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0课一、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唐诗达到了中国诗歌的顶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谱写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情浓意厚,字里行间尽显真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出了无限的苍凉,________;“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将心中的诚挚情感抒写得________。
古诗词可以作为文章的调料。
我们在写作时,如能熟练运用古诗词,会让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甚至能起到________的作用。
朱自清先生常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古诗词,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便成为描写春风的典范。
古诗词中含有丰富的文章技法。
()。
多读古诗词,我们还会积累丰富的文化符号——意象。
意象是诗人主观形象的情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突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当然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情景下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情怀。
比如,“菊”常象征隐逸、高洁、清高,“莼羹鲈脍”常表达思乡之情,“梧桐”带着浓厚的衰飒悲凉之意,常用来表现愁苦、孤寂等情思……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使我们成为一个________的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扣人心弦痛快淋漓点石成金满腹经纶B.动人心弦痛快淋漓画龙点睛满腹经纶C.扣人心弦淋漓尽致画龙点睛锦心绣口D.动人心弦淋漓尽致点石成金锦心绣口C解析第一处,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动人心弦:指激动人心,也指非常动人。
句中用来形容诗句,应填“扣人心弦”。
第二处,痛快淋漓:形容欢快到了极点。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根据“情感抒写”可知,应填“淋漓尽致”。
第三处,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根据语境可知,应填“画龙点睛”。
第四处,满腹经纶:形容人很有政治才能或很有才学。
锦心绣口:形容文辞优美。
根据语境可知,应填“锦心绣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短短几句中有起承转合,也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B.它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而短短几句中也有起承转合C.它议论精警,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而短短几句中也有起承转合D.它短短几句中有起承转合,而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B解析“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从三个角度说明了古诗词具有的特点,“短短几句中有起承转合”是对古诗词结构技法的特别强调,因此,“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应在前,“短短几句中有起承转合”应在后,排除A、D两项。
比较B、C两项,“精于构思”“意象生动”“议论精警”三者,从诗文特点的角度看,分别对应“结构”“内容”和“感情”,这一先后顺序符合诗歌写作思路,排除C项。
故选择B 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
B.意象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突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C.意象是表现诗人主观形象的情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
D.意象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
D解析画线句有三处语病:其一,成分残缺,应在“诗人”前加“表现”;其二,搭配不当,“意象”与“情感”不搭配;其三,语序不当,“一种”应放在“突出”之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歌被称为“语言的经济”,就更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括最丰富的意义。
①使意到而言不到②以少量的语言③让微情妙旨④言尽而意不尽⑤寄之于笔墨蹊径之外A.②③④①⑤B.②⑤①③④C.③⑤①④②D.③④②⑤①C解析文段阐述了诗歌语言的经济性、意在言外的问题。
⑤承接③,表明微情妙旨是在笔墨之外体现的。
①讲的是笔墨之外的“意”的作用,④紧紧承接①,构成一种回环,充分论证“意在言外”这一手法的重要性。
结尾一句“隐括最丰富的意义”与上一句形成对比,所以第五处应该填写②。
故选择C项。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__①__离不开酒。
__②__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__③__唐代文人之醉酒,__④__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__⑤__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__⑥__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①②③④⑤⑥A 总是如果而/ 但是从而B 都如果/ 固然且因此C 可是倘若那么既/ 所以D 却与其所以虽然反而/B解析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古代文人墨客都离不开酒。
①处,根据前文的“无论”可知,此处表条件关系,故填写“都”或“总是”均可。
排除C、D两项。
②处,根据后文的“那么”可知,此处应填写与之对应的关联词“如果”;④处,根据后文“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展望”可知,此处有让步的意味,填写“固然”比较合适。
排除A项。
⑤处,根据前文的“不仅”可知,此处应该填写表递进关系的词语,比如“且”。
最后一句是对整段文字的概括,⑥处可以填写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如“因此”“所以”等。
综上,选择B 项。
6.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C解析A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渲染的是宁静的氛围,与西湖夏夜热闹的景象不够协调。
B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的是梅花,而下文描写的却是桂花。
D项,“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的是对情人的思念,不能用于形容母亲对游子的牵挂和思念。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之一: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等。
中国古诗中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太久以致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句诗家喻户晓,也是因为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景为天下游子共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无限启示,是人们在节物变换时常有的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勉励友人的高唱,又成为后代留别题赠的格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这类诗歌多数是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新鲜风格。
民歌本来大多就是人民的集体创作,表现的是当时个人还没有脱离民族生活及其旨趣的思想情感,因而“能代表一种民族情感”。
盛唐绝句取法于民歌的这一创作原理,同时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提炼出共同的民族情感,其语言之纯净,情韵之天然,体现了最高的诗应是最单纯、最概括并最富于启示的艺术本质,因而易记易诵,广布人口,历千百年之久仍能触动人心,又如才脱笔砚一般新鲜。
与这类表现人生共同感悟的作品同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其高峰也出现在盛唐。
山水田园诗不仅以高雅的艺术品格成为后世绘画、园林等各种艺术的审美典范,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天人关系的理性精神。
人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共处,是全人类在任何时代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因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于晋宋之际,因而自诞生之初,就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内蕴。
在老庄自然观的影响下,文人们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转有自己的规律,自然之道蕴含在天地山水草木的变化之中,而要观察自然之道,必须使心胸澄明,在清虚静默的观照中“坐忘”,遗落一切,心灵与万化冥合。
这就使山水田园诗形成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基本旨趣。
因此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是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
从南朝到唐代,与其他题材相比,山水田园诗的表现艺术发展得最为充分,而且解决了中国美学中的虚实、形神、意境、兴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中国诗歌确立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
尤其盛唐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气势壮阔,反映了繁荣开明的盛世气象,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给人以生活哲理的积极启示,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其成就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继的巅峰。
(节选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盛唐诗歌之所以备受青睐、流传甚广,是因为盛唐诗人们能概括人类普遍的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B.第二段引用不少盛唐名家诗歌意在表明在体察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作诗水平上,盛唐诗人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C.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体来表现普遍的情感体验,既体现了其师法民歌的学习精神,又体现了其打造自身风格的创造精神。
D.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为艺术的审美典范,其所具有的理性精神,对于今人观照现实、理清天人关系仍具现实意义。
D解析A项,原因分析不全面,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
B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文中引用盛唐名家诗歌的目的是探究中国古诗中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的原因。
C项,“以七言绝句体来表现……”错,这类诗歌的体裁不仅有七绝,也有五绝、律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