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之恭王府
8.嘉乐堂:和珅时期 之建筑。目前仍悬挂 “嘉乐堂”匾额一方。 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 和珅的,但匾额无署 款,无钤记,故无由 证实,但和珅留有 《嘉乐堂诗集》,说 明是和珅之室名。在 恭亲王时期,嘉乐堂 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 场所,内供有祖先、 诸神等的牌位,以萨 满教仪式为主 。
9.独乐峰:正对花园正 门,是高约5米的北太 湖石之孤赏石,有点缀 园林,不使园内美色尽 览之功效。园林专家认 为它可同时起到影壁和 屏风的作用。石之命名 “独乐峰”,或许套用 司马光“独乐园”之意。 抬头仰望,只见“乐峰” 二字,而“独”字隐于 石的顶端,这种方法耐 人回味。“独乐峰”由 于多年风化已经形成一 种自然美,像软水漩涡, 像淡云舒卷,古朴典雅 而又富有诗情画意。
10.沁秋亭:又 名“沁秋亭”。 亭后假山中老 井的水潺潺流 入小亭内的沟 渠。园主人在 初春、盛夏、 深秋时节邀客 来此,曲水流 觞,饮酒作诗。 亭内彩绘有二 十四孝、白蛇 传等故事。
11.垂花门:其名得来缘 由两侧门檐下的短柱象 倒垂的花蕾。门的形状 似皇宫中的“毗庐帽” 门样式。
12.牡丹园:园内种植数 株牡丹,因春季牡丹花 盛开争相斗艳而得名。 北侧有一高大的藤萝架, 春季倒挂串串紫色藤萝 花,与大戏楼内绘满梁 柱的藤萝彩画内外呼应, 动静相辉。典型的中国 传统大戏楼。建筑面积6 85平方米,建筑形式为 三卷勾连搭全封闭式结 构。南部后台为演员化 妆室,前为舞台,北部为贵 宾及女眷看戏和休息的 地方。奕訢生日在农历 十月下旬,办生日堂会 时需要生火,故大戏楼 也被府中人称为“暖楼”
4.葆光室:据说是恭亲王会见族人、朋友的客厅。至今 尚悬挂咸丰皇帝御书“葆光室”匾额。其室内保存完好 的木天花,被专家学者所推崇
5.锡晋斋:原名“庆的《平复帖》后所起;另一说是小恭王溥伟所起。 位于府邸和花园的衔接处,俗称“99间半”。东部为“瞻霁楼”, 西部为“宝约楼”。后罩楼中间开有府邸通往后花园的门
中国园林史
之
清代恭王府
环艺1511
卜庭玉
15317126
目录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主要景点 造园手法 历史地位
一、名称由来
恭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 乾隆四十年前后,在皇帝面前红得发紫的和珅,相中 了这块四周萦水,遥接西山,而且又离“皇上家”不 远的风水宝地,遂以高价购买下这里的多处房产,建 造成大名鼎鼎的“和第”。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同年正月十八, 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 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 同治初年,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訢,身兼议政 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重权在握,显赫一时,乃 大筑邸园,同时也对府邸部分进行了修缮与改建。我 们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 最后形成的。
6.西洋门:汉 白玉石拱门, 为花园正门, 座落在中轴线 上,形制仿圆 明园中大法海 园门所建,具 有西洋建筑风 格。门额石刻 上的“静含太 古”和“秀挹 恒春”中的静 和秀是园主人 希望达到的两 个境界。
