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他是如何让孩子们懂得这个道理,自愿放飞蜻蜓的,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
“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
”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板书:捉放?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田埂、孑孓、四面八方、慈爱、苍蝇、蚊子、掌握、抢着、七嘴八舌、据说、复杂、构成、抚摸、成千上万。
抢——枪蝇——绳纹——蚊钩——构饿――我夏――复3、词读好了,把词语放到课文中,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在大家读课文的时候,老师留意到了这些句子出示句子:(这句话配合起来读可能更有意思)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
”“吃树叶。
”“吃泥土。
”这里的“七嘴八舌”什么意思?从“孩子们”可以看出说话的人很多,“抢着说”看出他们是有的说得快,有的说得慢,不是一起说出来的,比较的杂乱,所以七嘴八舌的意思就是人多口杂。
这里的“七”和“八”是表示数量多,比如:七手八脚、七零八乱。
老师考考大家有没有真的理解,老师和大家合作一下,老师读旁白,大家读孩子们说的话。
指导读,各人说各人的,不能大家一起说,这就是七嘴八舌。
4、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一天,陶行知看到几个孩子在(),后来他和孩子们(),最后,孩子们()。
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5、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
三、精读课文,交流探究蜻蜓,以读促情,感悟陶行知。
(一)激起悬念,了解孩子们放蜻蜓的原因。
(学习课文2-6自然段。
)蜻蜓美丽、可爱,像一只只精灵,在夏日的天空中飞行。
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放了呢?(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指读1―― 6自然段。
出示第六自然段: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
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⑴出示图片,认识孑孓。
蜻蜓的幼虫吃蚊子的幼虫。
⑵蜻蜓是吃虫的能手,每小时可以吃800多只蚊子或者20只苍蝇,是不是人类的朋友?(引导说出一一蜻蜓真的是人类的朋友;蜻蜓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⑶读课文,想想陶行知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呢?(是要孩子通过蜻蜓消灭害虫的事实真正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读他们的对话,理解“七嘴八舌”,注意读出每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
(二)学习课文7—10自然段,了解蜻蜓的知识。
过渡:陶行知先生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还带孩子们欣赏蜻蜓。
他还介绍了不少关于蜻蜓的知识呢。
学习课文8 —10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8—10自然段。
说说陶行知先生还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哪几方面的知识?指名说还介绍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出示表格。
那这样的表格你能完成吗?学生自读课文第10自然段。
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方式,找出蜻蜓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并出示眼睛和尾巴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眼睛和尾巴进行描述,汇报交流:完成表格,填一填,说一说,读一读。
3、陶行知先生不仅带孩子们认识了蜻蜓,还介绍了蜻蜓眼睛和尾巴的特点以及作用了。
他的知识可真丰富啊!4、理解“据说”一词。
蜻蜓饿极时,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你从哪个词看出的?学生讨论后,再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
陶行知也不太确定这个说法是否科学,所以用了“据说”,他说话又是多么严谨啊!那“吃尾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说,老师作适当地补充。
)学生对照图片介绍蜻蜓的有关知识。
陶行知先生仅仅介绍了蜻蜓的眼睛和尾巴这两方面的知识吗?(找出省略号)5、你知道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对照图片,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关于蜻蜓的知识。
小结:蜻蜓的知识太有趣了!齐读第10自然段。
四、品读语言文字,感知陶行知的为人。
1、出示图片:这就是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他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出示:陶行知爷爷不仅(),而且()。
(亲切和蔼、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富有爱心)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会认识更加让人敬佩的教育家。
)3、交流体会:在交流每一部分的时候,都要关注课文中孩子们的反映,体会陶行知爷爷引导的效果,并适时指导朗读。
⑴“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一一和蔼可亲。
⑵“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小心地翻过去”。
――心地善良、有爱心。
⑶“用商量的口吻” “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一一民主平等、尊重孩子。
陶行知和翠贞的对话,必须抓住“慈爱”和“抚摸”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慈爱” 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再做一做“抚摸”的动作,想一想该用什么表情,什么语气来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能感悟到陶行知对孩子的亲切关爱。
课文的最后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在朗读这一句时,要抓住“商量”这个词语,读出“商量”的语气,女口果学生不知道怎么读,我可以先示范读,再让学生自己读。
陶行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个了不起的人居然和一个孩子商量,说明他是多么的尊重儿童啊。
4、感悟提示语。
A、读了这么多遍课文,大家发现没有,这篇课文写的最多的是人物的什么(预案:写人物的动作、对话、神情、心理等等)人物的对话中,在说的前面的内容叫提示语。
提示语可以在前,可以在后,还有一些对话没有提示语,自成一段。
B陶行知说话时,提示语都在前,出示陶行知的话。
(1)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2)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
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3)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4)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5)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五、创设情境,感受放飞蜻蜓的快乐。
1、师:多可爱的孩子啊!当陶行知用商量地口吻说一一(引读)孩子们纷纷说一一(引读)师:于是,翠贞张开小手一一(引读)蜻蜓展开翅膀一一(引读)2、点题:这动人的情景就是一一放飞蜻蜓。
3、蜻蜓放飞了,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心情,体会放飞的快乐。
)小蜻蜓会说些什么呢?陶行知会说些什么呢?4、带着感受再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陶行知先生的引导下,孩子们认识了蜻蜓,喜爱上了蜻蜓,最终放飞了蜻蜓。
我们真应该感谢陶行知先生呀!2、出示伟人对陶行知称赞的话语。
学生读出赞扬的语气。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万世师表。
一一宋庆龄当今一圣人。
一一董必武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一一郭沫若3、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
七、拓展延伸。
1、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孩子们在陶行知爷爷的循循诱导下,放飞蜻蜓的故事。
你有什么收获了?2、陶爷爷爱孩子,也爱动物,特别是那些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更应该保护。
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伤害动物的行为吗?说说。
如果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的面前,你会什么做呢?(青蛙)八、课后作业。
1、蜻蜓饿极了时,会吃自己的尾巴吗?通过观察或查找资料完成。
2、写一句保护蜻蜓的宣传语。
3、把你了解到的蜻蜓给爸爸、妈妈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