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提纲

五、园林的成熟期——宋代1、总说了解宋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1)地址小农经济发达,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繁荣,资本主义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发育。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

(四大文明均完成于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3)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提高4)叠山置石技术提高5)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刺激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趣,园林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2、东京、临安东京原为唐代的汴州。

两京制:东京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之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

东京城市规划:里坊制解体,街坊体系形成,总体布局依然保持着北魏、隋唐以来的以宫城宫城为中心的分城规划结构形式。

临安城市规划:在吴越的基础和北宋杭州的基础上,增筑内城和外城的东南部,加以扩大而成的。

3、宋代的皇家园林东京四苑:琼林苑、金明池、玉津园、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宋代皇家园林规模较小,接近私家园林1)东京——只有大内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行宫御苑(城外)后苑——后周的旧苑,在宫城西北处延福宫——植物造景比重大,在宫城北部,构成中轴线上前宫后苑的格局艮岳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

京城的东北部。

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

1、园林性质:人工山水园。

2、造园艺术成就1.筑山.万岁山为主位.万松岭–侧岭,芙蓉城为余脉.寿山-宾位.形成宾主分明,有远有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假山的用石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山上道路是斩石开径.万岁山上多设奇特石景.2 置石. 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重要峰石均有命名.3 理水,园内形成完整水系.河.湖.沼.溪.涧.瀑.潭.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

4 植物配置。

品种多,配置方式孤植。

丛植。

混交.成片栽植.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均以植物为主题.林间放养珍禽奇兽。

5。

建筑。

几乎包罗同当时全部形成.建筑布局充分发挥点景.观景作用.艮岳称得上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自家园林的风格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⑥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

琼林苑——植物为主体的园林金明池——大水池为主体的园林玉津园——“青城”,东北处有动物园宜春苑——栽培花卉,皇家的“花圃”芳林园——朴素淡雅含芳园——栽培竹子之繁茂而出名2)临安——只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后苑——唯一的大内御苑,一座山地园德寿宫——东区以观赏名花为主,;南区文娱活动场所;西区山水风景;北区亭榭集芳园等中国历史上最少皇家气派的园林4、宋代的私家园林P296《洛阳名园记》宋人李格;记述他所经历的19处园林,大多数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宅院性质的有6处: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师园、赵韩王园、大字寺园;《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重要文献,对所记的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详实,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

⑴园林的总体布局:全园大致分为南、北两个景区。

北区包括具有五个水洞的土山及其北的竹林,南区包括大水池、池东、西的平地和池南的土山。

⑵园林建筑:主体建筑物“四景堂”。

《洛阳名园记》中对洛阳19座私家园林景观特点的描述:①除依附于邸宅的宅院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大多数。

②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如竹林、梅林、桃林、松柏林等,尤以竹林为多。

③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

④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文人园林的特点P318⑴、简远景象简约而已经深远。

不是单调、简单,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主要创造一种意境,除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意外之旨。

⑵疏朗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

⑶雅致文人士流园林追求高蹈、雅趣,并把这种志趣寄托于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并通过它们的拟人化而表现出来。

⑷天然表现为两方面:①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②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5、宋代的寺观园林(了解)宋代寺观园林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与唐代的不同之处,即出现了大量的“灯录”和“语录”。

1、“灯录”和“语录”的出现标志着佛教进一步汉化,从此,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标志着道观园林由世俗化而进一步文人化。

2、随着宗教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寺观园林与私家园林之间的差异,除了尚保留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之外,其他已基本消失。

3、城市寺观园林,《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较详细。

①《洛阳名园记》中提到一处,洛阳城内的“天王院花园子”;②北宋东京城内及附近的许多寺观都有各自的园林,其中大多数在节日或一定时期内向市民开放,任人游览。

③城市寺观园林类似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如其公共活动除宗教法会和定期的庙会之外,游园活动也是一项主要内容。

寺观园林的三种类型 1 毗邻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2 寺观内部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城市化3 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6、宋代的其他园林(了解)西湖成为一座特大型的公共园林——开放性的天然山水园林浙江楠溪江苍坡村——唯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楠溪江布局:纸笔墨砚的文房四宝象征寓意。

整个村落略近方形,作为一张铺开的纸,长方形水池像一方大砚池,池北岸放置的三块长条石代表墨锭,水池北岸是一条笔直的通向村西的街道,正对着村外西面的笔架山,仿佛一支笔搁在笔架前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晋祠——现存的最古老、规模最大、园林氛围极浓郁和祠堂建筑群,因而也是一处罕见的大型祠堂园林7、了解辽、金园林(了解)都城:南京——北京外城之西。

