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仪文书范文

礼仪文书范文

礼仪文书范文篇一:礼仪文书概述章节名称:第五章礼仪文书写作课题:第一节概述课时:2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XX高电气班高热一班高热二、五班高热三、四班教学目标:1、了解礼仪文书的概念、分类、特点;2、礼仪文书的作用教学重点:1、礼仪文书的概念、特点;2、掌握掌握礼仪文书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到礼仪文书的重要性,端正写作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考勤二、导入课题:复习提问:计划三要素三、讲授新课:礼仪文书写作概述1、礼仪文书的概念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交流,有许多都是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的。

礼仪文书就是人们在各种礼节中使用的文体。

2、礼仪文书的适用种类礼仪文书的种类较多,按内容性质来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邀聘类:如聘请、聘书庆贺类:如贺电、贺信迎送类:欢迎词、欢送词祭吊类:悼辞、讣告演说类:演说词、开幕词题赠类:题词、寄予(1)礼仪文书的写作目的具有实用性礼仪文书较多地用于日常交际、应酬,既可以处理私务,也可以涉及公务。

礼仪文书主要以实用为目的,如书信、请柬、名片、启事、电报稿等,有直接的应用性。

写请柬就必须突出“请”的目的;写启事就应突出“启”的目的,把所启之事说明,让大家知道此事该不该自己办以及怎样去办。

所以,礼仪文书的写作者必须注意:只要有用可以写,而且只有有用才能够写。

在写作时应注重每一种礼仪文书的不同用处,即使同一类别,也应明确其中的细微差别,比如写书信,在称谓、敬语上应根据不同的目的与要求而有的放矢,切忌张冠李戴。

(2)礼仪文书的写作内容具有针对性由于目的实用,必然要求内容为其服务。

礼仪文书写作时要有明确的对象,要注意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学识、爱好、习惯、辈分等,如对书信、柬帖、题词等,一定要弄清所写给的对象的详细情形,甚至于情感、打算及喜好。

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才能使内容名副其实,写得恰到好处,贴切、确切、亲切、关切,并适当运用语气,像题词还要注重音韵节律,从而使整体内容达到谐调一致,烘衬文内主旨与直接目的。

(3)礼仪文书的体式约定俗成一般说来,礼仪文书虽不如公文那样有严格的体式规定,但在漫长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定式、体式与款式,各种礼仪文种都有自身的规范化体式。

由于这些规范,我们在写作时已把它当成基本的定式。

如书信先要有问候,后要有祝愿语;名片一般先写服务机关及头衔,再写上姓名(中间),然后写自己的地址、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

每一种基本体式,都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般就应以社会的变动与否为转移,在写作时既不能太随便,也不应墨守成规;既要熟识各种规范陈式,又要跟上时代步伐,适当地推陈出新。

(4)礼仪文书的书写形式具有文化色彩礼仪文书既讲究礼仪内容,同时也要能体现出它的文化内涵。

书写时不仅在文辞上,而且在书法款式、用笔用墨、书写印刷材料上要很有文化意蕴。

措辞要符合对象、场景、时令及情谊深浅等;书写款式要大方、自然、得体;用纸用料、笔墨颜色也很有讲究,既美观又符合实效用,并能从中体现出有关交际中的礼节、礼貌要求。

像写信函,以黑色笔墨为宜,不要用其他颜色,否则会不严肃,若以红色写信,就意味是绝交信。

在制作时,一般都比较讲究质地与硬度,还配以一定的装饰,以反映礼仪文书内在的文化涵养。

4、礼仪文书的作用(1)传递信息(2)促进文明(1)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礼仪文书没有其他如公文、专用文书那样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正规,大多只注意在称呼、语气、祝颂语方面的礼貌、礼节就可,具体写作中可用多种手法来表达,真是心之所思、兴之所至,均可自由发挥,叙事、明理、抒情、描写、评赞、议论任其使用,只要能准确、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即可。

(2)使用语体自由多样,心到笔随(2)礼仪文书的语体不受公文语体的束缚,白话、文言、文白相间均恰当。

礼仪文书是一种最能体现和反映作者个性与才情的文书。

(3)运用语言简洁精炼,顺畅得体礼仪文书的用语比公文要高,讲究语言的技巧。

用词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用语应精炼、准确,词意应通顺流畅、明快得体。

不论是称谓、敬语还是文内用语,都必须能以礼相待,文雅得当,彬彬有礼,不能放任、太随便。

要适合所述对象、所表之情、所达之意,起到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与体谅的作用。

(4)反映情感真挚恳切,情溢文中礼仪文书大多是从心底深入进行交谈,加深情谊,处处体现出相互之间的感情。

“无情不是好文章”。

动之以情才能使交往变得真诚、因此,礼仪文书的字里行间就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真挚情感。

常常一篇好的礼仪函电或致词,欢快时喜形于色,悲恸时催人泪下,庄重时令人肃然。

情溢文中是礼仪文书的根本要求。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重点理解礼仪文书的概念、三个主要特点,掌握礼仪文书的四个写作要求。

五、布置作业P218第1、2题板书设计:礼仪文书写作概述篇二:重视礼仪文书的讳饰重视礼仪文书的讳饰讳饰是一种修辞方法。

讳,是避忌、隐瞒,对有的事情不敢说或不愿意明说,改用一种浑漠的说法去掩盖;饰,是掩饰、美饰,为避开犯忌的话,改用别的话来装饰美化。

所谓讳饰,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出这种事物,而用另外一个说法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讳饰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审美文体中的运用自不待言,在应用文体特别是礼仪文书写作中的运用,也是自古有之。

