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篇」(精品)

最新《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篇」(精品)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初步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精灵,想知道它们是谁吗?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蜻蜓图片)认识它们吗?
(1)板书“蜻蜓”,提醒学生注意字形,认读,读准后鼻音。

你喜欢它们
吗?为什么?
(2)有一群孩子也很喜欢,想捉几只好好欣赏一下呢,不过后来又把它们
放飞了,板书“放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读题、解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归纳出两个主要问题:
(1)既然那么喜欢,为什么捉了又要放掉它呢?
(2)课文中是谁放飞了蜻蜓?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在文中画出能回答所提问题的重要词句,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初步解疑,引出主人公“翠贞、陶行知”。

(1)文中是谁放飞了蜻蜓?(课件相机出示“翠贞”,读准生字“贞”)
(2)为什么孩子们又迫不及待地要放飞蜻蜓?(相机出示“陶行知”的画
像,简介)
3、指名读课文,理解生词,感知文章脉络。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引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捉”)
(3)作为伟大教育家的陶行知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又是如何循循善诱进行教育的呢?开火车指名一人一段读第二至六自然段。

①从这几段的描述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陶行知?(相机出示“慈爱”认读、理解)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慈爱的人呢?
②当陶行知问蜻蜓吃什么时,孩子们怎么说的?(认读“七嘴八舌、抢着”)
A、请三名学生模仿回答,评议中理解“七嘴八舌、抢着”。

B、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七颠八倒、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手八脚)课后可以去查查成语词典,了解一下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③他们是坐在哪里讨论这一问题的?(出示图片,认识并认读“田埂”)
④从陶先生的话中,我们知道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出示相应的图片,认读词语,指出“孑孓”是蚊子的幼虫)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板书“识”)
⑤让我们拿起书,也来读读他们的对话,不要读错音哦!分角色读第一~六自然段。

(3)在陶行知耐心细致地启发下,孩子们还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呢?接着开火车读第七~十自然段。

①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认读并理解“掌握”一词,“握”的读音注意跟“屋”区别)还可以掌握什么?(掌握技术、掌握理论、掌握原则、掌握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会议、掌握政权)
②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据说”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真的呢?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求证一下。

③蜻蜓的眼睛又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相机出示“结构、复杂”认读)
A、“结构”一词多义进行选择,联系上下文说说“结构”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a、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b、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的构造。

c、组织安排(文字、情节等)。

B、说说“复杂”的反义词,有一个词叫“日复一日”,所以“复”中间是一个“日”字,给“复”组词。

(4)陶行知的讲解多生动有趣啊!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七~十自然段。

(5)引读第十一自然段“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最后在陶行知先生的启发下,孩子们把蜻蜓放飞了。

(板书“放”)
4、指着板书进行小结,按“捉蜻蜓、识蜻蜓、放蜻蜓”可以把课文分成哪三部分?
5、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能不能把刚才新认识的词语填到这段话中来呢?出示句式:
一天午后,( )看见孩子们捉蜻蜓,就( )地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孩子们( )地( )回答。

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 )上,告诉他们蜻蜓吃( )、( )、水里的孑孓。

蜻蜓的尾巴( )飞行方向。

( ),在饿极时,它还会吃自己的尾巴呢!蜻蜓的眼睛很大,( )很( )。

听完后,小伙伴们明白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就纷纷让( )放飞蜻蜓。

①自由读一读,想一想。

②指名口答。

③齐读词语。

④齐读这段话。

6、多美的故事啊,同学们再自己默读一下课文,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篇」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陶、慈、舌、抢、蝇、蚊、握、据、构、复”。

2、自由识记生字字形,全班重点交流“抢”、“复”,进行“握、据”的区别。

3、学生描红,边描边观察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交流在描红中自己觉得比较难写的字中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笔划。

教师重点范写“陶”。

四、布置作业:
1、认真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2、收集蜻蜓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蜻蜓。

板书: 19、放飞蜻蜓
捉→ 识→ 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读准后鼻音。

看清字形,蜻蜓是昆虫,因此这两个字都是虫字旁。

蜓字要写正确,哪边需要特别注意?指名学生说。

(与延区分)
你们喜欢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吗?有个孩子叫翠贞,她就捉到了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板书:捉)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

(板书:放)(板书:放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难读的词语再一起读读
田埂苍蝇孑孓一撅一撅
3、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再读读。

4、默读课文。

5、通过几遍课文的朗读,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文章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和孩子们(谈蜻蜓),使他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蜻蜓)的故事。

6、哪儿写了捉?(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哪儿写了放?其余讲什么呢?概括标题:谈
7、简介陶行知。

文中与孩子们一起谈论蜻蜓的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出示图片)1891年出生于安徽省。

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创办晓庄师范。

陶行知的一生,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有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将对陶行知先生有更深的了解。

三、学习第2---6自然段
师: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关于蜻蜓谈论了几个问题?我们看看课文的2到6自然段。

(出示句子:你们知道蜻蜓吃什么?)
1陶行知先生是怎么说的?找出重点词慈爱与抚摸。

(这两个词写出了人物的神态与动作。

)
2指导朗读。

3孩子是怎么说的?(抢着说,七嘴八舌)作者很注意对话中提示语的运用。

4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再现当时热烈讨论的场景?分角色朗读。

5蜻蜓到底吃什么呢?陶行知先生告诉孩子们:(出示句子)孑孓指的是蚊子在水中的幼虫。

6从陶行知先生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蜻蜓是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板书;益虫)
7这句话的提示语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写出了人物的动作)
8从这些人物的提示语中,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还谈论了什么?我们下一课时再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学生指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用哪些好办法记住它)蚊蝇(“虫”字旁,皆属昆虫)饿(因为缺食,用“饣”字旁)枪抢(比较后记忆,抢时要用手)夏复(比较后记忆)舌(中间一横在横中线)慈(字要写得紧凑,两个“幺”字靠拢)
课后作业:继续认真朗读课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