都城建设:外城廓近方形,每面城墙设两门。

辽代皇家园林代表作,内果园、瑶池、柳庄、粟园、长春宫等。

金代皇家园林代表作,西苑、东苑、南苑、北苑、兴德宫等;其中,西苑是金代最大德一座御苑。

8、成熟期园林的发展特点P349(1)再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造园最为突出。

文人园林的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2)皇家园林较多受到文人园林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3)叠石、置石均显其高潮技艺,理水已经能够缩移模拟大自然界全部水体形象与山石、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道南宋实大体上已经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

这是由于禅宗哲理以及文人画写意画风的直接影响(5)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寺观园林为主题的两宋园林其缩显示的蓬勃进去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六、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1、总说《花镜》是中国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

奠定了中国传统观赏园艺植物学的基础,指出本书对于观赏植物的园林布置艺术,从植物的群体布局到景物的巧妙搭配,都提出了高雅的设计方案。

造园家:张然(.江南叠石名家)、张南垣(:明末清初叠石名家,寄畅园)、戈裕良(假山)、计成(《园冶》)等。

2、大都、北京了解城市规划布局。

以大宁宫大宁宫为中心另建新的都城“大都”大都成略近方形,城为三重环套配置形制:外城、皇城、宫城皇城位于外城之南部略偏西。

皇城中部为太液池,池之东为宫城。

大都成的总体规划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皇都规划的模式——三套方程、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3、元、明的皇家园林蒙古族的元王朝皇家园林建置不多,明代御苑建设的重点在大内御苑。

与宋代皇家园林的不同点:⑴规模又趋于宏大;⑵突出皇家气派,著上更多的宫廷色彩。

元代皇家园林均在皇城范围内,主要一处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拓展的大内御苑,面积大,范围开阔。

大内御苑园林布局:园林的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三岛屿呈南北一线布列,沿袭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传统模式。

最大的岛屿是金代的琼华岛,改名万岁山。

万岁山的总体布局设计:正中山顶是广寒殿,是岛上最大的建筑物,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主要宫殿;山南坡居中为仁智殿。

元代皇家园林都在皇城范围之内,金代大宁宫拓展的大内御苑明代的大内御苑——西苑(规模最大的一处),形成中、北、南三海的布局,建筑疏朗P367御花园1、位置,在内廷中路坤宁宫之后,紫禁城中轴线的末端体现了封建都城规划的“前宫后苑”的传统布局。

2、布局特点:建筑布局按照宫廷模式即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园路布设呈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挺远的点缀,建筑布局于端庄严整之中力求变化,山池花木配置比较自由随宜。

3、园内有万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又名“后苑”,封建都城规划的“前宫后苑”的传统格局。

建筑布局按照宫廷模式即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来安排,园路布设亦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庭院和点缀。

总体于严整中又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氛。

建筑密度较高,共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几乎占去全园三分之一的面积。

东苑(前宫后苑),天然野趣、以山水取胜的园林兔园,布局比较规整,有明确的中轴线,山、池、建筑均沿中轴配置万岁山,对称均匀的布局慈宁宫花园,呈对称规整的布局明代的行宫御苑——上林苑、南苑(猎场、供应基地)4、清初的皇家园林大内御苑——西苑,把南海分隔成一个独立的宫苑区行宫御苑——香山为主体的香山行宫,玉泉山为主体的静明园离宫御苑——畅春园是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的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

园林性质:离宫御苑。

规划布局: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60公顷)。

设院门五座: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景观特点:建筑及景点的安排按纵深三路布置。

1、理水利用“清华园”原有资源丰富水面,创建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划分为前湖和后湖两个水域,外围环绕着萦回的河道。

2、建筑建筑密度小,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

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

3、植物大部分园林景观以植物为主调,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

整个园林景观崇尚简约,与康熙所提倡的简约精神有关。

避暑山庄址此地的原因:康熙北巡避暑时从当地居民口中探听到一处蒙民牧场,人烟稀少,没有坟墓、蚊虫和蝎子,树木草地繁茂,泉水水质好。

缺点:没有大面积水域。

整理后的地貌环境:面积564公顷,开辟人工湖泊和水系,大致环境有一下特点:1、有起伏的峰峦、幽静的山谷,有平坦的原野,有大小溪流和湖泊罗列,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2、湖泊与平原纵横交错,地势由平缓趋向险要,此地貌形成了全园的三大景区: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3、周边有奇峰异石,为山庄提供了良好的借景条件;4、山区的大小山泉沿山峪汇聚入湖,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5、山岭屏障于西北,阻挡了冬天的寒风;加上山峰、树木、湖泊等的有利条件,使该地具备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