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山旅游心得体会

黄山旅游心得体会

黄山旅游心得体会篇一:《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从《邓小平登黄山》看旅游业兴起电影《邓小平登黄山》表现的是1979年7月,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克服交通不便等因素,徒步登上黄山,以其深邃宽广的战略眼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见微知著的伟大智慧,放眼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亲手拉开了黄山乃至整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大幕。

电影中我记忆深刻的几个镜头是:1、当年黄山门票5元,而现在要230元,是当年的46倍。

2、当年小商贩卖到山上的茶叶蛋元10个,而现在要元1个,是当年的10倍。

3、而当时最贵的单卡录音机要96元,现在已被淘汰。

与之功能相近的复读机最便宜x宝上只要69元。

从中可以看出价格增涨最快的还是旅游业。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对推动中国旅游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仅拉开了黄山发展旅游的大幕,其关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论述,更是首开了我党历史上旅游理论的先河,是中国旅游业的立业之本、发展之纲,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高科技电子产品不断涌现,更新的快,价格也趋于平稳。

而老祖宗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却是越沉越贵。

当年邓小平登黄山没有索道,只能徒步,用了四天时间。

登顶后指示:可以引进国外索道。

如今黄山风景区已有三条旅游观光客运索道。

不仅黄山有索道,国内很多以山为景的风景区都有了索道,游人可以省时省力的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邓小平“黄山谈话”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走出家门去看看成为大多数的共识,旅游再也不是外国人、79年穿匡威帆布鞋的复旦大学生的专利。

而成为普通老百姓生活方式。

****分公司20XX年8月10日篇二:公司组织旅游感受公司旅游感受张淑霞基建二部四月的早上,空气中透着春天的温润,沁人心脾。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一辆旅游大巴载着满车的欢声笑语从烟台向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行去。

期盼已久的公司旅游终于开始了。

此时车中坐着的同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心情也是无比的轻松愉悦。

大家脱去工装换上舒适的运动衣,更显年轻活力。

一路上大家吃着零食、聊着天、听着音乐、玩着游戏,让这14小时的旅程变得不那么疲乏。

此时我们这个大家庭更显其乐融融,觉得每个人都那么的亲切、可爱。

我们一路南下,北方和南方景致的差别也显现出来。

用“豪放”和“婉约”这两个词来形容南北的景色,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

不同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

江南是有那“小桥流水、古道西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别致。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连冬日也是充满着温馨。

到安徽地界后、透过车窗。

公路两边绵延不断的山从身边擦过,满眼的绿色葱葱、嗡嗡绿绿。

茂密的植被把整个山覆盖,不放过一片土壤,让你觉得除了空气没有别的东西能够侵入。

那白墙、黑瓦、马头墙的典型徽派建筑也随之映入眼帘。

白色的小楼镶嵌在碧绿的小山上,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那种完美的契合,美得像一幅画,百看不厌。

这阴雨的天气,霏霏的细雨让宽阔的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

雾中若隐若现的撑起一只小渔船。

不禁让人想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

江南如歌、江南如酒、江南如诗、江南如梦,江南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

这时有同事发出“真想住在这!”的感慨。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如韦庄这样写他对江南的感受。

人人都说江南好,而来到这儿的游人却只想跟江南慢慢变老。

看来这样的江南情结,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此时,14小时的车程不再是一种煎熬,而是一种馈赠,因为它慢慢展开了一幅从北向南的中国风景画,迤逦无比。

但让我更想不到的是,后面的旅行更是精彩纷呈。

到安徽汤口后,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了黄山之行。

乘景交时,那几个180度的大转弯着实让我们刺激、紧张了一把。

山下的竹子也很吸引我,以前见到的竹子都是园林里的装饰性的小竹子,而这里的竹子长得特别挺拔,只有这样的竹子才能用来形容清风傲骨的气节吧。

登山的过程很累,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更加强了我们那种锲而不舍的毅力。

汗水和雾水打湿了头发、湿了衣服,也浑不在乎。

周主任和初总登山的劲头十足,体力和耐力一点都不亚于我们,让我心里很是佩服。

当然登山的过程也不忘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把每个美丽、精彩的瞬间都收进了镜头里,留作纪念。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直至身临其境才能深刻的体会其中感慨。

我此时也被黄山的美景收服。

苍翠的松树姿态婀娜,峭立的石壁岿然而立。

从山上往下看,白茫茫的徐徐雾升起,于是一座座山峰像害羞的姑娘般遮起了面纱,让人不能看的真切。

那浩瀚的云海,白的一尘不染,仿佛真的有仙气似的,更让你觉得像置身于仙境。

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迎客松、百步云梯、一线天、鳌鱼洞、天海、光明顶. . . . . .每一处都或惊、或奇、或险、或叹。

