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解释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
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3.教育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
成某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
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2)教师个人成为这个专业的成员的专业成长过程。
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
5.教师发展学校:
(1)教师发展学校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进行的功能性建设,是使学校本身具有教师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
(2)教师发展学校是大学与中小学的
合作建设
(3)教师发展学校是在合作研究的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4)教师发展学校
——凝聚教育生命的绿色建设
6.道德: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
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和行为规范。
7.学校德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
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
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8.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
格等人创建的一种教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从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的一个阶段道德的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二、简答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第二凯洛夫等教育学的影响
第三教育学的多元化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3.教育的属性有哪些?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任何上活动的根本所在。
即:
1).教育是一种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
3.)在具体的培养人的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
3).教育自身的历史发展与继承
4.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者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核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受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理论假设。
(一)道德发展论(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1.)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2.)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二)道德教育论
1).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2.)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
6.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德育的重心从道德知识系统授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敏感性。
2).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通过课程和学科教学渗透道德影响。
3).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境性教材,为吸纳教育过程当事人(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体会留有余地。
4).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为主,从方法上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德育。
三、论述
1.结合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教育故事。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学校中运用认知性道德发
展模式实施德育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第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3.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现个人专业成长的。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2)教师个人成为这个专业的成员的专业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