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电影理论
5.1 核心讲义
一、中国电影理论
(一)影戏理论
1.影戏
(1)形成
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常称为中国电影传统或“影戏传统”。
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这种传统被称为“影戏”。
(2)创作风格
“影戏”的创作风格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初期主流。
“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
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2.影戏理论
“影戏”理论不同于西方某些逻辑严密的电影理论,基本上散见于各种电影评论、创作经验谈和关于电影创作技巧的论述之中。
(1)早期
①早期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复制而是强调教化功能。
②注重对情节和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以戏剧化的冲突原则为
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电影叙事的标准。
③常在善恶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正义告终。
(2)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电影创作在注重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的经验基础上,继承发展影戏传统,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就是在创作中更多表现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
(3)40年代
①进步电影的主流在对待电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上继承了影戏的电影传统,进步的电影家把电影作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揭露了丑恶的社会现实,教会人民仇恨。
②叙事成为直接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表意手段,是影片结构的核心,于是从社会政治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化叙事为核心,成为一种叙事技巧。
(4)80年代
“影戏”努力探寻电影与戏剧携手或联姻的内在动因和历史渊源,探讨这种结合在中国电影早期本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阐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电影美学形态和艺术传统的独特内涵,开阔了中国电影史学的理论视野。
①基本特征
“影戏”理论从内容表现的具体功能出发,而不是从影像和镜头等影片的具体构成元素出发把握电影。
叙事本位的观念是影戏理论的核心。
②双层结构
影戏理论由“双层结构”的理论框架构成:外层是一个“带有浓厚戏剧化色彩的技巧理论体系”,深层则“孕育着一种从功能目的论出发的电影叙事本体论”。
(二)软性电影论
1.代表人物
20世纪30年代有一批“软性电影”论者,他们非常强调电影的“视觉性”的特色。
这些人里有当时受到瞩目、近年再度受到关注的“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批评家黄嘉谟、姚苏凤等。
2.代表观点
(1)刘呐鸥
软性电影论者认为电影自有其自身的特性,不应该变成文学的附庸。
他们的电影观注重感官反应、注重以画面动感的效果来表现都市的生活。
刘呐鸥认为,“在银幕上,文学要素的直接搬运是‘杀影戏’的”。
(2)黄嘉谟
黄嘉谟最为著名的说法,也是后来被视为“软性电影”论的核心的表述——“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
穆时英也提出“艺术快感论”,其基本的观念和黄嘉谟的电影“冰淇淋论”是相似的。
3.发展
(1)20世纪30年代
①社会基础
3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种“现代性”日常生活市民性的文化。
它以消费为基础,以日常生活和感官的满足为前提,以一种都市经验为资源。
这种文化在当时相对还比较安定的生活
中有了一定的发展,构成了“软性电影论”的社会基础
②发展状态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时刻,“软性电影”论者的观点完全忽视了电影的启蒙和社会动员的功能,没有任何发展和生存空间,它们只能以一种“麻痹”“麻醉”的形象留在历史上。
(2)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崛起”的历史阶段,我们已经有了告别历史悲情的机会。
中国的发展让一种和“软性电影”相似的意识有了自身的合理性。
(三)左翼电影运动
左翼电影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电影运动。
1.发展历程
(1)开始
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所拟《最近行动纲领》正式通过并公开发表,标志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始。
(2)确立领导
1933年3月,中共中央文化委员会建立了由夏衍任组长,夏衍、钱杏邨、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5人组成的地下电影小组,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电影运动的领导。
(3)高潮
1933年左翼电影创作达到高潮,相继摄制《狂流》《铁板红泪录》《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时》《三个摩登女性》《大路》《新女性》等一批优秀影片。
(4)遭受迫害
1934至1935年,国民党政府加紧对左翼电影运动的迫害。
左翼电影工作者另组建电通影片公司,两年中摄制了《女儿经》《渔光曲》《桃李劫》等20余部优秀影片。
其中《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
(5)转向
1936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电影进入由左翼电影运动转向国防电影的新阶段。
2.基础方案
夏衍等共产党人进入电影界之后,制定的为进步电影奠定基础的方案是:
(1)通过开展电影批评,为进步电影鸣锣开道;
(2)从话剧界等向电影界输送新人,扩大阵地;
(3)翻译和介绍苏联等外国进步电影理论和剧本,提高电影界的思想艺术水平。
3.活动内容
(1)左翼影评
在左翼电影运动中,左翼影评工作开展得最早,持续得最久,斗争得也最激烈。
它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通过翻译介绍苏联、日本等国外电影理论,开展理论讨论等活动,用先进的电影理论武装电影工作者。
②开展广泛多样的进步影评活动,在观众中形成了较强的号召力,扩大了左翼电影的影响。
③与国民党的反动电影及其理论,以及帝国主义的反动辱华电影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
争,特别是1934年与“软性电影”的大论战,显示了左翼进步电影理论的强大威力。
(2)理论任务
左翼电影理论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影响,承担了两方面的任务:
①呼吁和督促电影创作制作,努力反映社会现实。
②评论电影作品时,以社会现实为参照,进行比较,评定优劣,并进而探讨社会真实和本质。
(3)电影创作
①开始
1933年3月夏衍与明星公司导演程步高合作,创作出了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此后,左翼电影工作者以先进的思想意识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几年内即拍摄了一大批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意义和较高艺术水平的电影作品。
②发展
1933年全年出品的70多部故事片中,左翼电影和进步电影就有40多部,如《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铁板红泪录》《香草美人》《盐潮》《姊妹花》《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都会的早晨》《小玩意》《民族存亡》和《中国海的怒潮》等。
③斗争
1934年以后,国民党特务伙同租界帝国主义当局加紧了对左翼文艺运动的“围剿”。
左翼电影工作者展开了极富韧性的战斗,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创作出了几十部左翼进步电影。
a.《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女儿经》《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迷途的羔羊》《夜半歌声》等几十部是左翼进步电影。
b.《壮志凌云》《狼山喋血记》等是直接反映抗敌救国斗争的国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