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风格特征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的这段时间,史称“中世纪”。
一般认为,在欧洲美术史中,中世纪似乎是一个低落阶段,但工艺美术则是例外。
因为工艺品不仅仅是精神的产物,它还依赖于物质条件。
可以说,在中世纪艺术的各个方面中,工艺美术是取得了独特而辉煌的成就。
中世纪的工艺美术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手法都获得了某些新的发展。
陶工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以及象牙雕刻和木工艺等无不令人注目。
中世纪的金属工艺,尤其是贵金属工艺相当发达。
这不仅是因为具有古罗马优秀的金工传统,而且揭开中世纪序幕的日耳曼人尽管文化不甚先进,但金工技艺在欧洲古代民族中却是出类拔萃的。
较之欧洲古代金属工艺,中世纪金属制品的明显特点是金属、珐琅和宝石镶嵌工艺的结合运用。
金属制作工艺特点虽然仍以传统的“錾花”和“收挑”为主,但技艺却更为熟练,特别是收挑工艺愈加精彩,浅浮雕、深浮雕式的人物、鸟兽生动工细。
中世纪金属工艺在欧洲各地区形成不尽相同的风格,另外,在漫长的1000年中,各阶段也表现出时代的艺术特征。
日耳曼人的珐琅和宝石工艺是在金属工艺上展开的。
大多用作装饰祭坛你、圣遗物箱、十字架和圣书函,带有较强的宗教性质。
此期錾花技法有两种:一是在金属片上錾出各种纹样,类似阴刻效果;二是在器物本胎包金上施錾花技法。
应该强调的是日耳曼人对于在金属器上作珐琅和宝石镶嵌是极为成功的,可以说自公元5世纪以后日耳曼人制作的宗教器物或其他装饰品,都广泛采用了这种镶嵌技法。
在拜占庭的金属工艺在铸造、雕金、錾花和镶嵌等都有相当的成就。
按金属器的艺术效果来看,可分作浅浮雕式和彩色式的两种。
总之,拜占庭的珐琅
工艺在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间十分兴盛,运用更加广泛,圣十字架,圣遗物箱,圣书装帧,圣象障壁,以及王冠和首饰等无所不有。
哥特时期的金属工艺较之日耳曼人又有所发展,尤其是后期在金银薄板上收挑的人物、鸟兽,凹凸分明,形体准确,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技巧。
有的还在这些浮雕式的形象上施以半透明状的珐琅。
就珐琅工艺而言与拜占庭也不完全相同,它往往是在铜胎上雕金涂粉,然后烧制,称为“珐琅-镶嵌”。
欧洲中世纪的象牙工艺十分兴盛,不仅品种丰富多彩,而且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
中世纪的象牙工艺以拜占庭时期和哥特时期为代表。
在拜占庭时期象牙工艺与珐琅工艺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坊直接接受宫廷或教会的控制,因此单纯的牙雕摆件很少,多是作为圣遗物箱、圣瓶盒、圣书函或二连圣象板、三连圣象板的雕刻装饰。
在装饰题材上最初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出现过一些花鸟或几何纹样,后来渐以宗教故事和宗教人物为主。
在工艺手法上以浅浮雕为主,是古罗马传统牙雕技法的继续,线刻作品也时而可见。
欧洲中世纪的木工艺主要反映在各式家具的设计制作上。
欧洲的家具设计与制作工艺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中世纪的这项工艺正是自此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发展起来的。
拜占庭的家具装饰基本上是承袭了希腊化时期的风格特征,但其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带上了宗教色彩。
除了拜占庭和中世纪早期日耳曼人对古传统家具的模仿以外,意大利和欧洲中、西部地区的中世纪家具可分为罗马式和哥特式两个时期。
欧洲中世纪的玻璃工艺也有相当可观的成就。
总体来说,此期的玻璃工艺有这样几个特点:玻璃工艺与宗教的联系紧密;具有实用功能的器具性的玻璃制品较为有限,而用于教堂装饰的玻璃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论是立体的
玻璃器具装饰,还是平面的教堂玻璃窗,皆以彩绘纹样加以装饰。
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可以说是宗教的产物。
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是中世纪工艺美术共有的特征。
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的发展,并取得了独特而辉煌的成就。
在神学思想的影响下,在教权的统治下,欧洲中世纪的工艺美术反映了当时特有的审美观念,强调神圣和威严,其基调是低沉而凝重的,表现出冷峻而肃穆、庄严而压抑的气息。
中世纪工艺美术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它不是通过存在于人们具体生活中的实用而达到一种享受和美感,而是通过宗教活动,将基督教精神渗透到人们心灵之中,以调节和平衡人们的心理活动,感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