7.乐道堂:恭亲王奕訢起居的地方。奕訢为皇 子时,道光帝曾赐“乐道堂”匾额一方,因此 得名。
21.榆关:花园西路之门,是一段有二十多米长的 城墙,城墙上有垛口,门洞北墙石额上书写着 “榆关”二字。 有专家认为,满洲贵族在取得 全国统治以前,生活在山海关以北的广阔土地 上。与明朝的政治、经济往来都必须通过山海 关。后又在山海关下与明朝军队进行了数年的 拉锯战,是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才取得天下。 园子的主人站在榆关的城墙上向北看,有遥望、 怀念故土之意。也有的园林专家认为是“移天 缩地在君怀”的园林艺术。
22.箭道:后罩楼与花园南山坡之间的宽敞大道,曾 是府主人跑马射箭之地。同时起着府邸与花园之 间的隔断和衔接作用。
四、造园手法 恭王府花园在造园手法上既有中轴线,也有对称手法。全园分为中路、
东路、西路三路,成多个院落。中轴上依次是园门、飞来峰、蝠池、安 善堂、方池、假山、邀月台、绿天小隐、蝠厅。中路建筑和山水基本对 称,东、西两路只是山体对称,建筑不对称。整个园林由六条山龙围合: 南面、东面、西面各有两山,中路后部有一山为中龙。 东路以建筑为主。东有两山南北奔趋,两山各在东南和东北转折成围合 状。建筑分三个小院。,南面靠东院入,抬头是一精致垂花门,入内为 狭长院落,院内当年种竹,正厅为大戏楼之后部,西厢为中路明道堂之 后卷,东厢为一排厢房,院西为另一个狭长院落。入口月洞门,曰:吟 香醉月。北面是东路的主体建筑大戏楼,戏楼自成一个小院,面积达 685平方米,院内有前厅、观众厅、舞台、扮戏房等,厅内装饰豪华, 是王府的观戏处。 西路以山水为主。西路的起始部分从飞来峰西走,在南端是两山之间的 一个雄关。关名曰:榆关,榆关即长城的山海关,是长城的象征,素有 天下第一关之美称,当年,清代皇帝就是从此入关,在园中设此关足以 表示园主不忘记清祖从山海关入主中原的丰功伟绩。榆关之前是西路的 中心大方池,方池东南角出细流折东与福河相连,大方池之中有一个方 形小岛,岛上是观鱼台,以此来喻庄子濠上观鱼之乐的典故;池西是西 山;池前有五间堂屋。东出抄手廊与中路滴翠岩的曲廊相接。 全园以福字贯穿,表明主题明显。山势围合有新意,榆关雄峙也有新意, 但东部建筑较多,中部曲廊的围合也不够有机,特别是理水较差。从堆 石、建筑、植物、格局上看仍有北方园林特点。
五、历史地位
始建于1776恭王府清代乾隆间士珅私宅清代规模王府完整恭 王府包括府邸花园两部总面积达6万平米,与故宫最大的不 同之处是琉璃瓦的颜色,故宫是金色,亲王等府邸的是绿色。 拥232历史恭王府北京现存清代王府建筑保存完整座据恭王 府古建修缮办公室主任谷江介绍北京建筑称府约100座据 1997考察统计北京现存王府包括公主府、贝勒府等仅剩22座 且数占用或破败堪其保留比较完整恭亲王府醇亲王府能够整 体外放恭王府座 恭王府始建于乾隆四十(1776)初乾隆宠臣 士珅私宅珅兴土木逾制修建虽称王府宅第宽敞、富丽并亚于 王府奠定今恭王府规模嘉庆四(1799)珅获罪嘉庆其部赐其 弟永璘庆王府咸丰元(1851)咸丰帝收转赐其弟奕恭王府宅, 恭王府间经七十亲王奕 死溥伟承袭王爵恭王府府主,恭王府 府邸内建筑东、中、西三路由南自北都严格轴线贯穿着进四 合院落组现存古代房屋建筑约12000平米其府邸由三路四进 四合院组;花园三路些房屋既体现皇家气派威严建筑自民间 精巧建筑装饰风格体现古代建筑古典园林建造水平故宫、颐 园等皇家建筑外另种古代建筑类型典型代表 一座恭王府半部 清朝史
三、主要景点
1.一宫门:即恭王府府邸正门,三 开间,外置石狮子一对。
2.银安殿:俗呼银銮殿,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作为王 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 礼仪的作用。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大殿连同东西 配殿一并焚毁。
