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详案
顶兴学校陈志奎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教学难点: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才艺展示:
故事《嗟来之食》
《檀弓下》有个《嗟来之食》的故事,似乎更为人熟悉。
有一年,齐国闹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好心人,在路边预备了食物救济饥民。
有个汉子有气无力地走过来,黔敖左手捧着饭,右手端着汤,招呼说:喂,来吃吧!那人抬眼看了看,说:我只因不接受这种傲慢的赐与,才饿到这步田地!黔敖自知理亏,跟在后面道歉,那人始终不肯吃,终于饿死在路旁。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经学家戴圣所编,是一部战国至秦汉间儒论著的汇编。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旨:______ ②虽有至道
..至道:____
③教然后知困.困:______ ④然后能自反
..也自反:____
⑥学.学半学:______
⑤教学
..相长.也教学:____ 长:_______
难考答案:
①味美②最好的道理③困惑④自我反思⑤教与学;推动、促进⑥同“敩”,教导
三、课前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四、文学常识
1、题目解说: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正义》
2、作品介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经学家戴圣所编,是一部战国至秦汉间儒论著的汇编。
五、初读课文:
1、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货恶.(wù)男有分.(fèn)
2、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齐读课文
六、翻译课文: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行:施行。
③为:是,表判断。
④与:通“举”,选举,推举。
⑤修:培养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①不独亲.其亲:以……为亲;指父母。
②不独子.其子:以……为子;指子女
③壮:青壮年。
④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⑤孤:幼而无父的人。
⑥独:老而无子的人。
⑦废疾:残疾人。
⑧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⑨归:指女子出嫁。
译: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恶(wù):憎恶。
②藏:私藏。
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①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②闭:杜绝;兴:发生③作:兴起
④故:所以⑤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⑥闭:用门闩插上⑦谓:叫做⑧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译: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七、课文分析: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明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艺术地再现。
两者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
八、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