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B)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C)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党的领导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C)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7.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8.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这就是说,(B)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9.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实践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1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B)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C.为俄国找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发展模式D.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12.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是(D)A.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B.各国社会发展阶段C.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D.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13.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A)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这表明(B)A.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工人阶级本身B.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C.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是其先进性的根本前提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15.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A.集体领导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民主集中制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D)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2.“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BCD)A.越是落后的国家越容易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顺利B.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C.社会主义革命客观条件成熟的程度对向社会主义过渡有重大的影响D.社会主义在比较落后国家的胜利必然带来一系列新课题3.下列哪些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ABD)A.南斯拉夫B.罗马尼亚C.奥地利D.匈牙利4.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CD)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CD)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BCD)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按劳分配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7.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ABD)A.经济基础不同B.阶级本质不同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D.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8.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历史联系的民主原则包括在(BCD)A.民主集中制B.服从多数意志C.主权在民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9.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BD)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B.历史文化传统不同C.指导思想不同D.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10.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ABCD)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C.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11.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ABCD)A.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阶级B.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C.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D.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1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ABCD)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13.1926-1927年初,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一年。
此时正值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莫斯科和整个苏联燎原般发展,国家经济全面开花,市场上商品丰富、品类繁多,商品、饭馆、咖啡馆随处可见。
邓小平在中山大学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大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丰富。
在此期间,邓小平还认真阅读和摘抄了苏联领导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许多论述。
这一段经历对邓小平后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启示。
邓小平与列宁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有许多相通之处,主要有(ABD)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放在首要地位C.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D.在多钟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14.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决定因素包括(ABC)A.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B.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C.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D.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待于充分论证15.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从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得到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有(ABD)A.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B.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C.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D.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2.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3.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能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论述题参考答案1.答:略。
2.答:(1)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五,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勾勒了未来社会的大概轮廓,但是他们并没有规定未来社会的各种具体制度和实施方案。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抄自己的理论,反对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准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但它是一种科学预测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实践中不能僵化地教条式地对待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要求和具体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3.答: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从社会变革的物质条件和实现变革的主观力量的统一来看,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在于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冲突。
但这是从“归根结底”意义上说的,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因素。
实际上,任何社会变革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而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阶级力量对比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
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