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找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8、49页。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

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

全单元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两个“想想做做”,分成两部分:先是体会间隔现象,发现它的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数量之间关系的规律,初步学会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现象中两种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归纳和描述出两种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找规律》、神秘礼盒及当中的一串乒乓球。

学生:水彩笔和白纸、小棒和圆片。

一、创设情景,认识规律1.利用礼物,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周老师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礼物。

(拿出礼物)猜一猜,它会是什么呢?(学生猜测)究竟是什么呢?请注意观察。

师:(拉出1个黄球)什么东西?(乒乓球)什么颜色?(黄色)是黄球(再拉1个白球)现在呢?(白球)再看,(黄球),再看看(白球),那你们猜一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师:象这样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数学上称为“一一间隔”,像这样的排列就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2.借助图形,判断一一间隔排列师:下列每组中的图形是一一间隔排列吗?(课件一一出示)(强调:一一间隔排列,两个相同事物之间只有一个另一种事物。

)8 ×8 88 8 8××××(强调:一一间隔排列,只能有两种事物。

板书:两种事物)3.联系生活,列举一一间隔排列师: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去看一看!当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事物?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板书:兔子和蘑菇,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白菜和萝卜)师:那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课的开始就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也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有关数学知识(间隔排列),为学生下面在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找到这种间隔排列,以及发现间隔排列的事物在个数上的规律奠定基础。

】二、比较数量,探究规律1.师:一一间隔排列事物看起来显得非常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每一组当中的两种事物谁多呢?2.师:我们一起数一数每种事物各有多少个?学生汇报,老师板书数字。

3.师: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疑问、想法或发现?生:……(抓住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想法或疑问进行引导)生:为什么有的相等,有的不等?师:是啊!同样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为什么有的个数不等,有的个数相等,这当中有没有规律呢?小组讨论并交流。

板书:头尾相同时 不等头尾不同时 相等师:现在你找到规律了吗?找到了什么规律?A B C A B C A B C A B生:我发现夹子比手帕多一个,兔子比蘑菇多一个?师:是啊!为什么夹子比手帕多一个呢?谁能解释、解释?生:我发现头尾相同时,夹子比手帕多一个;头尾不同时两种事物一样多。

师:夹子比手帕多一个?仔细观察夹子在这列事物中的什么位置?(头和尾)我们把这样的事物称为“两端事物”,手帕在夹子的中间,称之为“中间事物”。

师:当头尾相同时,两端的事物与中间的事物相比谁多?多多少?生:当头尾相同时,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多1。

板书:头尾相同时,两端事物 比 中间事物 多1。

头尾不同时,两种事物的数量相等。

4.师:咱四(3)班的孩子真爱发言,也很会发言,谁再来把我们找到的规律说一说? 生:……师:把你在当中找到的规律告诉你的同桌。

生:……【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

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如,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把你在当中找到的规律告诉你的同桌。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1.提出质疑,激发验证的欲望师:同学们真的太棒了,通过观察兔子乐园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事物,发现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在头尾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在头尾不同时,两种事物的数量相等。

”这样的规律。

老师有些疑惑了,是不是所有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的数量之间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不仿自己动手创造一些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检验检验这个规律灵不灵?好吗?生:好2、借助提示,经历验证的过程师:我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去验证。

出示提示,学生齐读后动手操作。

3.全班交流,分享验证的成果师: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的作品。

生:……指导学生用“××和××是一一间隔排列,头尾两种事物相同(不同),××比××多1个。

(××和××相等)”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作品。

师:把你创造的作品介绍给你的同桌。

生:……【“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也是进一步验证学生已有感知的好的“诱饵”。

“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如:老师有些疑惑了,是不是所有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的数量之间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不仿自己动手创造一些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检验检验这个规律灵不灵?好吗?】四、巩固练习,拓展规律师:通过验证,发现这样的规律是正确的。

既然是正确的、科学的规律,我们需要掌握它,应用它。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1.利用图形,掌握规律师: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练习,从而进一步掌握这样的规律。

出示:下列各组中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请比较出哪一种多?多几个?√×√×……√×√×√ ①②①②……①②①②师:当中还有好多的都没画出来,你怎么街道的?生:……师:哦,不需要数,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看头和尾?师:如何看呢?生:……2.借助礼物,拓展规律师;你们都知道黄球和白球是一一间隔排列,那么这一串球中黄球多还是白球多! 生:黄球多或两种球一样多。

师: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太了不起了,分析的如此清楚,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师:(球串全部拉出来,两端都是黄球)现在能确定哪种球多?(黄球)你怎么知道的? 生:……师:你们仔细看哦,我现在把它剪掉一个(剪掉1个黄球)它还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吗? 生:是8 × 8 8 8 8 8 × × ××师:那现在黄球多还是白球多?为什么?生:一样多。

头尾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的数量相等。

师:说得很好,(头尾相接围成一圈)那现在还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吗?生:是。

师:哦,现在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其实这是一种封闭式的一一间隔排列。

那黄色球多还是白色球多?生:一样多。

师:通过老师把它们围成一圈,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生:两种事物如果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事物的数量相等。

师:说得很好,老师把它记下来。

(教师板书:围成一圈,两种事物的数量相等。

)下列各组中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请比较出哪一种多?多几个?五、解决问题,应用规律师: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不仿我们一起去试一试。

(课件出示)1.25根电线杆,每两根中间夹着一块广告牌,共要()块。

为什么不是26块呢?(因为电线杆在两端,广告牌在中间)2.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桃树。

每棵桃树两边都栽了一棵柳树,可栽柳树多少棵?为什么?3.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75棵柳树。

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了一棵桃树,可栽桃树多少棵?为什么?(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是一样多的)4.一根木头锯3次,可以锯成几段?为什么?(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要锯成6段,要锯几次?(出示)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要4分钟,锯成6段要几分钟?你是怎么想的?(10分钟)5.抢答游戏。

星期日下午,白菜和萝卜在做“空心接龙”的游戏,一人一张轮流放扑克,当白菜放5张扑克时,萝卜放了多少张扑克?(4、5、6张)【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

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如,这里步步深入地练习对规律的应用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六、全课总结、升华规律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随处可见,例如(课件演示)教室内课桌和椅子、会场里的椅子和椅子间的空档、学校大门上的竖栏和中间的网状结构、五线谱上的五条线和中间的空隙、草坪上两种不同颜色的植物、跑道上的七条线和六条跑道、围墙上的立柱和栅栏、教学楼上的窗户和墙、放学排队时的学生和学生间的间隙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规律的存在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规律也是一种美。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以发现生活中的更多的规律,体现我们学习数学的价值,并反过来更好地为生活所服务。

【板书设计】找规律头尾相同时,两端事物比中间事物多1。

两种事物,一一间隔排列,头尾不同时,两种事物的数量相等。

围成一圈时,两种事物的数量相等。

夹子(10)和手帕( 9)兔子( 8)和蘑菇( 7)木桩(13)和篱笆(12)白菜( 4)和萝卜( 3)【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习方式,加强有效学习。

而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方面转变。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对“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