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应用
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应用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太乐观,添加剂、色素、不洁或有毒的包装材料、环境污染物、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重金属及真菌毒素等食品中的污染物,频频被媒体所揭露,对于这些污染物的检测是控制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笔者对这些食品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食品污染检测技术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了人民群众的热点话题。
食品安全不仅与人们群众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与尊严,以及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食品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学科都参与到食品安全检测当中。
一、热成像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热成像技术可用于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进行食品生产中原料的优劣选择,加工过程中参数的控制,以及储藏、销售过程中食品质量的检测等。
热成像技术可以用于食品原材料的质量检查,其中包括作物收获原料的分级、收获期的鉴别、储藏过程中原料的质量评估等。
热成像仪可通过对某样品在某一时间内某一个部位其温度变化情况来判断
食品原材料的品质,所以食品原材料采摘、收获过程中,可以使用热成像仪间接地或直接地辨别原材料品质的优劣、判断其成熟度等。
食品在没有食用之前有可能受到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等一系列各种不同因素的污染,而造成食品质量下降,或是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热成像技术可将食品中潜在的危害及时检出,在萌芽阶段发现食品危害,避免进一步的损失,从而保证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热成像检测食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因为红外成像技术无需接触样品,而且红外线对食品与人体
没有任何的危害。
二、分光光度法在食品污染物检测当中的应用
分光光度法是检测食品污染物时,所使用的非常经典的方法之一。
方邢有等人把GB/T5009 食品中亚硫酸盐来测定的的吸收液改成0.5%三乙醇胺,与原有的方法的吸收液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P>0.05.回收率则为95%至108%之间。
郭虹将铝试剂为显色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标准物质在虾中铝的含量,用混合酸消化掉样品之后,在酸性介质当中铝试剂可与铝反应生成红色的络合物,吸光度值与的r=0.9996. RSD<1.8%. 回收率则为93.8%至98.5%之间。
三、色谱法在食品污染物检测当中的应用
色谱法是现在检测有机类化合物时使用的最为广泛和有效的分离、分析的方法之一,可以很好的保留时间定性和峰面积定量。
其中包括气象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气相色谱法目前已经普遍用于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检测,气相色谱法是依据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之一。
吕芬等人将苹果及小白菜经过石油醚提取、净化、浓缩,使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来检测水果、蔬菜当中的除虫菊酯残留量的平均回收率在86.2%至93.4%之间。
液相色谱法可用于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热稳定性差的物质,Kieber 用四氯化碳萃取,乙腈稀释,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然后在紫外308nm处检测食品中甲醛方法的的检测为,而且其他脂肪醛并没有干扰测定。
离子色谱法是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主要用于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分析,可以同时测定多组分离子。
钱疆等人根据电化学活性和离子的特性,用离子色谱法检测次硫酸氢钠和甲醛,样品试用流动相超声提取,理性,净化后进样,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的浓度进行定量,以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来定性,回收率为。
四、光谱法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光谱法从方法上可分为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
主要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金属、非金属含量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用于痕量元素如镉、铅、锡等元素的检测。
王立等人使用微波消解橘子罐头等样品,使用磷酸二氢铵―硝酸镁为基体改进剂,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样品中的锡,方法精密度在5.1%至6.4%之间。
回收率则在92%至97%之间。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常规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时,需要将样品消化完全。
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羊肉中Fe、Ca、Cu、Mn、Zn五种元素,RSD<2.81%.回收率则在96.5%至101.1%之间。
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种新型的痕量分析技术之一。
陈海东等人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花生、面粉、小桂花鱼中汞和砷,RSD<10%,汞和砷的回收率分别在89.8%至114.0%之间和88.0%至107.0%之间。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刘俩燕等人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快餐中钙、钠、锌、铁,样品使用微波消解,然后从仪器数据库当中提取了线性、斜率较好的分析谱线,Ca 366nm、393nm. Na 592nm、589nm. Zn 200nm、206nm. Fe 259nm、940nm. 雾化气压力为0.26MPa 进样量1.8ml/min,射频功率为1150W的方法检测出限分别为0.04 mg/kg. 0.1 mg/kg. 0.01 mg/kg 和0.01 mg/kg。
五、质谱联用法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质谱是利用了待测物的特征离子定性,弥补了色谱检测时会保留时间定性的缺陷,当质谱与光谱、色谱仪器联用时,可以大大提高各种方法的检测能力。
其中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王风池等人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鉴定、分析辣椒粉中四种苏丹染料,方法检出限为。
回收率则在85.5%至97.0%之间。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李玫瑰等人用气相色谱―质谱联联用法检芒果、菠萝、奶粉、香菇等诸多食品中酞酸酯类环境污染物,使用特征离子峰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这种方法的精密度异变系数在5.23%至9.01%之间。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是比较新的元素测量手段,是近十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无极痕量元素分析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多元素可同时测定,目前应用十分广泛。
刘江晖等人使用铼和铑作为内标的外部校准,使用微波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了食品当中铅、锡、汞、砷、铊、硒、钯、镉、等八种有害元素,r>0.9990.回收率则在86%至104%之间,RSD则在
0.7%至6.8%之间。
六、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研究表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之一。
在国际上,新技术应用在微生物食品的检验上已经十分普遍了。
例如,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食源性病原体;用兔血纤维蛋白琼脂培养基技术的葡萄球菌平行记数法;用Baird―Parker琼脂法的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平行记数法;用涂抹法和接触平板法从表面取样技术用的平行方法测定大床杆菌;用膜和5-溴-4-氯-3-吲哚-β-D-g葡萄糖甘酸的菌落来计数测定大肠杆菌等很多方法。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有关食品污染物检测方面的技术也将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我国食品污染物检测方法还应该注重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分析方法,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参考文献:
[1] 杨丽.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与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标
准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03:31-33.
[2] 蒋雪松,许林云,卢利群,沈飞,周宏平.生物传感器在食
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3,23:357-362.
[3] 孙玉侠,荣臻,王健,赵国华.热成像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
控制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13,05:318-321.
[4] 覃华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方法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0,18:2140-2141.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