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科学地界定并选择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方式,既是个几乎争论了上百年的问题,又是个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征途中的里程碑问题。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最佳配置资源的初始本义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财富。
至现代,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都广为拓展,主要是指“用来生产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的东西或劳务”①。
不仅包括天然资源,而且还包括资本、人力资源等。
从资源能否自由取用的角度,可分为经济资源和非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是稀缺的,不能自由取用,具有非零价格。
非经济资源,如空气,极为丰富,以致人们不必付费即可自由取用。
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不能满足所有的需要和欲望,社会必须对其选择配置方式,实现最佳组合。
所以,经济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研究如何配置资源以达到最佳组合。
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资源,当然首先是经济资源,至于非经济资源,也将随着清除污染、净化资源而逐步纳人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之所以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只有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率,才能取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
首先,经济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
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是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过程,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是人们改变自然界现存经济资源形式、形态,实现其最佳组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
由于经济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不可能靠无限度地增加资源投人来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而只能靠提高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从而取得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有效利用现有经济资源其实质也就是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
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是在技术水平一定的静态条件下,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尤其由现有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来决定。
对微观经济来说,当技术不变时,人、财、物等资源向有实力、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流动,从而通过对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对区域经济来说,当技术不变时,人、财、物等资源按专业分工、取长补短的要求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也就成了提高区域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所在。
对宏观经济来说,在技术不变时,按客观比例要求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就成为决定宏观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导因素。
二是在技术水平发生变化的动态条件下,采取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决策,是适应现代经济要求的包括技术资源在内的深层次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因而是现代条件下决定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
最后,通过经济资源优化配置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一种社会制度优越于另一种社会制度的最主要标志。
正如列宁所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②由此得出结论: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最根本的原因是来自于经济,它们没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经济资源最佳配置方式的选择经济资源要由一定的经济体制去配置。
在社会范围内,这种一定的经济体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说也就是与其相适应的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制度。
也就是说,在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体制的制约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
为此,就要建立一定的经济体制;而一种经济体制是否可取,就看它是否能够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
所以,经济资源最佳配置方式的选择,集中一点上就是选择一种有效实现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当代可供选择的两种不同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
前者是靠客观的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后者是用主观制定的计划在经济活动主体之间配置资源。
问题在于,两种方式相比较那一种是高效率的。
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之前的设想是计划经济方式具有高效率。
马克思设想的基本思路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是“私有制—商品—市场”。
私有制把社会生产分割为许多分散、独立的私人企业,各个企业之间只能由市场来联结。
因此,全社会是市场调节,价值规律起自发调节作用。
这会造成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社会主义条件下是“社会所有制—产品—计划”。
社会所有制使社会生产犹如“社会大工厂”,社会运用资源就如同鲁滨逊运用自己的肢体一样自如,计划取代了市场,成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
这会形成生产按比例和社会资源的节省。
列宁在马克思设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更明确地把其分别认作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他说:“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
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
”③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初期,开始进人了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框架内逐步引人市场的阶段;此时的经济实践也表明,计划经济是高效率的。
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军事共产主义造成巨大经济困难的实践,提出了新经济政策:“转向市场的经济形式。
”从30年代起,在苏联建立起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及以后,斯大林曾对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设想进行了某些修正,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引人了某些市场的作用。
正是这种情况下,苏联在卫国战争前的紧急状态下和战后恢复时期GN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 4 %-6: 3%的速度,超过了当时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
当时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计划经济显示出相对于市场经济的高效率。
进人6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下降,效率降低。
技术进步放慢,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从此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经济改革的要求,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各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所面临的选择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市场经济。
究其原因,主要有理论的和实证的两方面。
理论根据集中表现为:第一,市场经济是属于经济运行范畴、而不是属于社会经济制度范畴。
市场经济,从其存在形式来讲,是指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一般商品经济形式,反映的是商品社会化问题;从其配置资源的功能来讲,是指与计划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体制,揭示的是优化生产要素组合、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方法问题。
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讲的市场经济,都与社会经济制度是两1}事情,他本身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是中性的,只能姓“市”。
由此决定了它不是区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标志和尺度,它既可以依存于私有制,也可以依存于公有制;既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因为:首先,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化生产的必经阶段。
市场经济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同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摧毁封闭、落后和保守的局面,扫除一切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凝固状态,把社会推向前进。
因此,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而且是必经的阶段,只有出现这样一个新的生产方式并有了高度发展,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向更高阶段过渡。
另一方面,从社会的物质基础来看,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同样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阶段而进人社会主义社会,但不可能超越发达的市场经济阶段。
因为离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便不能造成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没有赖以依存的物质基础。
其次,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在于市场经济。
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采用。
商品生产的发展,会形成普遍、频繁和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在这种商品交换中,评价一切商品生产经济活动成果的尺度就是价值。
价值面前人人平等。
各个商品生产者为了使自己的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总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效率,而效率提高最根本的是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各个商品生产者都追求以技术取胜的结果,就推动了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新技术的出现,又必然引起新的社会分工。
这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概莫能外。
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都不可能拥有它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技术,而要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都必须在发展市场经济基础上,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已不可避免地成了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进步的源泉。
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是社会生产力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能推动对先进科学技术的采用,提高.劳动者的智慧和才能,提高企业的活力,从而达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
这一切充分表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必经的发展阶段。
再次,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建设现代化的任务,尤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更为繁重。
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市场经济。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必须通过“补市场经济课”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出发点,中国尤为甚之。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仅存在着发展市场经济的一般性需要,而且更有其特殊需要。
很显然,如果市场经济在中国继续停留在低水平上,那么既谈不上实现现代化,也谈不上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
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发展市场经济的途径,才能推动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
实证根据集中表现为:第一,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由比较有效逐渐转变为低效,进而阻碍了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市场取向改革实践显示了市场经济体制对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的客观优势,从而推进了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