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南京大学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6题×5分=30分)
1.特定要素
答:特定要素是指只限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在部门之间不会流动的要素。

假设有两种产品:大米和钢铁,但有三种要素投入:劳动、资本和土地。

其中资本只用于钢铁生产,土地只用于粮食生产,劳动在两种产品生产中都使用。

由于资本和土地只限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在部门之间不会流动,即为特定要素;而劳动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均会使用,称为公共要素或普通要素。

2.战略性贸易政策
答: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金”(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的贸易政策。

3.贸易转移
答:贸易转移是指贸易从不属于某一贸易集团的国家向其成员国转移的过程。

贸易转移是由贸易集团形成后成员国之间设置的低关税引起的。

贸易转移意味着一国会减少与生产率较高的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反而增加与生产率较低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

从这种意义上来
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无形中扶持了贸易集团内部效率较低的生产商。

除非贸易集团内部的商品或劳务存在其他形式的内部竞争,否则贸易转移将使消费者因生产商的低效生产方式而花费更多的支出。

4.费雪效应
答:费雪效应是指经济学家费雪所提出的揭示通货膨胀率预期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即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与某段时期内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和。

用公式表示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包括年通货膨胀溢价)能够足以补偿贷款人到期收到的货币所遭受的预期购买力损失,即贷款人要求的名义利率要足够高,使他们能够获得预期的实际利率,而要求的实际利率就是社会中实物资产的经营报酬加上给予借款人的风险补偿。

费雪效应意味着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提高1%,名义利率也将提高1%,这种效应是一对一的。

5.汇率超调
答:汇率超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是指一次性的货币供给增加带来的冲击,不但在长期内会带来本币同比例的贬值,还会在短期使本币贬值的幅度超过在长期贬值的幅度的一种现象。

汇率超调现象的出现源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或者“滞后”的特点。

其核心思想是,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恩布什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

汇率超调现象的存在,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
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

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6.最优货币区
答: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此区域内,支付手段或是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最优意味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同时得以实现。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由罗伯特·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其后麦金农、德拉姆、哈伯勒和弗莱明等经济学家对其理论从不同侧面修正补充和完善,但在关于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上仍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解释,主要的衡量标准有要素流动性标准、经济开放性标准、产品多样化标准、国际金融一体化标准、通货膨胀相似性标准等。

二、简答(6题×12分=72分)
1.画图说明一国垄断厂商实施出口倾销的经济学原理,并简述:假设国内外市场各有一个生产相同产品的垄断厂商,其相互倾销是如何导致两国产业内贸易发生的。

答:倾销是指如果在正常的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其本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其正常的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渠道,则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

(1)倾销的条件
倾销实际上是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实施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

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②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③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

在存在倾销的国际贸易中,价格歧视的三个条件通过以下形式得到满足:①国际贸易中
的许多产品都是由为数不是很多的企业生产的。

有些行业中企业虽然很多,但每个企业生产差异产品,各自都是一个垄断竞争企业,对其产品都有一定的定价能力。

②国际贸易必须经过各国海关,由于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各种规章和限制,可以认为本国市场与外国市场是分割的。

③对本国厂商来说,外国市场的需求一般比本国更有弹性,因为在外国的市场份额要小于在国内的市场份额。

(2)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图1说明了垄断企业为什么通过倾销向国外出口。

其中(a)表示本国市场,(b)表示外国市场。

假设厂商的边际成本(MC)是个常数,且没有运输成本,所以无论在本国市场还是在外国市场上销售,产品的边际成本都是一样的。

图1 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在本国市场上,该厂商拥有垄断地位。

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企业只生产和销售Q1,即将产量控制在边际收益(MR1)等于边际成本(MC)时的水平上。

将这些产品销售到国内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可达到P1。

为了保证利润不下降,企业不会再在国内市场上增加销售量。

另一方面,企业看到外国市场上亦有对这一产品的需求,并且存在着高于边际成本的一
段边际收益(MR>MC)。

只要是边际收益大于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企业就会生产并出口到外国市场。

但由于企业在外国市场上的份额比较小,需求(D2)的价格弹性较大,所以企业无法收取像本国市场那样高的价格。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会向外国出口Q2,最高价格为P2(低于P1)。

(3)相互倾销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如果各国都存在着类似的市场结构或垄断企业,那么,每个国家的垄断厂商都会采取类似的价格战略,从而出现相互倾销的产业内贸易模式。

具体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的可能性
假设国内和国外分别有一个完全垄断厂商,并且生产同质产品。

同时假定它们具有相同的边际收益曲线(即指MR d和MR f的斜率相同)和相同的国内市场需求曲线(即指D d与D f的斜率相同),同时它们的边际成本MC也相同。

在此假定条件下,即使运输成本是零,也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如果本国的垄断企业扩大国内的生产和销售数量便会导致国内价格的全面下跌,所以,本国垄断企业会把国内产销量稳定在Q d水平,外国垄断企业会把它的国内产销量稳定在Q f的水平。

如果本国垄断企业能够以低于国内价格,但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P e出口销售
Q e-Q f数量的商品,国外市场的价格就会全面下跌到P e水平。

本国垄断企业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总利润净增如图2中b所代表的面积,而外国垄断企业的总利润损失是面积a。

显然这是损人利己的经营策略,如果两国的垄断企业都知道这种经营策略,就会出现相互倾销的局面。

他们会通过出口倾销增加自己的利润总额,并把价格全面下跌的消极影响留给对方。

2.运用有关FDI理论解释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外国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获得国外公司的控制权为目的而购买该公司资产,或者在外国设立全资子公司而发生的资本流动。

(1)FDI相关理论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用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等因素来解释FDI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并最终由邓宁综合成了集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为一体的折中理论,成为目前较完整的FDI和跨国公司理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指出,公司要到国外进行投资,应当在三个方面具有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所有权优势指跨国公司特有的优势,包括两类,一类是资产优势,指的是公司所拥有的有形投资或无形资产,例如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技术优势、商标、商誉和生产管理优势等;另一类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生产经营中拥有的资源共享和组织协调方面的优势,比如,跨国公司和当地公司相比,在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和资源使用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区位优势具有以下特征:规模巨大、正在成长的高收入市场、低成本、具有充裕的投资国稀缺要素、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对FDI持欢迎态度以及文化上和地理上与投资国较为接近。

相关主题