3.多福轩:奕訢会 客处,因其内部 悬挂许多“福寿” 匾而得名。院内 有古藤萝一架, 据考已生长200多 年,在北京是不 多见的。因此这 个院又被称为 “藤萝院”。
13.蝠厅:花园中路的最后一座建筑。因其形状像 展翅飞翔的蝙蝠,故名“蝠厅”,也是出于祈福 的用意。由于此建筑构成一个蝠形平面,因此有 人说“此厅自早至暮皆有日照”,被誉为 “ 北京 古建筑只此一例”。据说恭亲王奕訢常在此和总 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谋划军国大事。 恭亲王之 孙,著名书法家溥儒(溥心畬)曾在蝠厅居住、 作画。
16.滴翠岩:太湖石叠 成的宝嵦。其设计水平 之高,砌作技术之精, 为恭王府花园所独有。 东西各有一条通向假山 顶的曲径小道,小道顶 端各卧有一带孔的水缸。 仆人把水蓄入缸 内,夏、 秋高温潮湿,石壁间便 生出翠绿的苔藓,石黄 苔绿,黄绿相间,苍翠 欲滴,故名“滴翠岩”。 岩下有一长方形小池, 原与方塘之水相连。池 中三组叠石,意 为蓬莱、 方丈、瀛洲三个仙岛。
19.秋水山房:靠山面湖 的三间敞轩。据记载府 主人曾在此练功习武。 早年在南墙上曾有巨幅 彩绘“萃锦园”全图, 蔚为壮观。
20.妙香亭:双 层木结构平 顶式方亭。 上圆下方的 两层顶为其 独特之处, 以建筑语言 诠释了“天 圆地方”的 古老宇宙说, 被誉为中国 古典园林建 筑中的精品。
14.升官发财路: 在山两侧的爬 山斜廊最下方 只有两磴石阶, 再往上则斜坡 平坦而无台阶, 民间戏称此路 为“平步青云 路”,也俗称 “升官发财 路”。也寓意 若得“才财” 两运,须奋发 图强,求真才 实学,抓机遇 转变,成命运 大器。
15.邀月台:位于滴翠岩山顶,为全园最高点。平台上 建有三开间房绿天小隐。此为府主人休憩待客,纳凉 赏月,品茗食点,听琴敲诗之处。
辛亥以后,按照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例的规定,王府成了府主人的 私产。后因政局动荡,生计艰危,未世王孙们纷纷卖掉府第,以图 生存。恭王府当然也同北京的其他王府一样,没能逃脱可悲的蜕变 与分割。 1921年,小恭王溥伟为筹集复辟经费,将恭王府府邸部分的“龙 票”,以八万银元的价格抵押给北京天主教会的西什库教堂。十几 年后,利上加利,原先八万银元的抵押款,滚到了近二十万,穷途 末路的溥伟早已无力偿还这笔巨款债务了。1932年,由罗马教会兴 办的辅仁大学,以教会之间的关系,用一百零八根金条代偿了这笔 贷款,产权遂归这所大学。1937年,辅仁大学因扩充女生宿舍,收 回房产,将府邸部分作为女院,并把后罩楼通向萃锦园的通道砌死, 这样,府邸与花园就开始分开了。同年,原先居住在邸园中的溥伟 二弟溥儒,又以十万银元的价格将花园也卖给了辅仁大学。 1949年,恭王府花园改为某国家机关宿舍;府邸为艺术师范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及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使用。1952年,中国音乐 学院拆府前部一进四合院,盖起一座“现代风格”的食堂;1959年, 又拆掉了原府邸大门外的所有房屋,建筑起一座曲尺形的琴楼和一 座一字形的画楼。“文革”期间,厂桥空调器厂占用了大戏楼等花 园东部的“半壁江山”;国管局幼儿园则占据西路建筑。由于不合 理使用与地震的破坏,到七十年代中晚期,花园的部分游廊和府邸 东路南部一进院落的正房及东西厢房先后倒塌,其他建筑也都遭到 不同程度的损毁,但所幸王府总体格局未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