迁徙的时候,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并不是先帝临终前托以辅国重任的大臣,都没有和国家休戚与共、共存共亡的责任,即使他们不为国牺牲,也没有敢指责他们的人。
现在他们忠贞自持的高尚节操,的确是人以平常心无法料想的,这就是他们尤其被后世人怀念景仰,不能遗忘的原因。
祠堂拥有三顷多田产,是知县从已废弃寺庙遗留下的田产中划拨的。
厓山中向来没有虎豹等猛兽为害,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向来不做盗贼,虽然这里设置了主管巡检的官员,但多年以来并没有捕获盗贼的功绩。
天已至傍晚了,我独自坐在船舱里,感慨古今,多次躺下但却无法入睡。
祭祀归来之后,大家都说:“自从去厓山之后,天气没有这样晴朗,风浪也没有这样平静的。
”[说明]本文除删节外,文中“西上直至山椒”句中,“山椒”改为“山巅”;“追思往事,衋然伤怀”句中,“衋然”改为“黯然”。
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小题1】“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2分)【小题2】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小题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做此类题目,规范的做法是,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
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答案有时会比参考答案还完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题干其实已经提示你答案了,一是正衬:以愁衬愁,不过与往年所愁不同。
二是反衬:以愁衬喜,愁的是丰收后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
三是对比:开头写兴奋,而结尾转写愁情,从反面写喜悦,其实是俏皮话,更见喜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鱼我所欲也》)(2)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3)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5)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6)度尽劫波兄弟在,▲。
(鲁迅《题三义塔》)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水乡戏台祝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
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
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
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
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
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
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
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
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
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
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
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
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
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
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