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级卫生经济学5 2015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
高级卫生经济学5 2015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
上说,医改的上述口标和方向都是 值得肯定的,其实现逻辑也基本合理。然 而七年后的今天,从实践情况来看,改革 并不尽如人意,“十二五”规划和医目标 不仅没有实现,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 倒退。以下将结合2014-2015年的政策进展 以及医疗卫生数据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1
总体来看,这期间各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 继续加大,在卫生资源方面,无论是各类 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床位数,还是卫生技 术人员数,都依然呈现上涨趋势;而总的门 诊人次数和人院人数也都在上升。这说明 医疗服务资源进一步增长,人们的医疗服 务需求进一步释放。
17
历年来,各级医院的服务量情况也反映出 类似的趋势。如图3所示,三级医院的增长 最为迅速,二级医院次之,一级医院原有 服务量就不高,医改以来更是没有变化。 此外,从医院医师的工作负担来看,2014年, 三级医院医师日均担负的诊疗人次和住院 床日分别是8. 4人次和2. 8日,二级医院是7. 2人次和2. 7日.一级医院是6. 5人次和1. 9日。
32
33
最后单看药品费用,如表6所示,2008年以 来药品总费用持续上涨,药品费用占卫生 总费用的比例却并没有显著下降。也就是 说新医改以来,控制药费上涨并没有取得 实质性效果。2014年公立医院的次均门诊费 是221. 6元,其中药费是109. 3元,占49.3 %; 人均住院费是8290. 5元,其中药费是3187. 1 元,占38.4%。
23
24
上述统计口径是按照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 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的三类划分法。实际上,国际通 用的是政府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的两类划分法, 如果按照这种国际通用的方法,历年来的中国卫生 总费用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以 来,政府和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是比 较稳定的,并没有继续呈现此长彼消的趋势。 从国际情况来看,2011年中高收人国家卫生总费用 占GDP比例的平均值是5.8%,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 总费用的比例是56. 62%,也就是说,中国的情况已 接近中高收人国家的平均水平
25
26
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费用趋势变化不大。 如表3所示,2014年,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 用比上年增长了6. 59%,人均住院费用比上 年增长了5. 47%。 尽管2011年以来药费在次均门诊和人均住院 费用中的比例都在持续下降,但降幅有限。
27
28
与医院的情况类似,如表4所示,2014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次均门诊费和人均住 院费用的上涨趋势明显高于前两年,药费 占比则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乡镇卫生院的 费用上升趋势变化不大,药费占比略有下 降,但下降趋势在放缓。
20
然而,尽管非公医疗机构的各项资源绝对值在 持续增加,但是如表1所示,以医院为例,跟 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服务量的所占比例依 然很小,其病床使用率更是远远低于公立医院, 过去的四年都没有太大起色。就非公医疗机构 整体而言(包括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 诊疗人次数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23. 1%下降到 2014年的22. 1 %,出院人数所占比重从2010年 的6. 2%上升到2014年的9. 9%。其中民营医院 所占比重都在上升,而非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所占比重都在下降。
8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尤其强调 全科医生的培养,并逐步试点建立“家庭 医生”制度;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落实 “分级诊疗”制度,尽量使患者“首诊在 基层”,使基层医疗机构扮演“健康守门 人”的角色,从而引导患者有序就医,缓 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并提高患者就 诊满意度。
9
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确定的近期阶段性目标 是,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 可及,服务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卫生总费用 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 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人占 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 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 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 解”。
6
其次,“看病难”问题主要是因为优质的 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医院,基层医疗机 构不仅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医疗需要,而 且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都过分重视医疗, 同质化严重,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需求无 法满足。因此,解决问题的基础是通过 “强基层”转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 和模式,包括:
7
建立“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由各级政府 承担全部筹资责任,向所有城乡居民免费 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尤其是向老年 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精神病 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以适应 中国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改革基层医 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主要通过“收支两条 线”的方式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 和医务人员的基本收入,并使其将工作重 心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
18
19
再看按经济类型分的医院服务情况。新医改以 来,中央出台了一些重量级文件支持“社会办 医”(如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 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如果单看民办医疗 机构本身的话,其医疗资源一直保持着快速增 长。相比2013年,2014年民营医院在数量上增 长了10. 9%,但是低于2013年15. 6%的增;2014 年非公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了16%,也低于 2013年19%的增幅;2014年非公医疗机构人员数 增长了6. 2 %,但低于2013年的7.3%
12
但是这两方面的增长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看 病贵、看病难”问题的缓解呢?接下来我们需 要更加仔细地分析一下两方面的数据:一是针 对“看病难”问题,各类医疗机构的服务情况 是怎样的,尤其是中央政府特别强调的“强基 层”和鼓励“社会办医”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推 进?二是针对“看病贵”问题,卫生费用情况 如何,卫生总费用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个人的 医疗负担是否降低,所谓“破除以药养医”在 多大程度上实现?
