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课后答案1如何理解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②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⑤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时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3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应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4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必须通过物质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
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时,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正确的方法,了解事物的要素系统,把握事物的联系发展,辩证地看问题,避免认识中的片面性、绝对化。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2)矛盾具有普遍性,只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现阶段,我国及世界普遍存在这一矛盾,我国面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体现了我国政府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金融危机这一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各有特点,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与过去的金融危机不同,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不同,所以我国政府根据我国金融危机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适合我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政策。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我国政府做出这一政策既看到了金融危机的普遍性,又看到了金融危机的特殊性,做出的政策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可缓解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做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
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
这样,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做思想指导。
第二章课后题答案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5)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答:1、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由于主体认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人都拥有真理。
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坚持真理一元论,就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探索和发现真理,尊重真理按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有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
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
二者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
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
而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
真理和价值是历史的统一。
人们不可能一次穷尽真理,也不可能一次满足全部价值要求。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真理和价值。
总之,真理和价值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引导,并在二者的同一中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一,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第二,价值评价作为时间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他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第三,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制约着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者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