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艺术赏析.

建筑艺术赏析.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 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泰姬陵:全称为“泰吉· 玛哈尔陵”,又译泰姬玛哈,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在今印度距 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 (Agra)城内,亚穆纳河右侧。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 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 芭奴而建立的陵墓,被誉为“完美建筑”。它由殿堂、钟楼、尖塔、 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2007年7月7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埃及金字塔(Pyramids)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 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 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 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
罗马斗兽场: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
他特别主张回复到20年代荷 兰风格派和勒· 柯布西耶倡导 的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变化, 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 建筑空间和体量。
迈克尔· 格雷夫斯
• 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同时也是 一位工业设计师。格雷夫斯首先以 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 画,而不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 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 有人认为,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 的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迈克尔· 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 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 义的代表作。 格雷夫斯是个全才,除了建筑,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涉足用品、 首饰、钟表及至餐具设计,范围十分广泛。
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
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 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 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 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从外观 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最大直径为188米, 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
巴黎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
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 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 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 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与卢 浮宫有关的电影有《卢浮魅影》等。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 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 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 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 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 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 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 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 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 高38米,直径32.72米, 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 结构,没有大梁 长檩, 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 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 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埃菲尔铁塔:1887年1月28日,埃菲尔铁塔正式开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时,
夏季每天工作13小时,终于,1889年3月31日这座钢铁结构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尔铁塔 的金属制件有1.8万多个,重达7000吨,施工时共钻孔700万个,使用铆钉250万个。由于 铁塔上的每个部件事先都严格编号,所以装配时没出一点差错。施工完全依照设计进行, 中途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可见设计之合理、计算之精确。据统计,仅铁塔的设计草图就有 5300多张,其中包括1700张全图。 建成后的埃菲尔铁塔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终是 全世界最高的建筑。如今,铁塔上增设了广播和电视天线,它的总高已达320米。
塞普 .迈耶
•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 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 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 杂多变,轮廓生动。R. 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 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 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 有一扇形中庭,内部空 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 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比萨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 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 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 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 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
瓦尔特· 格Βιβλιοθήκη 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 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 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 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 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层,连 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 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 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 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 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现了“包 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 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 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 校的教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 的影响
理查德· 迈耶
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 白色派的重要代表。
• 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 的理论为基础,他表面材料 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 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 俗。他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 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 系。在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 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 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 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语 汇,并重新组合于几何空间。
罗伯特· 文丘里
罗伯特· 文丘里的作品与著作与 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功能主 义主流分庭抗礼,成为建筑界 中非正统分子的机智而又明晰 的代言人。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 年)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他反对密 斯· 范· 德· 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 秃”。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 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 喻性。于是过去认为是低级趣味和追求刺激的市井文 化得以在学术舞台上立足。
• 皮亚诺注重建筑艺术、技术 以及建筑周围环境的结合。 他的建筑思想严谨而抒情, 在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方面, 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皮亚诺 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实现 了人、建筑和环境完美的和 谐,并以热诚的态度关注着 建筑的可居住性与可持续发 展性。
菲利普· 约翰逊
• 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 • 约翰逊的早期作品明显受 密斯· 范· 德· 罗的影响;50 年代中期开始由密斯风格 转向新古典主义。
帕提农神庙: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坐落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 长方形建筑物,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庙。这 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 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巴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
勒· 柯布西耶的简介
• 勒·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0.6-19658-27),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 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 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 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 的旗手”。他和瓦尔特· 格罗 皮乌斯(Walter Gropius )、 路德维格· 密斯· 凡· 德· 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 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 的主要代表”
路德维希· 密斯· 凡德罗
•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 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 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 筑师密斯· 凡· 德· 罗和菲利 普· 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 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 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 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 这种倾向的代表。
路易· 康
•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 康发展了 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 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 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 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 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 开创了新的流派。他在设计中成 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 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
伦佐· 皮亚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