21
22
201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35378. 8亿元,比 2013年增长11. 7%:人均卫生总费用2586. 5元;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是5. 56%,跟2013 年持平。其中政府卫生支出10590. 7亿元, 比2013年增长10.9%;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 费用的比例是29.9%,从2012年开始这一比 例几乎没有变化。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1745. 3亿元,比2013年增长9. 5 %;个人现金卫生 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33.2%,比重较2013年 下降0. 7个百分点(见图4)。
13
从历年各类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上看,如图1 所示,尽管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直占多 数,但是在发展趋势上,却是医院的上升速度 更快。而且2014年,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基层 医疗机构的服务比例从59. 1%下降到57.4%, 而医院相应地从37. 5%上升到39.1 %。住院服 务更是如此,如图2所示,2009年医改以医院 的住院服务量迅速上升,而基层医疗机构的住 院服务量则基本保持稳2014年,医院提供了75. 2%的住院服务,而基层医疗机构只提供了20%。
主讲人:陈永聪
作者:房莉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 究所副研究员。 发表时间:2016.3.19.
关键词:分级诊疗 全科医生 药品价格 改革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2
通过回顾过去五年的数据趋势,本文发现,尽 管医改的目标和方向都值得肯定,其实现逻辑 也基本合理,然而从实践情况来看,“十二五” 规划和医改目标不仅没有实现,而且在某些方 面甚至存在倒退。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之初在 缓解“看病贵”和“看病难”的两项改革思路 上,均开错了基本“处方”,即“基层医疗机 构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是目前改革陷入 困境的基础性原因。从2015年改革进展看,这 两个问题已被认识到,且被予以充分重视。但 是如果这两张“处方”不“重开”,依然不能 扭转改革无效的趋势。
5
首先,“看病贵”问题主要是由政府筹资不足 以及现有公立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机制造 成的。因此一方面,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县级 公立医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 通过“建机制”形成合理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 以阻断“以药养医”,从而遏制卫生总费用快 速上升的势头;另一方面,增加政府对公立医 疗机构和医疗保障的投人,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使其覆盖全部人口,并且逐渐提高医疗保险的 报销比例,实现“保基本”的目标通过这些手 段将城乡居民的医疗负担降下来。
29
30
从2015年的数据看,2015年1-5月,全国三 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276. 5元,与上 年同期比较,按可比价格上涨3. 0%;二级公 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182. 7元,按可比价 格同比上涨3. 3%。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人均 住院费用为12536. 8元,与上年同期比较, 按可比价格上涨2. 9 %;二级公立医院人均住 院费用为5320. 6元,按可比价格同比上涨2. 2%。
3
2009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医药体制改革。 2015年是改革的第七年,同时也是“十二五” 规划的收官之年。尽管新医改启动于“十 二五”规划之前,但是2011 -2015年是医改 关键的五年,目前的形势既为“十三五” 规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更 多的挑战。
4
这次新医改在改革规划中定位于健康本位,对整个 卫生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改革明确了“人人享有基 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总口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这一目标得到强调,进一步明确为“要坚持为人民 健康服务的方向”。改革是由日益严重的“看病贵、 看病难”问题引发的,因此将新医改的核心目标进 一步分解,我们可以理解为改革要实现两个具体的 子目标:目标之一是解决“看病贵”问题,恢复医疗 机构的“公益性”,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 性;目标之二是解决“看病难”问题,这个问题不仅 包括增加服务的供给,而且包括适应人口结构和疾 病谱的变化,转变卫生服务模式,由过去的“疾病 治疗为中心”转向“健康管理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