美不胜收,让你流连忘返。

坐完索道,大家怀着对黄山的赞美之情奔赴下一站。

第三天的目标是绩溪龙川景区和宏村。

通过旅游,一方面是让我们见识祖国及世界的优美景色。

另一方面就是要学习,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增长见闻。

这两个景区都是有历史、有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村子依山傍水,小桥流水,河水清澈,水中的石子粒粒可见。

水边浣衣的妇人更是这风景中的风景。

在这里看宣纸制造、观宗祠、赏竹刻、品小吃都让我们乐此不疲!来到宏村,在这写生的人比比皆是,这足以说明了此处的胜景是多么引人入胜。

仿佛置身于画中,让你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水环着村子,村子倒映在水中。

相互衬托,衬托出一幅水乡油墨画。

村子中亦环着水塘,门口即流着细水。

那狭长幽深的小巷散发出一种静谧,让你不忍打破它的宁静,此时你是否想起了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想着是否会有丁香一样的姑娘出现呢?当你进入院内,单凭你的知识见闻是不够的,听导游的讲述,你才发现,原来这院内的边边角角也有讲究和寓意,每个镂空的花纹、每一幅雕刻都一个寓意,都寄托着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导游的能说会道也让我们叹服了一把,语言妙趣横生,引来一阵阵的笑语。

也给这一站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随后,我们来到了曾有无数文人墨客驻足过的秦淮河畔。

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河畔的石壁上秦淮河,这是一个积淀了太多故事的地方。

我们的旅程也在这桨声灯影里结束了。

旅游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大家的欢声笑语依然回荡在耳边。

这次旅游给了大家一次相互了解、彼此熟悉的机会,在过程中也看到了大家在生活中的另一面。

工作中我们追求严谨、一丝不苟。

但在生活中我们有着永远年轻的心态去享受生活。

我们爱工作、也热衷生活。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公司组织旅游是工作和休闲的一次很好的衔接,一次身心的放松是为了重新积聚力量投入日后的工作中。

整个过程之所以这么圆满,这与领导的细心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是分不开的,从选团、定路线、采购食物。

每一个细节都考虑的周全,才让大家玩的舒心尽兴。

旅游归来,让我们对公司更增加了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

我喜欢这个公司、喜欢这个大家庭!篇三:旅游经济发展培训班心得体会旅游经济发展培训班心得体会 -----从广德农家乐谈起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XX年3月18日至23日参加了为期6天的县旅游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

培训班采取浙大教授授课和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融资、旅游品牌营销与策划等专题,并就广德县如何培育旅游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做了探讨。

通过学习,感到我县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层次不高,特色不明显。

农家乐不是农业文明的简单堆砌,而是农耕文明的沉淀和展示,是农村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浓缩和升华。

而农民的思维特征是实用性强,重模仿、轻创新,经营理念雷同,方式单一,体现在庭院样式、室内陈设、菜肴品种等都比较相似,缺乏个性化色彩。

同时,受文化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局限,他们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绝大多数仍处于简单的“农家吃”水平,甚至连观光、采摘等较低层次的活动也无法开展,总离不开“换个地方打牌、换张桌子吃饭”的模式,顾客重游率很低。

二是科学发展意识不强。

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景区的内涵和品质,而乡村旅游首先依赖于硬件环境来吸引客源。

农家乐大多建在离城市较远的农村或农地,这也是吸引城里人前往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部分农家乐在吸引人气带旺财气的同时也污染和破坏了附近的环境,而旅游设施的修建也挪占了大量基本农田。

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游客来了根本体会不到淳朴自然的山水风光,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是经营不够规范。

经营小型农家乐虽然所需场地不大、人员不多,但它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卫生、安全、消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而我县除了主要的几大山庄外,其他农家乐一般是以家庭式经营为主,从业人员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知识,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

同时,农家乐管理涉及到农业、旅游、工商、卫生、消防、公安、环保、文化等多个职能部门,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扶持、规范这一新兴产业,目前还未形成较为健全的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发展不规范、服务不规范、监督不规范的现象。

针对我县农家乐休闲旅游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加强四个结合:一是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相结合。

中央有关文件强调,要“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

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俗表演项目和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

由此可见,农家乐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着力点,其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对我国农业文明中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保护和提升。

可以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农村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包装、优化,不断赋予乡土人文新内涵,促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农家乐的吸引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二是资源开发与合理规划相结合。

旅游业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科学发展有着一致性。

环境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更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生命所在。

经营者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主动自觉地去保护、美化周边环境,将自身发展与环境发展结合起来,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谋求旅游业的一时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