《公羊传?闵公元年》中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为什么呢?“恐犯忌而干讳”。

可见,在古代,人们在讲话和写作时就十分重视讳饰的运用。

这种习惯或者传统传承至今,一直受到重视,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忌讳虽然极多,当临到祝福的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万不得已,就用一种替代的隐语”。

他也承认讳饰在实际运用中的必要性。

人们讲话,或者写作礼仪文书,是有目的的,要么是为了交流信息、沟通情况、促进了解,要么是表达情感、增进友谊。

如果用词、用语不当,“犯忌而干讳”,就会因语害义,适得其反,小则可能伤和气,陷入尴尬,大则可能影响国家、国际事务。

因此,在讲话和撰写礼仪文书时,必须注意讳饰的运用,以求最佳表达效果。

一、谨诚讳饰,满足人类渴望受尊重的心理需求渴望尊重,是一种荣誉感,是人类的高层次情感追求。

这种荣誉感引导人们在人格、品行修养方面不断上行,进而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在讲话和写作礼仪文书的过程中,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既是给予德高望重者应有的敬仰,也是对社会其他成员的激励:不是人人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吗?但只有自己成为“尊者”,才能得到尊敬。

例如:①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这是卫律诱降苏武时所说的话。

原本是说你苏武如果像我一样归顺匈奴,也就会像我一样安享荣华富贵。

但如果你不投降,白白死了,又有谁知道你呢?可是卫律不明说“白死”,而是说“空以身膏草野”(白白地把自己的血肉给草原做肥料)。

班固援引卫律的原话,自然是为贤者(苏武)讳;卫律为苏武讳,也大有深意。

卫律生长于汉,任汉使,后降匈奴,虽然享有高官厚禄,但“叛臣”的耻辱在历史上是永远也抹不去的。

对此,他骨子里是深深的自卑和哀叹,因为他永远地失去了世人的尊敬。

因此,对苏武,他既嫉恨,又敬佩。

嫉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敬佩则是不自觉的、潜意识的。

于是,对苏武就有了关于“死”的讳饰。

这里的讳饰,反衬出苏武高贵人格的力量,也是对人类道德选择的一种潜在导向。

生命短暂,死亡永恒,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大多数人对死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所畏为忌,所隐为讳”,对死亡的讳饰因此产生。

尤其是对尊者、贤者,更是如此,因为人们对他们敬爱、敬重有加,对他们的逝世深怀惋惜、痛惜,不忍心也不愿意直说“死”。

例如:②致许遐女士的唁电(略)是女作家丁玲为鲁迅逝世给许广平的唁电。

鲁迅是中国人民包括作者所十分崇敬、景仰的人,他的逝世,正如文中所说,是“几十万的青年骤然失去了最受崇敬的导师”,是这世界上殒落了一颗“中国最光荣”的巨星,作者因此而“非常伤心”。

但满篇痛悼情,却未见“死”字面,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敬重,同时对未亡人也是一种尊重和慰藉。

这种讳饰在唁电、悼词、慰问信等礼仪文书中运用得较多,例如:③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例③的“以身殉职”,用得十分贴切,即起到了讳饰作用,又说明了白求恩大夫逝世的原因――为了革命工作,同时也肯定他的死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纪念的。

④伯承久病,终于不治。

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

他的辞世,使我至为悲痛。

(邓小平:《悼伯承》)“终于不治”、“辞世”的讳饰,显示了作者的深厚文化素养,既为贤者讳,又深表惋惜,作者多么希望伯承同志病而能“治”,希望他此番远行只是“辞”别,盼望他有朝一日能回到战友和亲人们之间。

从上述这些运用讳饰的范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去者的敬意和对后来人的激励。

亲情是人类生活的首要部分,尊敬和保护亲者、尊长是人类普遍认同的伦理,因此,为亲者讳也是讳饰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礼仪文书写作实践中亦受到人们的重视。

例如:⑤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李密:《陈情表》)这段文字有两处为亲者讳,一是为父亲讳――不说父“死”而说“见背”;二是为母亲讳――“舅夺母志”。

李密(224―287)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晋武帝征召他入朝为官,他因祖母年迈无人奉养,辞不应命,但朝廷不许,催迫甚急,于是上《陈情表》以表心迹。

“舅夺母志”,是说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志之节,即迫使其改嫁。

这是作者为母亲讳饰。

因为封建时代,出嫁的女子须从一而终,夫死改嫁被认为失节。

对母亲改嫁一事,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为自己自幼失去母爱而悲哀,对母亲的离去并非毫无怨尤,但毕竟是母亲给了自己生命,他体谅母亲的难处,竭力维护母亲的名声。

李密的苦衷十分令人同情。

在李密所处的时代,“孝悌”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首要道德,他文中恰切的为亲者讳和所表现的对祖母的反哺深情,感人至深,甚至触动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这不仅使他赡养祖母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且使《陈情表》流传至今,成为文情并茂的应用文典范。

二、巧妙讳饰,艺术地处理国际事务讳饰,有时表现为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但并不晦涩难懂,其所表达的意思、意义,要么讲者、听者双方心知肚明,要么众所周知。

之所以采用讳饰,是因为情境需要,这在写作有关国际事物的礼仪文书或讲话时表现得尤其突出。

例如:⑥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